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社会心态新特征

2016-03-01杨宜音

人民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共识网民公平

杨宜音

【摘要】在全球化、大众传播时代,个体与宏观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社会心态透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形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人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抱团取暖的心理资源。2015年非常显著的社会心态特征是社会共识的建构。民众的社会表达、交流和寻求共识的需求在增长。

【关键词】社会心态 风险应对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应该是人们风险感受比较高的一年:年初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打破了新年的喜庆气氛,6月“东方之星”沉船让人惊魂未定,7月天津滨海新区的大爆炸又牵动人心,股市风云变幻,经济下行显露端倪,就业难度加大,雾霾持久波及全国多地区……大大小小的风险似乎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焦虑、不安和浮躁的情绪也在社会上弥散。人们的心态需要尽快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改变。而社会心态则提供了风险应对与风险管理的心理资源。

所谓“风险”,并不是已经发生的伤害或灾害,而是一种人们意识到的即将发生的危险,通过人们的预期而被感受到,带有未来后果的不确定性和破环性。从社会心态的层面来看,社会情绪、社会共识和社会公正感都从宏观的角度影响着人们对风险的应对,其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通过现实与自我的反复震荡互动,潜在地左右着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因此也可以称作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网民对正面新闻的关注比例有所提高,积极情绪上升

社会情绪,弥散在整个社会,是社会整体上的情绪体验,如郁闷、焦躁、不安、激愤,或欣喜、安适、平静等,构成了社会心态的主要成分。通过网络相关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到2015年四年间互联网上社会情绪所发生的变化,总体上,理性、积极的正面情绪在上升,网络舆论场正能量不断得到释放,但与此同时,围绕社会治安、国际舆情、灾害事故类事件存在较高的消极情绪,显示人们对风险的关注度和焦虑在上升。

通过大数据研究者抓取和分析2012年至2014年国内针对243个新闻事件的微博微信数据,大型综合门户新闻网的2857条头条新闻标题,著名论坛对排名前1000位的话题的2936个讨论贴及回帖可以看出,这三年网民对正面新闻的关注比例有所提高,从2014年开始有明显回升趋势。网民情绪的理性值及积极情绪值有所上升。不同舆论场中的网民总体上减少了玩世不恭的“围观”、“浮云”心态,增加了对各类社会问题解决的期待值,逐渐开始觉得不仅要依靠政府改革,还要付出自己的努力,现实问题才可以有所改变。

在情绪态度层面上,2012至2014年微博网民的乐观度较高,2014年微博网民的正面情绪和理性值逐年上升,积极改变消极事件的行动意愿逐年增加,同时产生更多的正情绪。比如,微博网民对涉警涉法、舆论管理、反腐倡廉等三种议题的理性态度较高,而且保持上升趋势。一方面,这说明微博舆论场的总体态势在趋向理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在惩治犯罪、反腐倡廉、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得到了微博网民的普遍认同。移动客户端上的网民感性值也呈下降趋势,理性值则缓慢上升。相比之下,网络论坛中的“正能量”增加最明显,论坛网民更倾向于理性思考,理性值远远高于感性值,网络论坛的舆论场正能量正逐步释放出来。

2015年上半年和2014年相同,社会治安、灾害事故两类占到了网民关注事件的20%。这些有关社会风险和安全的事件增加了社会的焦虑,除此之外,政策制度、民生社区和企业财经类的事件中还包含大量“不确定性”事件。由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微博对于不同事件的情绪反应可以看出,除了明星娱乐、政治制度、企业财经和文体科教类别积极情绪高于消极情绪外,社会治安、社区民生、国际舆情、灾害事故和反腐倡廉类的事件都存在消极情绪高于积极情绪的现象,社会治安、国际舆情和灾害事故类事件都存在较高的社会焦虑,社会治安和灾害事故类事件引发了较高的愤怒和悲伤情绪。

民众的社会表达、交流和寻求共识的需求在增长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伊壁鸠鲁意识到,“影响人的不是事件,而是人对该事件的看法”。当人对事件的看法、情绪、价值判断加上对周遭他人反应的汇聚融合,那就不是单个人对事件的看法、情绪、价值判断以及反应,而形成了社会共享的社会心境状态。这一弥散在社会上的心境状态又成为“看不见的手”,诱导、规范和调整了人们的感受、价值观和行为的取向,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

社会心态本身并不直接等于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它以社会共识的形式体现出社会心理资源的特性。在全球化、大众传播时代,个体与宏观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社会心态透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形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人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抱团取暖的心理资源。

2015年非常显著的社会心态特征是这种社会共识的建构。民众的社会表达、交流和寻求共识的需求在增长。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2015年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其中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

