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为中心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2016-03-01张旭
□张旭
以“行”为中心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张旭
以“行”为中心,为“行”而学,在“行”中学,学以致“行”,以“行”检学,成为当下襟江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探索、新追求、新的课程改革研究方向。它推动教师不断地拷问数学教学本质,探索数学教学规律,创建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构建;数学;模式;报告
一、以 “行”为中心的数学教学的内涵和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美国教育家杜威 “从做中学”的理论已广为人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当前教学仍然存在重书本知识而轻实践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而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萎缩,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段话强调了学生学习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应该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在 “行”中学习。
本课题中 “行”的内涵就是学生的 “实践”“践行”,其要义包括以下2个方面:
1.我要 “行”
学生对 “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需求。学生在实际生活或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矛盾冲突,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解决。此时的 “行”是学生的能动性活动,是以内在需要为基础,有着较强内驱力的活动。
2.在 “行”中学
改变当前学生从 “书本”到 “书本”的符号性学习方式,强化以操作实践为重要学习方法的实践性学习方式。
二、以 “行”为中心的数学教学的操作要义
1.为 “行”而学
为 “行”而学,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又是目标和归宿。说它是出发点,是指教与学都要围绕 “行”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的 “行”创设情境,搭建舞台,留足时间,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去 “践行”、去探究、去发现,经历知识的 “再创造”过程。说它是目标和归宿,是指在 “行”的过程中获得 “能行”的本领,是指学生在目前水平 “行”的基础上(起点)向着更高水平的 “行”进发 (目标)。在数学教学上表现为:学生知识结构扩展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思维品质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数学上 “行”的目标可能具有多维度、多层次。从层次上分,可以是初级、中级、高级;从维度上又可分为 “学段行之目标”“学期行之目标”“单元行之目标”“课时行之目标”。同样,数学教学目标也是多维度的,提倡 “知”“情”“行”协调发展,应将 “行”置于中心地位,其他目标如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均受其统摄,在 “行”的驱动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素养。
2.在 “行”中学
在 “行”中学,突出了数学学习 (教学)的方式,创设有效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仿真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去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建构。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践,知识和能力一定会同步增长。
3.学以致 “行”
学以致 “行”,学以致用,培养应用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念。
4.以 “行”检学
以 “行”检学,指出数学评价的新策略。行不行,重看行。学生的数学学得好不好,并不仅仅是看他会不会解数学题,还要看他是否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他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什么程度。
三、以 “行”为中心的数学教学的实施建议
数学教学如何做到为 “行”而学,在 “行”中学,学以致 “行”,以 “行”检学呢?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
1.为 “行”而学
为 “行”而学,它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归宿。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做到为 “行”而教。教师要预先梳理教材,确定 “行”的目标。
(1)梳理“行”的内容。数学教材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4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可供学生通过动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各年级要认真梳理,列出目录:①数与代数这一板块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正反比例等。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调查,收集反映国计民生的数据和信息,感受数据的真实性。通过计算器、画图、折纸、测量等理解各类数的意义,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相关数据,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量关系,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如组织学生到商场观察实物,掂一掂、量一量,实地走一走、围一围,经历概念的形成。探索规律的教学,要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中的数学规律;②图形与几何,要组织学生观察实物、比较实物、制造模型,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开展实地测量,让学生学会测量方法,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③统计与概率,要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组织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发动学生从报纸杂志、电视媒体中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数据信息;④综合实践,要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落实“行”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维度的整体发展则是数学的课程目标。要很好地达成四维目标,“行”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 “行”能 “行”、学生乐 “行”的内容和因素,变静为动、变说教为实践、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操作,强化学生动手探究的意识。每学期要制订学生“行”的能力发展目标,每一单元要有学生 “行”的评价内容,每一节课都要考虑学生 “行”的活动安排。要通过长期的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意识,不断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引领学生从简单模仿向自主创新迈进。
2.在 “行”中学
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等。
(1)激发“行”的情感。为 “行”而学,即数学学习之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通过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发现数学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创设应用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情境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特点合理选择,从不同视角和层面让学生解读文本,设计喜闻乐见的情境。情境设计具有激励性——激发学生动手的情感;具有引领性——指明探究的方向;具有开放性——多种探究的途径,为探究结果多样化的出现提供可能。
(2)搭建“行”的平台。动手实践有的在课堂、有的在课外,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必须要有操作的材料和工具。一把米尺、一张纸片、一个立体图形、一份调查表、一次测量,都是践 “行”成功的保证。因此,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动手之 “行”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确保人人参与,卓有成效地达到预期目标。搭建 “行”的平台,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整合、利用教材,既关注教材中显性的操作内容,又关注教材中隐性的操作因子,为学生实践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组织每次践行活动要精心策划,从内容选定到小组分工、从时间安排到操作的组织与发现思考,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3)优化“行”的方式。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问题的方式是多样的,实际探究的过程也不尽相同。组织学生及时交流活动感受,比较探究方法的优劣,优化操作的流程,及时总结活动的经验,形成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要鼓励勇于标新立异的学生,点燃创新的火花。
(4)留足“行”的时空。动手实践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课堂教学要把在 “行”中学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要让学生在真的情境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建构,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实践、思考的时间,要有静听花开声音的耐心。此外,还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引领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制作学具、测量计算、拓展实践的时空。
3.学以致 “行”
学以致 “行”,就是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教师所提倡的 “真行”。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只要学生获得知识就完成任务的模式,应精心创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4.以 “行”检学
以 “行”检学,要打破以一张试卷检测学生数学水平的陈旧评价体系,强化学生 “行”的能力的评价,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看学生能否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制作的比赛,如制作数学模型、统计表或统计图等,既可以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够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之目的。
(编辑:易继斌)
G623.5
A
1671-0568(2016)09-0025-03
张旭,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