如何答好高考语文文言文的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选择题
2016-03-02钟光霞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第二高级中学
钟光霞(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第二高级中学)
如何答好高考语文文言文的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选择题
钟光霞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第二高级中学)
语文学科在高中学习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同时也是影响高考成绩的一个重要科目,所以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其中,文言文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之一,而在高考语文的试卷中文言文部分也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地方文化的源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文言文的学习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考语文;文言文选择题;答题技巧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教育,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塑造和人文修养的重要任务,其中文言文的学习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我国的传统语言及传统文化。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部分选择题的考查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运用;二是将文言文中的词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三是筛选文中的信息;四是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对于如何答好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选择题我们首先从整体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理解文意,对原文进行归纳总结
文言文中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选择题要求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重难点进行把握。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锻炼自己对文章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品德、才智、行为、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同时要有清晰的思路。
二、加强练习,探索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扎实的课内积累,同时要进行课外文言文的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快速而准确地答题。通过对课外文言文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课内学习到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快速准确阅读全文的能力,从而通过积累逐步探索出一些应对文言文选择题的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要掌握命题规律,做到心中有数,对此列出需要在高考语文文言文中掌握的常见的出题误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答题技巧。
三、张冠李戴
在文言文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选项就是文章中的事件和人物不是相互对应的,可能在文言文中出现的人物较多,由于学生没有一一对应好,就很有可能会选择错误选项。在2015年的高考新课标卷中曾出现的C选项中提到的“来护儿劝谏请求炀帝在洛阳停下,不要再去江都远游,导致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也没有想方设法去保护他”,这里就是张冠李戴的错误选项,在该选项中的因果关系不存在。
四、无中生有
在文言文中本来没有出现的内容但是却强加在了选项里,在解题时要充分把握全文的意思。在2014年的高考新课标卷中文言文部分的B选项“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属于无中生有,因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到。
五、偷换概念
在原文中表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在转换为选项时,将概念混淆,让学生在答题时出现混乱,以此来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如,在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试卷下的文言文,在A选项中出现了偷换概念,并没有相对应,是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所以在做该类选择题时首先要通过认真审题,审清题目的要求是判断出不正确的一项,其他三项是正确的选项,考生此时需要把每一个选项中所提到的人物事件和原文对比,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六、混淆事实
选项中的内容和原文中所提到的内容不相符,这也是极易出现的一类选择题误区。如,在2013年的高考新课标试卷下的C选项中提到了马文升十分关心军事、关注民生,在他担任兵部尚书十多年期间,对屯田、边备等方面的职责勇敢向上面反映。在担任吏部尚书时,在南京遭遇风雨灾害时,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然而在原文中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大盗因听说马文升在那里居住,就离开了,说明他的威望很高,所以选项与原文不符,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要认真辨析,否则极易混淆,误以为是正确选项,同时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培养自己的辨析能力。
七、颠倒是非
文言文选项中的意思和原本提到的内容完全相反。考生要判断选项是不是正确,首先要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找到和原文相关的句子,认真地对其内容进行比对和分析。如,在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中,A选项中提到休烈忠诚机敏,遵守职业操守。他从小就很好学,加入仕途之后受到杨国忠的排挤,于是离开京城到别的地方去任职,在安禄山叛乱之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一些关于官员职责的问题,但是在原文中,休烈的回答并不是直言不讳,而是非常的委婉,所以这个选项就是颠倒黑白,和原文不相对应。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日积月累,在平时的练习中探索规律,分析中心要点,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出题规律,在高考的时候要以不变应万变,作出的选择一定要在原文中有依据。
高华超.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