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合作有效学习,拓展小学生思维空间
2016-03-02浙江省义乌市荷叶塘小学骆远征
□浙江省义乌市荷叶塘小学 骆远征
巧用微合作有效学习,拓展小学生思维空间
□浙江省义乌市荷叶塘小学骆远征
【摘要】当今的教师要擅于“翻转”课堂,改变以往教师讲解题思路,孩子顺应的课堂状况。教师要使学生自主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在微合作中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数学教学微合作实际问题
数学课堂中的“微合作”就是三人小组合作,教师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其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拥有更多学习的解释和评价,展示更广的学习思维和策略。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此,我结合教学案例,从四个方面谈谈利用微合作,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策略。
一、微合作开放猜想,让学生“乐起来”
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数学课堂上,我们要让孩子乐于在微合作学习中运用多种思维进行对话,开展多维互动进行分析,用“猜想——验证——猜想”多元学习思维进行难题解答。
每堂课的课前预习,孩子在预习单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困惑。课堂前十分钟,我就组织孩子成立微小组进行有效生生互动,帮助孩子进行困惑解答。学生在互相解答难题当中,开展有效猜测,数学规律、特殊性质、解题方法有了梳理。学生之间对结论、现象都进行一系列详细的分析、说明、辩解。老师往往能看到许多想象不到的解题思路。课堂上的思维亮点特别有魅力。如“按比例分配”教学中,我就在导入新课中,抛出生活实践问题:六(1)班30人,六(2)班20人,140个橘子怎么分才公平?学生三人小组进行有效探索,展示出6种方法。有的引用解方程的方式,有的用一个个分的方法,有的用份数解决方法。这样同一问题,三个人研究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了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在新知探究时,专心观察、投入思考、激烈讨论、整体汇报、有效评价,充分体现主体作用,真正让思维“灵动”起来,思维“解放”出来。学生在微小组合作中,在大胆猜想过程中,找到最简单的数学转化方法。
二、微合作操作实践,让学生“动起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动起来。”很多题目,学生就靠自己端正坐着思考,许多数学画面是展现不了的,思维受到局限。我们要加入“操作实践”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得出结论。如在学习“图形面积”过程中,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多形式转化,往往是孩子不容易掌握的。这个转化也正是巩固面积解题方法的好形式,是拓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好时机。“一个平行四边形剪补成一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吗?”我展示了这个问题后,孩子无法凭空判断,有些模棱两可,无人举手。我就给每个合作小组发了两种工具:三个平行四边形,三把剪刀。学生在微小组中,互相帮助、提醒,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1)平行四边形剪补成一个长方形,面积不变;(2)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的高,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三组学生的汇报显然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猜想。教师发现了可喜的思维创新火花,立即追问:“你们小组为什么有这样的猜想结论?”学生回答:“我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减下去的,再拼成长方形。”“我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中点进行连接,再减,再拼补。”从学生操作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们通过自主、合作、猜想,诱发了创意跳跃思维,促进了数学知识拓展。我继续追问:“如果用一个长方形推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变了吗?”我教给孩子利用手指游戏进行实践探讨:两个大拇指和食指形成一个长方形,进行有意识拉伸。孩子已经清晰看见,图形在缩小,高自然变短,面积应当变小。孩子自己获得了学习结果,记忆深刻。
通过两个实践操作,微小组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张学生的参与热度,拓展学生的实践效度。学生深切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微合作形象图解,让学生“活起来”
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说过:“稳定的兴趣是人产生能力的一种证据。”随着北师大版教材的修改,伴着学生知识积累的程度增进,教师要不断地把教材前面讲解过的概念和原理加以处理整合,运用到教材后续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有兴趣地反复利用所学知识,逐渐巩固基础,养成复习习惯。
数学教材中的图片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范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活”用学习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图片的处理、知识的整合、资源的融合。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适当的改变、组合、展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给孩子一个和谐、幸福的数学学习平台。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书中只画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测算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我引导学生自己制作1平方厘米、2平方厘米、3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书。微小组合作中,组长记录活动中呈现的各种结果。学生进行多种方法测算,没有得出正确答案。学生求助于我,我引导学生关注长方形的长和宽。学生对比图片测量的结果发现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最为合适。我顺着孩子自己的发现,进行追问:“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跟什么有关?”微小组一一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几个小组的学生大胆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跟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我通过验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预见的成功。
四、微合作创意整合,让学生“用起来”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链;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思维。随着课程改革,孩子以微小组活动为起点,积极参与多项社会实践活动,突破数学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投身于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教学情境中,在自由、自信、自然的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货品折扣计算”中,我就设计了一个购买书籍的活动现场。我分给每个微小组相同的活动经费和流动书籍,三人进行合理分工,设计最佳方案,让每个孩子都有钱币进行交易。我要求每个孩子对于书籍进行优惠销售:全部实行全价的“八折”销售。学生进行计算、比较,列出了书籍优惠后的最新价格,然后进行交易。学生在现场真正感悟到数学并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数字概念,不是一个个枯燥的数学公式,不是一个个高深的数学含义,而是实实在在的、五彩斑斓的生活实例。我们还将重量学习转化成“清明果”制作材料配置,将长度学习转化成“马拉松赛”现场模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微合作小组中减少学习障碍,增加学习机会;减少教师干扰,增加学习兴趣;减少练习重复、增加思维拓展。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思维得到优化。真可谓:“哪里有合作,哪里就有数学;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