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须让学生“学问”、“会问”
2016-03-02湖北省仙桃市沔州小学
□湖北省仙桃市沔州小学 郭 珊
有效教学须让学生“学问”、“会问”
□湖北省仙桃市沔州小学郭珊
【摘要】“问题导学模式”是我校在学记语文学习研讨的过程中推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研讨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有效教学必须让学生“学问”、“会问”。
【关键词】问题导学有效教学“学问”“会问”
可能教师们会疑惑:以“问”为线索组织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常用教学手法,我们的随堂课或公开课,哪一课没有“问”?哪一课不在“问”?可问题是:这些个“问”中,更多的究竟是谁在“问”?客观上,又是谁在主宰着几乎所有的“问”?现象很普遍、答案很明确:是教师,而不是天性“爱问”,本应在教学双边活动中享有发问权利的学生。我们教师的理由很简单、辩辞很直白:教师的“问”,旨在启发,而启发恰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之一;让学生“问”,要么无所可“问”,空耗时间;要么七嘴八舌,难以控制,而这正是顺利演绎、按步推进自己教案的大忌……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预先的预设,“问”得心安理得,“问”得乐此不疲……被“问”的学生则不是对答如流,就是甘当陪听……诸如此类的教学,不免让人质疑——到底谁是教师,谁是学生?如果说教师是教师,怎么教师几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问”学生?要说学生是学生,怎么学生几乎什么都懂,什么都能“答”教师?说得绝对一点,既然学生被“问”必“答”,必能“答”,那学生还要求教于师、求教于他人干什么?既然学生只需“答”,无需“问”,也没应有的机会“问”,那强调师生互动、强调生生自主探究、强调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等有效教学的要义和效能又将何以体现?
我们的反思不外乎两点:(1)知道应让学生“问”,但学生不会“问”。与其让学生闷声不“问”,或“问”不到点、“问”不到位,还不如教师“问”。(2)至于如何让学生“学问”、“会问”,实际操作中对策无几。与其在此伤神,还不如轻车熟路由师“问”。正因为如此,师“问”依然贯穿于教学绐终。
有效教学必须须让学生“学问”、“会问”,其目的、意义和价值等无需在此费口舌。而如何让学生“学问”、“会问”?
一、学生不“学问”、不“会问”,这不是学生的错
学生不“学问”、不“会问”的主要成因是学生难有机会“问”、不敢随意“问”。长期没机会“问”、不敢“问”所累积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不想“问”、不会“问”。让学生想“问”又敢“问”,是学生“学问”、“会问”的先决前提。因此,我们教师应义不容辞地让学生获得此前提。而要让学生获得此前提,教师应放下架子,转变观念,让学生容易产生安全感,容易有感而发想“问”、敢“问”。
二、让学生想“问”、敢“问”,这是教师的职责
在切实保障学生想“问”、敢“问”的过程中,教师须对学生的“问”时刻保持应有的尊重、宽容和敏感。诸如以上,至少可让学生在想“问”、敢“问”中拥享到“问”的权利和机会,体验到“问”的情趣和快乐,进而有可能品悟到如何“问”才算会“问”、才能“问”得更妙的要领和窍门。
三、让学生“学问”、“会问”,这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教师的天职
既然是天职,就得义无反顾,就必须寻求以更好的方式、更简的线路去达成更佳的效果。这三个“更”,说说容易,做做难。但“迎难而上”、“化难为易”,这不仅可培植、造就学生,也能修炼、成就教师自身。因为“学问”、“会问”的学生,必能求到真学问;能通过“学问”、“会问”求到真学问的学生越多,课堂教学必能呈现更多的真景象;如此真景象越多,师生融为一体的有效教学的质量和效能,包括教师自身工作的内质和外显必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
我校胡荣教师在执教《可贵的沉默》一课时,以问题导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让学生首先自己提问,然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最后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学生不能自己解决基础上适时引导,一起解决。
课前,教师曾担心学生不会提问,提不到“点”。可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正是学生真正难以弄懂的地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虽然试教的几节课上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这一最核心的问题提问。
问题提出后,胡荣老师引导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并帮助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读——联系上下文找句子——边读边想。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生问求取生解”的方法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持续提升学生的真学问,摒弃了教师“一问到底”也含“一讲到底”的教法,让学生“学问”、“会问”。如果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能让学生学问,会问成为一种常态教学,务时务远,相信能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真学问,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