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增绿 群众增收

2016-03-02

老区建设 2016年1期
关键词:产业带家庄纯收入

生态增绿 群众增收

□ 李 开 张永利

虽然是冬闲季节,威县袁家庄村却是一派繁忙景象:马达轰鸣,几台大型机械正在地里挖沟,三五成群的农民,在开好的沟里栽梨树苗、打篱架桩……

“这几年快速发展的梨产业带,为威县贡献了不少绿色,也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是个双赢的好路子。”2015年12月29日,在一旁指导栽种的威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刘明亮说,政府有规划、农民有干劲,威县今冬明春再发展2.1万亩特色经济林,一刻也不能耽搁。

袁家庄村处于威县西沙河流域。这一流域涉及张营乡、高公庄乡等7个乡镇、104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36.4万亩,农业人口13.6万人。由于这一带的土地含沙量大,土壤瘠薄,一刮风沙土满天飞,庄稼长不好,种棉花也没增加多少收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920元,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是黑龙港流域标本式的贫困带。

威县扶贫办主任刘保华回忆过去的扶贫工作时介绍,“我们直接把钱、生产资料、物资交付到贫困户手中,是做到了到村到户,可最后的结果却是养羊不见羊、种树不见树。为啥?农民把生产资料卖了钱,买肉吃了、打酒喝了,用完后继续贫困。”

如何既能把生态建设好,又能让群众脱困致富?

威县邀来国内顶尖的林果业专家组成专家团,经过实地调查、专题论证,给出的答案是:建设“梨绿色A级高效产业带”。

2013年,威县把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确定了建设10万亩梨产业带的构想,启动了威县的“西部大开发”。

威县借鉴抓工业园区做法,专门成立了梨产业园区管委会,统筹农业招商、土地流转、资金整合、设施配套、技术指导等工作,整合扶贫、开发、水利、林业、交通、电力等涉农资金集中使用,还专门修建了28公里的梨产业路。

威县林业局局长尹文超介绍,3年来,威县累计完成梨树栽植4.48万亩,推动了由传统单一用材林向林果并重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平原县林业发展的新路子。在全市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中,连续三年名列前茅,并获得了“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绿色名县”称号。

如今,西沙河流域的树多了,风沙少了,村庄美了,百姓笑了。“水泥铺的路面,平平展展,村里干干净净,怎么看怎么舒心。”80多岁的袁家庄村张秀莲说,村里还被评上了美丽乡村,没事到梨园转悠转悠,跟逛公园一样。

近50万棵梨树不仅美化了生态环境,还让这里的群众稳定脱贫。

威县实行“资本到户、权益到户、效益到户”“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股份制扶贫模式。按每亩1000元补贴给流转土地的贫困群众入股到龙头企业,实现了“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红金”,即一份土地挣三份钱,目前入股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余元。

经过3年的培育,威县已发展专业合作社31家、龙头企业21家、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15家,梨产业带也在2015年首次收获了果实,梨产量达500万公斤。“我承包了300亩梨园,2015年收入超过100万元。”高公庄乡洺河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长江说。

刘保华介绍,威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支持贫困村梨产业快速发展,县扶贫办按照精准扶贫的思路,对梨树种植项目村确定了“三优先”原则:优先安排扶贫资金补贴,优先安排打井、修路、防渗、水电配套等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安排省、市定点帮扶单位,几年来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399万元。

坚持高标准建设梨产业带,一系列精准措施催生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1至11月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84元,是2010年的2倍;几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4.7万,目前尚有贫困人口1.9万。

“生态增绿、群众增收的关键,就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重点是解决好‘怎么绿’‘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威县县委书记安庆杰表示,他们要弘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韧劲,树牢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全县提前脱贫摘帽。

威县“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植树造林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生态林与经济林并重,打造“地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居更美、土更沃”的自然生态,每年植树3万亩以上,到2020年,梨产业发展到2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6%以上,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15%。

(转自2016年1月4日《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产业带家庄纯收入
聂家庄泥塑:老手艺塑出新年味儿
聂家庄泥塑:老手艺塑出新年味儿
促进哈尔滨市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路径研究
论区域分工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纯收入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曹家庄完小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
江苏沿海产业带的共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