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再起
2016-03-02刘晓
刘晓
“归化球员的问题,我们跟公安部有过探讨,归化球员涉及到两大核心问题,就是法律问题和体制问题,其中还涉及到人口管理,这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我也只能说到这。至于最终形成什么,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北京最冷的一个冬天,北辰洲际酒店大宴会厅,足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剑一字一句地回答着关于引进归化球员的问题,几乎同时,他的一字一句被现场其他人分享到社交平台,既而迅速攻占国内各大体育媒体的头条。
不少老记者感慨,自张剑到足协上任以来,从未见他如此慷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中国足协高层第一次正面谈论引进归化球员的问题,第一次参加中国体育风云论坛,上任后一向谨言慎行的张剑就抛下了这颗的重磅炸弹。
而放眼整场论坛,这只是洋洋万言中的一个寻常瞬间。
1月23日,首届中国体育风云论坛在北京召开,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剑、2006年都灵冬奥会两枚金牌获得者比约·林德等多位重量级嘉宾坐而论道,畅谈2022北京冬奥会与中国足球改革两大议题。本论坛由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承办,《全体育》!杂志负责活动具体执行,时间安排在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盛典前一天,构成中国体育界的又一盛会。
张剑只是到场多位重量级嘉宾其中之一,事实上,一上午的论坛从第一分钟起就不缺箴言妙语。
上午9时,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率先进行了主席致辞,并作为东道主宣布论坛正式开幕,身为第一个发言者,他首先阐述了本届论坛筹办的主旨:“现在体育产业是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其中两个主要分话题就是我们论坛的主题:冬季运动和足球。过去的2015年,人们的思想大于行动,策划大于执行,如果说2015年是一个务虚之年,2016年就应该是一个行动起来的务实之年。我希望今天讨论的内容,不仅仅是行动的畅想、设计和憧憬,而是成为行动本身。”
论坛的第一个主题是“冬奥,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吉隆坡全会上投票选中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十分看重的一点是,北京描绘了一个通过冬奥会带动3亿中国人参与冬季项目的美好愿景。
“而3亿人上冰雪”,也是论坛讨论过程中,嘉宾们最为看重的议题。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易剑东进行了冬奥论坛的主题发言,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2022北京冬奥申委总体策划部及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全程参与了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会的整个过程。发言中,易剑东详细解读了冬季运动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现状:“冬季运动中心告诉我一个数据,目前中国除了西藏和海南之外,其他省份全部进行了冬季运动开展,参与人数据统计已达到3000万人。而目前全世界冬季运动的人口有多少?从我看到的统计数据,最高的是2亿人,比较保守的是1.2亿人,如果我们提高到3亿冬季运动人口,将对整个世界的冬季运动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易剑东介绍,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国内雪场总数大概有500个,冰场比较混乱,大致应该在200个左右,这样的现状显然远远无法满足“3亿人上冰雪”的需要,但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一问题。
易剑东为未来中国冬季运动的发展描绘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图景,在这个过程中,冬奥会是一个契机,但绝对不会是全部,它所起的作用只会是将原本并不了解冰雪运动的人们引入到运动中来,之后由大家自己感受其中的魅力。
对于冬奥会的作用,担任本次论坛的主席之一,前中国奥委会秘书长、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也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2020年,国际奥委会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奥运会回到以体育竞技为中心。过去几届奥运会,逐渐逐渐发展扩大,体育竞赛本身在一定程度被边缘化。而北京冬奥会最大的遗产,应该是用‘3亿人上冰雪的号召在国内掀起一股冰雪运动的热潮。我们筹办2022年冬奥会的心态要和2008年有一个变化,我们应该以一个正常的心态办奥运会,而不再是一利运动式的,利用这个冬奥会要推动什么的心态。因为我们的基础设施已经够了,中国基本设施的建设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北京的基本建设基础也很好,除了计划中的京张高铁,基础建设上现在不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我们要把更多的投入放在软件上、教育上、环境上、人力资源的培养上。我觉得这也是国际奥委会所希望的,也是我们正在做的。”
