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

2016-03-01

关键词:审题技能图像

马 富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贵阳观山湖 550081)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

马 富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贵阳观山湖 550081)

摘 要:如何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切实提高地理的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是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更是地理学习的核心技能之一。“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备“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前提,没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或这方面能力不强,就谈不上“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其他三种能力,更不用说综合分析问题了。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知识知识结构不断整合,新的题型创设情境不断更新,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获取和解读 地理信息 能力

一、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理论依据----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

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1.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经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对地理信息、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信息、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二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信息、地理知识的广泛性。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在掌握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是身边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学生自己认识到地理信息、地理知识是多么的重要。学生通过应用地理规律、原理、读图等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地理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这就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2.克服学生认知风格的负面影响

认知风格是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根据不同的维度,将认知方式划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等。通过试卷分析可知:冲动型和沉思型认知风格与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两种认知方式在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速度和准确性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冲动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反应速度很快,但是不够准确,得到的分数不高;沉思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仔细审题,经过深思熟虑再做决定,做题准确性较高。对于冲动型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在解题过程中指导他们如何具体分析、比较题目的构成,审题步骤,图例等,将所有可能获得的地理信息一一用笔划圈点勾画出,逐个进行分析,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这样就克服了学生认知风格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实践依据--构建心理地图

地理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做题过程中不能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原因之一是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原理掌握不牢,思考和审题的方法不对,良好的知识结构没有建立,认知结构的构建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和和核心。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高考题通过大量选用教材以外的知识,建立新的问题情景,设置新的设问来组建的题目,如果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不够,应对高考的情况是可想而知的了。

建立稳定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构建心理地图,心理地图就是地图中的信息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地理学科是和图像联系相当紧密的学科,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无图不成题”已经成为高考地理试卷的共性特征。心理地图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教材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最后为区域地理。地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并且以区域地图为载体,学生需要将所学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去。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的特征,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应该把自然、人文各类地理要素紧密联系起来,最终落实到地图上,通过地图来学习地理。需要学生构建的心理地图主要有三类:首先是最基础、应用最广泛的地理原理图。这种图像相对要复杂些,需要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对地理图像进行分析,也可利用地理原理图帮助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并应用解决问题。 在构建此类图像认知结构时,先要理解地理原理,也要能把图像和图像互相转化,灵活运用各种变式的图示。第二类心理地图为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图。这类图像较为宏观,主要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掌握各个地理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构这类心理地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填充地图册,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图与图的联系。第三类心理地图为地理要素分布图。要让学生明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这类图像比较简单,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教师可以将整体地理要素予以简化,帮助学生记忆或者将整体地理要素取部分巩固学生的记忆。如亚洲和欧洲的地理分界线用谐音记忆:山河里(的)大黑土(豆);俄罗斯的注入北冰洋的三条河流“毕业了”等等。地理要素分布图的构建应注意与地理原理、规律相结合。学生自己勾画各种地图或模式图,学生建构起了稳定牢固的心理地图,学生具备了完整的地图认知结构。学习地理应该图文结合,从地图入手,把原理和规律性的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以达到以图识文以图识理之目的。“脑中有图、心中有理”这样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一大截。

三、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价值和意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是最终目的是学生顺利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技能,也就是在地理学习中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包括外显的操作技能和内隐的心智技能。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技能属于心智技能。培养学生获取和解

读地理信息的技能,要遵循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从原型定向阶段到原型操作阶段,最后为原型内化阶段。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技能就要使学生了解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程序,使学生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的程序即审题的过程,这是做题准确与否的关键点。审题包括“三审”,即审图像、审题干、审问题。审图像要注意审图像的图名、图例和图像内容横纵坐标、具体的数据和变化以及暗含信息;审题干就要从题干中获取此题提供的材料以及判断考察教材中的哪一部分的知识,明确是在问什么,要我做什么;审问题就要从设问中获取此题考察的立意、方法,并能够在图文表中找到依据。一般一次审题很难完全获取和解读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还要进行第二次的审题。地图信息量较大,学生获取和解读的地理信息,这要求信息全面、准确、解读正确,对信息能进行深入分析,准确的用地理术语描述和表达。具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技能还不够,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不同的地理图像教授学生们不同的读图方法。如统计图、扇形图、柱状图、雷达图等。在学生掌握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步骤后,就要让学生自己按照步骤练习,学生将头脑中建立的操作活动程序映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执行。随着做题次数的增加,有意识地进行演练,逐渐将外显的动作方式向头脑内部转化,逐渐进入原型内化阶段,心智活动的形式也就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此时,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的技能也就逐步的形成了。

总之,学生要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地理内容的知识结构。内化了的、清晰的地理知识结构,是对地理信息进行提炼、分析与整合的前提;在试题提供的各种地理信息中,只有在地理知识结构的框架下,才可能提炼出关键的信息,也才能分析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整合,提高了地理学科能力,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达到地理学习高效减负的目的。

通过几次考试成绩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地理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不够,不能从图文表中挖掘出地理的有效信息,解读不正确,导致成绩不理想,学生和家长都很焦急,这是目前学生的现状。要学好地理,提高分数,就必须要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的能力,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保障;其次是要建构稳固的地理知识结构,这是培养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基础;最后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的方法、逐步形成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是最终目标,从而达到提高地理学科能力水平,减轻学习压力,才能在高考中轻松取胜。

猜你喜欢

审题技能图像
高级技能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有趣的图像诗
“三招”学会审题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七分审题三分做
拼技能,享丰收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