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部/百人,智能手机的出现极大拓展了手机的功能,不仅限于打电话和发短信,更成为互联网的移动终端,使手机集摄影、视频、游戏、定位导航和网络社交等众多功能于一身,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在微博微信群里表达、交流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内容,以微博和论坛为主体的自媒体舆论场对共识的建构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人们不仅需要与一些熟人建立“朋友圈”,倾吐心声,形成共识,也需要了解不同观点的人所持的“反面”意见。更需要通过阐述、议论、讨论,学会公共表达和公共空间的参与规范,并形成多元换位、兼容并包的讨论规则。在这个过程中,透过新媒介,个体与陌生人、意见群体甚至社会息息相关。

是什么动力促使人与宏观社会建立心理联系?或者说共享现实形成的内在动力出自何处?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种是建立、确认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关系动机”,另一种是理解自我及所处的环境,即“认知动机”。透过社会关系来实现社会认知,答疑解惑,争论辨析,也通过表达社会认知来形成和强化社会关系。社会越是不确定,人们越希望了解、比较、参照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越希望能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形成解读风险、评估风险、驾驭风险的力量。可见,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在新的信息科技的推动下,如果有更为开放健康的言论环境,整个社会将逐渐地成为共同承担和面对风险的命运共同体。

司法政治和资源分配公平程度影响社会总体公平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重新安排了人们的相对位置,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或碎片化,社会群体之间的竞争、妥协、博弈无可避免,使我国社会日益具有风险社会的特征。因而,社会心态作为这一过程的产物,并不是以一种终极的依据和现成的社会共识出现的,也并不一定能被所有社会成员认可,它需要由正义的社会发展目标予以引导和培育。也就是说,在社会快速发展3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成员在发展中所得到的获得感肯定是不同的,有大有小,有先有后。但是,参与的权利、分享的权利、自我效能感、保持尊严的动机、社会合作的需求应该是相同的,这些都是管理风险的社会心态基础。

社会风险意识特别是环境风险意识、食品风险意识等民生风险意识的提升,促进了人们找到社会合作、共同应对命运挑战的意识。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社会依靠何种规则达成共识,如何建构合理的法则,则反映在人们对公正的理念上,包括对不公平的感受(例如剥夺感),对违反公平原则行为的感受和认知(例如对腐败行为),对恢复公平的要求(例如惩罚)。越是身处风险社会,越需要社会规则,越需要社会公正。

从2015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来看,公众知觉到的公平感以教育制度公平感最强,居于第一位,高于4点量表均值的2.5分,表示多数人认为教育制度比较公平和非常公平;而区域待遇公平感知最弱,表明认为不太公平和非常不公平的调查对象占了多数。资源分配公平和司法政治公平分别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得分在量表均值2.5附近,表明多数调查对象的选择居于不太公平和比较公平之中,不过在这两个公平领域里,调查对象对于选拔党政干部和财富及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感知相对较低,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分别为57.6%和63.6%)选择不太公平和非常不公平。但是,教育制度公平感与总体公平感相关强度则最低。表明人们对社会总体公平感的评价更多依赖于司法政治和资源分配公平程度,即越是认为司法、政治权利和选举公平,越是认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财富和工作等资源分配公平,越容易认为社会公平。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和判断公正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内部过程,公正的标准是一个被社会创造的现实,是通过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不同层面维持和建构的。社会制度或社会规范可以导致人们形成公正感或不公正感,另一方面,公正或不公正的体验会导致形成重要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后果。相关研究也发现,越是认为社会资源分配合理,对未来五年生活水平变化的预期越乐观。

现代社会的两个特点,加剧了人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第一个特点在于个体的自由意志在现代化中得以前所未有地彰显,更为清晰地被个体所意识,成为个人心理现代性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质,这就是个体化的自主自我(agency)的形成;与此同时存在的第二个特点,是个体的这种自由意志所带来的能动性,在现代化社会中通过传媒、通过社会行动被汇聚为社会力量,这就是集体的自主自我(collective agency)。正是这两个方面生产和再生产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也正是这两个自主自我的相互作用,成为建构社会共识、坚持社会公正的社会发展方向、保持积极乐观的适度预期的动力。

总之,社会心态是管理风险和应对风险的心理资源,是整个社会共同营造的社会支持力量。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又贡献于社会,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社会心理特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陈满琪:《群体情绪的测量研究》,《当代我国社会心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②高文珺:《社会公平感的特点及社会心理效应——基于2013“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共识网民公平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BEIJING CONSENSU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d education(Ⅲ)
笨柴兄弟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必须公平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