对于这一点,京张冬奥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剑非常有共鸣。“北京的这届冬奥会,对中国人的心态会是很大一个改变,刚刚申办的时候我写了一篇长文,就是以平常心办一届常态的冬奥会,这样对中国人会是很大一个考验。”陈剑说。
除了带动更多的人口参与,冬奥会的另一个作用将体现在经济带动上,特别是对于跟北京一同办奥的张家口来说,这无疑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趟顺风车。
陈剑长期研究奥运经济,他从宏观角度解读了本次冬奥会将对举办地的区域经济带来的影响。“关于经济总量,我们在去年8月、10月、11月举办了3次论坛,分析冬季项目至少能达到3000亿人民币一这个是指关联产业。大家知道,张家口是北京的一个后花园,但是长时间以来,这个地方发展严重滞后。包括2014年,张家口17个区县居然有10个国家级的贫困县,2014年他的人均的GDP只有4000美元,北京已经达到了17000美元,全国的平均水平大概是7000多美元-2015年已经达到了8000。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京张冬奥,将极大地提升张家口整体的发展水平。这个地方的山水风光艳丽,将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在讲解冬奥经济的过程中,陈剑再次强调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这一点也得到了到场嘉宾的多方共鸣。
“这届冬奥会,一定要强调,让‘两个凡是的理念有一个淋漓尽致的发挥。什么叫两个凡是?就是凡是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凡是社会能做的,交给社会。也就是说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更多的民间社会组织,能在这届奥运会上发挥他们巨大的能量。”
作为官方管理者,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对这种观点同样持支持态度,他坦言:“这‘两个凡是不是你愿意不愿意做的事,而是要按照发展趋势去适应,才能办好2022冬奥会。”
比约·林德是到场嘉宾中唯一一位运动员代表,这位瑞典运动员曾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拿到两枚越野滑雪金牌,退役后他来到长春,经营国际知名的瓦萨滑雪节,转型成为一名体育产业的从事者。
讨论过程中,林德介绍了瑞典发展冰雪运动的经验:“发展冰雪运动,一定要从最年轻的孩子开始,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体会到运动的态度,因为除了技术之外,参与运动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中国未来冬季项目的发展,这位瑞典世界冠军表达了谨慎乐观:“中国有这么多人口,肯定能产生出优秀运动员,但是这个过程将会非常艰难。运动员的运动周期是很长的,他会在这其中选择人生的方向,希望通过这次冬奥会,能给中国更多运动员,这种选择的机会。”
对于运动员的培养和运动的意义,负责全国学校体育的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最喜欢吃的鸡肉是散养的鸡,不是圈养的鸡。一个人的成长也一样,给他放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让他成长为非常有创意的人是不可能的。现在学校体育受到很多指责,我看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体育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可是很多人心中体育只是玩耍,只是活动。其实学校体育除了确保孩子身体健康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让孩子学会体育运动的技能,这在我们学校教育过去是被严重忽视的。我们传统认为只有运动员才需要学会运动技能,现在看来,一个人的基本技能包括运动技能,这个需要我们通过学校体育培养。”
论坛的第二部分题为“足球改革行动力”,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的主旨发言振聋发聩:“在职业足球爆发,足球产业日渐红火的今天,我认为制约足球发展的因素,是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问题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无论政府社会媒体还是球迷,恰恰要从治理能力的维度看待中国足球,才能找到足球发展问题的病因。中国足球要从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职业足球这种社会关联度非常高的项目,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能实现渐进式发展。中国足球过于行政依赖,经常抡行政的大锤,有的时候砸准了,但更多的时候是砸偏了砸坏了。中国足球的问题,不只是中国足协的问题,整个社会,包括球迷媒体都要扪心自问,我们做好了么?足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解说员贺炜做出了一个很形象的评述:“我们站在很大的一个坑里,这个坑是我们过去做错的事情挖下来的,我们需要填平它,才能继续前进。从今年开始算,如果我们做对,15年之后,可能我们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中国足球的又一次崛起,或者说中国足球自2002年之后,再一次进入世界杯。”
