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实践活动不再“雾里看花”

2016-03-02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中心小学宗晓芳

新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偏差分组策略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中心小学 宗晓芳



数学实践活动不再“雾里看花”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中心小学宗晓芳

【摘要】数学实践活动的方式很多,运用合适的策略,可对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策略的探究,体验策略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自我教育实践环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重在实践、力求综合、关注过程体验,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然而,纵观时下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教师想开展,但由于活动结果易出现始料不及的“意外”,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望而却步。老师们用“雾里看花”来形容实践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那我们如何正视“偏差”,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呢?以下谈谈本人的思考。

一、提升实践品质

学生的实践品质包括实践的意志、情感、能力、习惯及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制性、敏锐性、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塑造良好的实践品质、素养能够使活动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减少“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1.自我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极力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情感、能力、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对优秀的表现要加以表扬,对欠缺的行为要给予引导,要让学生从结果达成度的分析中,自觉认知实践品质的重要性。

2.合理分组。小组合作探究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由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践素养)差异性比较大,所以合理的分组,能促成优势互补,圆融共进。实践活动中的分组一般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部分实践活动可适合同质分组,例如,“算24点”将计算能力相当的学生分在一组,更能平衡学生的成功的几率,有利于促进本组学生探索规律。“数字与信息”可以将活动分成块状研究,邮政编码、身份证、学籍号等,让感兴趣的学生自由组合。这种同质分组更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研究思考更深刻,研究结果更精确。“异质分组”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用更广泛。“异质分组”时,既要关注性格、能力的平衡,也要关注男女的均衡搭配,平衡各组的力量,有利于开展小组之间的竞争。

二、改善实践环境

实践环境即促进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验器材、气候、光照、场地等外部条件。教师应改善和优化实践环境,让实践各要素之间达到“天时地利”的有效融合,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减少实践活动结果的“偏差”。

1.精心选材。实践的“物质材料”是实践活动结果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尤为重要。实验器材的选择要关注普遍性和典型性。如“树叶中的比”,我们在选择“树叶”这一材料时,就要关注普遍性,采集不同形状、不同长短、不同品种的树叶,从普遍性中探索得到共性的规律:同一种树叶长与宽的比都比较接近;比值接近的不同树叶,形状也相似;树叶长与宽的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再如“球的弹跳高度”,这一实践活动要探索两个规律:一是同一球的弹性是相当的,即弹起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的分率值差不多;二是不同的球弹性不同,即弹起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的分率值相差大。要得到理想的结果,球的选择相当重要,不能让学生随意拿球做实验。如皮球、垒球等因为是自由下落,没有人为给力,所以几乎没有弹跳力,应该选具有一定弹跳力的网球、乒乓球、水晶球做实验更佳,这些活动就要选“典型”材料。

2.改善环境。自然环境对室外实践活动的影响比较大,有时直接关乎实践活动成败。其中气候环境是导致室外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直接因素。一般室外活动因选择晴天进行,雨雪或刮大风尽量避免。有时为了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或者便于比较归纳规律,我们可以人为改善原有的环境。如“蒜叶的生长”,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将两盆同时种植的蒜叶,一盘放在室内,一盘放在阳台上,通过改变日照环境,测量不同环境中的蒜叶和根须的生长规律;还可以一盆养殖在水中,一盆种植在泥土里,改变不同的栽培原料,再来测量和比较蒜叶的生长情况。再通过制作折线统计图,分析统计观察所得,这样得出的规律更可贵,更有说服力,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观察日记的内容更丰富。

三、优化实践方式

1.方案先行。实践结果的偏差,往往是实验操作的“随意性”造成的,要减少操作的“随意性”,就需要有可行的方案,方案是活动的保障。实践活动的方案,一般包含实验器材准备、分组情况、实验步骤、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或规律的呈现等。在方案中要有对学生实验情况预设的分析和策略应对。有了详尽的方案,学生的活动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师的引导就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即使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小意外,教师也能了如指掌,巧妙应对。“方案先行”可以尽可能地将实践结果的偏差减到最低限度。

2.策略优化。数学实践活动中的结论往往可以通过多种策略来获取,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策略,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策略的“优越性”。如四年级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其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物体从斜坡上往下滚,不同的角度物体滚得远近不同,而当斜坡与地面成45度夹角时,物体滚得最远,这是一个理想的结果。在分组活动时,学生按照书上的实验方案分别实验了30度、45度和60度斜坡,但异常情况层出不穷,一片混乱。这时可引导学生反思策略失败的原因,并调整策略:将胶带换成圆柱,这样可以减少滚歪的情况;物体放手的时候,用力要适度;三次放物体的起点应该在同一个点上;在滚道的两边用纸板做围栏,防止圆柱从滚道跌落。每种情况多滚几次,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通过改进策略后,学生得出了“45度夹角下物体滚得远”。实验出现偏差这是很正常的事,我们要正视偏差,并通过反思分析改进策略,优化策略,在反复的实验中,得到科学的结果。

四、预估实践结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要提高“预见”。通过“适度暗示”让学生预知实践内容,做好实践活动的相关准备。教师通过“下水实验”,亲自感知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底,更好地预设实验的结果,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解决问题的对策。

1.适度暗示。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探究主体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所期望的目标相符合。在活动前,可以告知学生实践活动的课题和需要准备的活动器材,让学生做好实践的心理准备。当然,暗示一定要适度,不能太直白,过度暗示也会削弱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神秘感。如在开展实践活动“数字与信息”前,可以给学生一些暗示:“同学们,生活中有一些神奇的数字可以表示特殊的信息。课后你可以去找一找这些数字,把你找的数字带到课堂咱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的暗示,可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便于开展活动。适度暗示能引导学生进行“前置探究”,积累经验储备,让学生带着思考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态度更积极、策略更完善,有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

2.下水实验。“下水实验”是有效备课的必要环节,是实践活动的前奏。“下水实验”有助于检验材料是否有缺陷、实验方法是否得当,有助于教师提前预知实验中的细节问题。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提前实验,想学生之所想,从而减少对学生实践出错的埋怨,在学生出错时更好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只有提前做好了“下水实验”,提前预见实验操作会出现的意外现象,在实验出现“节外生枝”时,才不会尴尬失措,从容地改进策略,尽量将失误降到更低。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意外”始料不及,我们应正视活动结果“偏差”现象真实、客观的存在。面对结果的“偏差性”,我们不能畏惧和逃避,应该想办法缩小目标和结果之间的“偏差度”,通过有效对策,减少结果的“偏差值”,让我们的数学实践活动拨云见日,不再是“雾里看花”。

猜你喜欢

偏差分组策略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分组
关于均数与偏差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