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2016-03-01李霞
李 霞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中文系 江苏泰州 225300)
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李 霞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中文系 江苏泰州 225300)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基础课,但教师的讲授方式单一、教学脱离中学教学实际、评价方式不健全等都使得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古代汉语教师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探求促进学生“乐学”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新;建立个性化的动态评价方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古汉语学习热情,提升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古代汉语 教学 改革
古代汉语课程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国家教委师范司早在1991年12月颁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1]可以说古代汉语是开启中国古代文明宝藏的一把钥匙,只有学好古代汉语,才能探索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文明遗产。
而目前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大部分学生谈“古”色变,觉得古代汉语知识远离生活,对“之乎者也”提不起兴趣,望而却步。“枯燥、晦涩、难懂”已然成为古代汉语的代名词。而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同样也“苦不堪言”,相较文学类课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语言类的课程很难做到趣味十足,引人入胜。再加上课时的限制,很多知识点得不到充分拓展延伸。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完成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寻找行之有效的改革途径。
一、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多采用讲授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将知识点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记忆讲课内容,完全按照教师的讲解思路将知识点记下,形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方式。这种知识中心、课堂中心、讲授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在知识点讲解时需创新教学方式,如在,讲授“文字”篇章时,除了对汉字进行六书分析外,可适当加入汉字的趣味故事,加强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姓名入手,了解自己名字中的每个字的“前世今生”,从而更好地了解汉字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一言堂”,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如在讲解“词类活用”部分时候,可以通过若干语例,让学生去发现某个词的活用情况,并且通过小组相互探讨,总结出其词类活用时的具体语言环境和语言条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重点、难点制作微视频,让学生强化知识点的掌握,加强课堂探讨,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利用QQ群,微信群建立师生互动,随时答疑解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让古代汉语教学适应“新常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古代汉语教学也迎来了新发展。将网络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不仅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内容时,以往教师只是单纯依靠教材,对字典辞书的体例进行浅层次的文本介绍。虽然教材中一般也会有部分字典辞书影印版的介绍,如王力版《古代汉语》教材在此章节中,就列举了《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中关于“社”字词条的相关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体例,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习与教学的需要。再加上部分大型工具书在图书馆的馆藏量很少,有的甚至不能对外开放,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能亲自翻阅字典,深入了解它们的编排,更不方便充分使用为学习和研究服务。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机构将这些字典辞书通过电脑扫描,形成电子版本,使得这些尘封在图书馆的典籍得以显露其庐山真面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电子资源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演示,配合教材的介绍,全方位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不再雾里看花。《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字典的电子版的出现,极大方便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了莫大的支持。此外,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一些网络版电子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如“国学大师网”提供的各类字典查询以及经史子集的电子文本,“东方语言学”网站提供的上古音、中古音查询,“汉典网”提供的汉字及结构分析、形体演变的查询,“异体字”查询网站提供异体字查询等。这些互联网产品不仅丰富了古代汉语教学,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
三、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紧密连接,突出“师范教育”功能
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外,还有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教授文言文知识的能力。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学师资,作为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知识,能独立解决课文中出现的语言文字问题。而目前师范类古代汉语课程的建设显然没有对此引起重视,所学不能为所用已成为师范毕业生的困惑。因此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需要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紧密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中学阶段的古汉语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按照大学阶段所学的通论的知识点,将中学教材中所有文言文的语音、文字、语法等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分析、整理,并进行定期交流。教师在讲解文选时候,除了选用教材所选取的文章,也可以适当选取中学教材文言文的典范作品进行重点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每学期还可以安排几次试讲课,邀请部分学生自行选取中学教材文言课文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利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灵活分析、解决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课文,不仅巩固了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还充分体现了课程师范教育的功能。
四、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加强学习过程考核
传统古代汉语的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对学生平时作业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几个部分的考核,唯分数论成为主要的评价模式,实际学习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这样的方式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动态的跟踪性评价,不能很好地评价教学效果。古代汉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课、工具课,不仅要教授学生古汉语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阅读的能力,只有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充分结合,才能真正学好古代汉语,而不是讲一篇懂一篇,不讲不懂。而目前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内进行阅读训练,感性认识得不到提高,而“感性认识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感性认识越丰富,语言的掌握也就越牢固越熟练。”[2]因此课后的阅读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为每个学生建立古籍经典阅读档案,建议学生从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开始进行阅读,这些文章篇幅适当、难度适中,教师需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撰写阅读笔记,整理每篇语言知识点,每半个月进行汇报交流学习情况,教师以此作为考评依据之一。此外,除了感性认识的培养外,理性认识的强化也必不可少。在每个章节的通论知识讲授结束后,需进行相应的练习帮助理解和巩固,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个性化的学习档案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而动态的阶段性考核更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适当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古代汉语课程承载着传授古代汉语知识,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从而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任,而目前的古代汉语教学却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教学要求。教师单一的讲授方式加上语言课自身的晦涩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古代汉语教学脱离中学教学实际使得所学不能为所用;而教师往往偏重通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古文经典的阅读训练又使得古汉语学习能力的提升驻足不前,这些都是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师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探求促进学生“乐学”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新;建立个性化的动态评价方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古汉语学习热情,从而积极探寻中华古代文明的宝藏。
[1]任晓彤: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语法教学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11月。
[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P2。
李 霞(1983——),女,汉族,江苏姜堰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 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