贺炜的观点让台下的足管中心主任张剑感触颇深,尽管不是上台嘉宾,但作为中国足球的实际管理者,张剑无疑是讨论中的焦点。
面对主持人张斌“国家队成绩好一点是不是日子好过些”的问题,张剑说:“从表象上看,肯定是国家队成绩好一点,日子好一点。包括我们刚开完的会员代表大会,大家都能感受到,现在的状态是很差的。大家也都想,如果国字号成绩好,会能开的顺利一些。但我们也不能指望,靠一点点成绩,给我们每天带来一点打击,或者安慰。刚才贺炜提到一个坑,如果做对的话,15年,能看到一点成绩。我非常认同,但是有一个前提——如果做对的话。目前是不是做对的,是要打问号吧?一切都要靠结果证明。”
谈到最近国家队的成绩问题,张剑坦言:“之前有记者问我,国家队成绩不好,足协后面会不会下更大力气。我的答案永远是:中国足球的落后是个整体体系的落后,国家队只是最终的产品,如果全方位都有问题,那么这个终端产品一定是不好的。”
张剑所说的“全方位”非常有代表性,现在的中国足球发展早已不局限于足协管理下的竞技足球,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都是中国足球寻求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本届论坛上,负责管理竞技足球的足协常务副主席张剑,管理校园足球的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管理社会足球的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坐到了一起。
抛给王登峰的问题是时下足球圈里很流行的“负重苦行”,不过他并不特别认同这种观点。
“确实负重,但是并不苦。”王登峰说,“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踢足球,这是很多人乐于看到的现象。做起来确实苦,因为原来基础比较差,从13亿中国人中,选不出11个会踢球的。第一个问题是,13亿人里,适龄的会踢球的人,有多少?我们现在做的校园足球工作,可能就是让国家队可供选拔的人群变大,会踢球的、喜欢踢球的、热爱踢球的人越来越多,这样才有将来的基础。”
作为教育部的主管领导,王登峰也将问题归结到了教育上,“我们学校体育,过去组织赛事非常少,理由很简单,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运动技能。所以目前开展的校园足球工作,从教学来讲,师资培训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就是把竞赛做得更普及,更贴近学校。”他说。
而在刘国永的眼中,中国足球的落后是全方位的,这涉及到一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有人问我,群体司长来谈什么足球?其实中国足球,大家都有责任。没有业余足球的普及,就不可能有职业足球的成功。”刘国永说。
最终的主角依旧是张剑,一向深居简出谨言慎行的他非常罕见地分享了自己对于当下足球发展的看法:“我们反过头来想,为什么中国足球在2002年之后瞬间沉沦,马上进入2002年之后的第14年,这又是一种什么节奏?我们也谈到了三步走的目标——可能公众球迷更重视成绩目标——其实里面提到了体质改革的目标、赛事发展的目标、承办世界杯的目标,远景里还有生活方式、文化的目标……中国足球的未来前景来看,我个人也是比较赞同全方位发展的。”
而对于归化球员的看法,尽管在场外的社交媒体上乃至整个中国足球界都引发了轩然大波,张剑谈的时候异常平静。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但我想说我们为什么要做归化?我认为思考这个问题必须要跳出一个概念,就是说做归化是为了提高国家队成绩。”张剑进一步表示,“任何球员最终落地是不会落在国家队的,你不能说国家队引进了一个球员。他最终一定是要落在俱乐部、落在社区里面,因为他是要入籍的。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另外从社会层面来讲,我认为归化球员要起到促进文化交流、人才交流,以及让中国足球和世界足球更好融合的作用,这才是看问题的正确视角。”
与国家队的惨淡战绩相比,联赛的火热似乎更代表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趋势。斥资80亿人民币买下中超联赛版权的华人文化北认为是这方面市场的执牛耳者,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徐志豪也谈了自己对于足球产业的看法。
“我们看足球产业,必须有长线思想。什么样的联赛最有价值?我们认为本土的联赛最有价值。我们希望资金能沉淀在本土的联赛里。中国足球是个精密的机器,让它运转得好,要有原材料进入,一方面是资金,一方面是资源。下一步是机器如何正常运转,齿轮更好咬合。”徐志豪说,“从投资者的角度,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联赛关注度不断上升,俱乐部投入不断加大,球迷对于本土联赛的热爱和支持处于非常良好的上升状态。反过来我们看到,加大投入固然是好事,如何能停留在合理良性的循环模式上,这是我们能看到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问题。从媒体版权方的角度,我们希望看到俱乐部之间的差距变得不那么大,整个联赛能更好看一些……”
不管是冬奥还是足球,不管来的嘉宾有多专业多么重量级,短短—上午的论坛都没有办法诠释清楚所有的问题。不过,这并非真正的症结所在,就像江和平在主席致辞中所说的那样,论坛仅仅是抛砖引玉,真正的价值在于“让讨论的内容,不仅仅是行动的畅想、设计和憧憬,而是成为行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