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实践探微
2016-03-01王慧
□王慧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实践探微
□王慧
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为目标和以应用实践为支撑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它对传统课程形成的挑战和影响不仅在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等方面,而且在课程理念、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让学生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呢?文章主要从寓教于乐、任务驱动、优化整合和德育渗透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小学信息技术;寓教于乐;任务驱动;课程整合;德育渗透
在学校教育中,有效性教学是一项孜孜以求的艺术实践课题,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主要指向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则科学而又合理地落定在 “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方面。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属于 “唯情趣一族”,他们既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又没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要追求课程教学的最大效应,教师就必须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课程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
一、以情感目标为追求,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课程实践活动
“成功的教学活动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小学生求趣、求新、求异的特征,认真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情趣元素,并通过各类生成性因素,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情趣教学活动,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 “情绪智力”效应。以指法训练为例,若是教师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并进行简单、机械地重复训练,学生不仅学得很累,而且时间稍长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有鉴于此,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和做法,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渗透其中,就能有效迁移学生的思想注意力,变相减轻他们的身心疲劳程度,从而赢得截然不同的训练效果。
比如,让小学生玩 “金山打字通”,并在师生之间开展比赛。接着,学生在 “青蛙过河”和 “警察抓小偷”等游戏活动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许多学生提出:“怎样打字才能打得又对又快呢?”当此愤悱状态下,教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自然就学得非常认真了。再如,操作性较强的 “画图”:先让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 “画图”方法,并认识 “画图”窗口的基本组成 (包括菜单栏、工具箱和颜料盒等),然后通过边讲边练让他们掌握 “画图”的基本操作,最后,开展自由创作活动。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快乐体验为追求,积极开展任务驱动课程实践活动
什么是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呢?顾名思义,就是指执教者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相应的具体任务,然后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 “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环节来逐步完成上述各项任务。这种教学具有目标性、针对性、指向性和渐进性等基本特征,学生通过完成—个个比较具体的任务来有效地掌握活动内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长此以往,任务驱动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品质。
比如,教学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时,传统教法往往把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相互孤立开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一种相对系统化的学习印象。正因为如此,教师可把所有内容集中设计为 “制作一张贺卡送给最亲近的人”,用具体可感的任务引导小学生去自我寻找、自我探索和自我实践。一方面小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和创造性尝试。
再如,教学 “幻灯片的交互性”,教师可设计 “插入全市乡镇分布图,通过单击地图上不同的位置,链接到各乡镇基本情况的介绍”。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使之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基本掌握交互动作的设置方法。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可先演示一遍,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再以学习小组为单元开展竞赛活动,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三、以学科发展为追求,积极开展优化整合课程实践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技能学科,但它与其他各类学科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联——分则互损、合则共荣。尤其是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已从单一的计算机课程知识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积极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学科知识学习为有效载体的新型课程模式已逐步成为一种时尚性潮流和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与其它课程实行优化整合,从而形成内涵丰富、形式多元的综合实践课。
比如,关于Powerpoint一章的综合练习,教师可让小学生制作一部 “我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演示文稿。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制作任务,首先要求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相关地理知识。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地理学科知识的渗透;另一方面,学生可利用课余、双休日时间对本地的环境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同时通过阅读书本、上网搜集和社会调查来积累环保知识。在完成这一课题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但掌握了制作电子文稿的技能,还培养了他们正确的环境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以学生的发展为追求,积极开展德育渗透课程实践活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中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形成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等思想道德品质。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着力点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在于以下四点:①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听从老师指导并努力讲求规范性操作,下课后做好相应的整理工作,包括关好门窗和用电设备等。②在网络知识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和法治方面的教育。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严重后果的,有时候还会受到法律制裁。要不断提醒学生少上当,让他们明白——诸如网上诈骗、跟踪骚扰、不良 “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时有发生,一定要慎重行事。③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在学完 “网页制作”后,就可把具有不同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分为不同组别,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网站的设计、制作和发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他们在搜集材料、版面设计、文字录入、图像处理和色彩建议等分工中既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有当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着眼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学生当下发展抓紧抓实,只有 “两手抓、两手硬”,才能赢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1]郑敏,姚本先.论师生心理关系的理想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Z].2000-11-14.
(编辑:朱泽玲)
G623.58
A
1671-0568(2016)09-0101-02
王慧,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真武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