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特征与启示
2016-03-01赵生辉
◆赵生辉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特征与启示
◆赵生辉
摘要:澳大利亚高校教学方法的特征主要有:生本主义教学理念、多层次教学目标、模块化教学设计、任务式教学过程、小组式教学组织和多样化教学支持等方面。西藏高校应该积极顺应潮流,探索生本主义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网格式教学体系设计,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澳大利亚;生本主义
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更新地方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国家留学基金委于2015年启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法出国研修项目”,面向全国各地方高校选拔教师到发达国家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修。笔者有幸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地区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法出国研修项目的选拔,于2015年8月14至11月12日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for Technology, QUT)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研修学习,本文结合笔者在澳大利亚研修期间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总结澳大利亚利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特征,分析其对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特征
澳大利亚是全球著名的高等教育强国,有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丰富的教学资源,19世纪50年代建立的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是在效仿英国的牛津与剑桥模式的基础上成立的。目前,分布于澳大利亚各州的优秀大学有42所,这些大学绝大多数都是政府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控制管理,学历文凭被各州相互认同,被世界各国广泛承认。[1]通过在昆士兰科技大学三个月的研修学习、课程观摩、教学实践以及查阅各类教育文献,笔者认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值得学习和关注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生本主义教学理念。“生本主义(Student- centered Instruction)”教学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是目前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学过程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以学生素质提升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关注课程内容的传授,同时要考虑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合作意愿等是否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而不是仅仅完成了知识的传播。[2]同时,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必须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生本主义”并不是排除教学内容,而是将教学内容作为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基石,没有将其摆到教学活动核心的位置。“生本主义”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除了对专业教学内容高度熟悉之外,还必须学会一些管理技巧,引导教学活动由低层次的知识学习向高层次的综合与创新的方向发展。
第二,多层次教学目标。高等学校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综合性、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层次理论(Bloom’s Taxonomy)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3]其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道、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知道对信息的回忆;理解是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信息;应用是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分析是将知识分解,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评价是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判断;创造是结合各个组成部分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教学目标层次的多元化和分类,有助于教师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设计体系化的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而不是仅仅只关注教学内容,成功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深层次学习目标的达成。
第三,模块化教学设计。昆士兰科技大学在研修项目课程教学中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机械化”思维的特征,也就是像设计机器一样去设计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看作一系列带有明确目标和内容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明晰的任务和内容。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是教师讲解这一种方式,而是将教学内容切分为若干个具有明确学习目标任务的单元,每个单元完成特定的任务,形成微教学环节(Micro-Teaching)。在每个教学模块内部,教师会精心设计其实施过程,一般会用到2到3种教学的策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第四,任务式教学过程。“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又称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其核心理念是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围绕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交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PBL教学方法最初起源于医学教育,目的是有效整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医学教育当中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这种模式开始被计算机科学、建筑学、企业管理等学科借鉴,开发出了问题实训、案例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模式。昆士兰科技大学在研修项目当中大量使用了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员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来获取经验和知识,而不是直接给出现成的知识体系。教师常用的要求学生参与的任务主要有问题盒(question Box)、分享(Think, pair, share)、头脑风暴、讨论&展示、排序匹配、知识图(Know ,Want ,Learn)、写纸条(Slip writing)、圆桌会议、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环形交流、反思型写作、一分钟作文等等。
第五,小组式教学组织。“小组式教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mall Groups)”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5]“小组式教学”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形式。小组式教学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在慢节奏、低密度、多重复、大题量课堂教学中去博取考试的高分,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自主发现、勇于探究、合作解决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组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任务的探索,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涉及信息采集、沟通、协调、表达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对于一些较为灵活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六,多样化教学支持。昆士兰科技大学在高等教育教学法研修项目当中采用了同行指导方式,为每一位学员安排了同行导师,通过现场听课等方式,由导师指导学员提高教学能力。在教师交流过程中,有教师提出一种非常新颖的“Teaching Square(教学方阵)”的教学方法,由四名教师共同合作,构成一个方阵,教师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提出改进建议,共同发展提高。同行指导是促进教学经验交流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在新教师职业发展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缩短教师自我探索的时间,尽快适应教师职业岗位要求。此外,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是澳大利亚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的领域,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发现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其重要程度与从事专业化科学研究的领域基本持平。教师在教学学术当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从而激发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
二、对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
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追求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引进和消化吸收,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西藏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专业课教学改革思路。根据本人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研修期间所学习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对西藏民族大学学生特点的了解,对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问题建议如下:
第一,探索和逐步建立以生本主义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逐步改变以内容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模式。推进生本教育,必须从指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始就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特征,根据其学习功底和接受能力,设计符合其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内容是否讲解完毕,而是要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接受程度,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生本教育不仅仅是课程教学问题,而且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综合性改革,尤其是对于教育评价体系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在生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学生的评价将不仅仅限于课程考试成绩,而是要结合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生本教育体系当中,教师的作用会比以前更加重要,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问题,同时还应该具备组织和引导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专业知识的真正融会贯通。
第二,在管理类专业课程当中推广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西藏高校面向西藏自治区进行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学习习惯。受到历史和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相对滞后,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内地和沿海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民族地区生源大学生在基础知识功底方面要相对差一些,接受较为复杂抽象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可以考虑减少纯理论讲授课程的比例,而设计出一系列可供学生参与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理解复杂和抽象的知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较强,专业课教学内容当中存在大量可以从现实生活取材的教学资源,建议学院建立民族地区公共管理问题案例库将其转换为可以供学生参与的探索性任务。
第三,按照“网格式”思维推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主要以授课方式为主,重点是传播基础理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应领域的问题会有一些相对比较系统的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体系的逻辑展开的,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侧重于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略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需求。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应用是两者不同的思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体现。因此,建议按照“网格式”思维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学生通过理论部分讲解掌握基础知识,然后根据若干个实训任务将学到的知识内容进行综合应用,从而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根据现实环境的需求变化灵活应用所学的意识和技能。
第四,探索建立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立体化教学环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最大限度利用好移动通讯带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便利,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有效的学习环境,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建议西藏各高校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立体化的教材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超级链接方式逐层进行知识体系的学习,从而获得动态链接的知识点。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网络沟通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生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在慕课等网络教育形式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体现了学校教育和课堂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在西藏高校推广生本主义教学还面临非常多的挑战,但是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和探索适合西藏高校特点的生本主义教学方式,也是西藏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创新的重大机遇。
参考文献:
[1]司晓宏,候佳.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2]石中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观研究[J].大学,2007(4).
[3]陈乙男.布鲁姆分类学对提高大学生元数据素养的意义[J].吉林教育学报学报,2014(1).
[4]何一丹.大学英语网络辅助PBL教学模式教师角度研究[J].高教学刊,2015(24)
[5]王可.小组教学: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新发展[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民委教学改革项目“民族类高校电子政务课程立体化教材研究(项目号:MWJG15081)”、2013年度西藏民族大学“电子政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号:2013ZDKC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