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6-03-01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转型院校职业

李 菲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高职教育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高职教育改革明显滞后于发展需要,学校办学与社会需要脱节现象严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高职教育体制机制不畅,政府、学校、企业、市场四者关系没有理顺,“政校企行”协同育人的没有形成合力;职业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立交桥”尚未建立。因此,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产业优化升级是重要的战略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三个要素,一是社会需求性、政策导向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职教层次性、发展规律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三是个性需求性、体系开放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1]高职教育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眼于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人才结构的要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以创新发展激发高等教育的教育活力,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人才结构。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高职院校更需要转型发展。

2014年以来,国家密集下发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形成了系统的制度体系。宏观层面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中观层面有教育部的3个文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微观层面有职业院校规范管理、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文件。全面落实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起转型发展新理念,努力推进转型发展。

一、发展模式转型: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创立职业大学至今,高职教育的发展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加大,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0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442所,到2014年增加到1 321所。2014年高职院校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3.6万人,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2000年到2006年,高职院校增加了663所,从2006年到2014年,高职院校增加了216所,高职院校的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而随着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中国高职教育也逐步从规模扩张转为内涵提升。以内涵质量发展为主线,增强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不是空洞的宣言,内涵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质量是办学内涵或绩效彰显的终端机制,是落脚点。离开质量谈内涵,好比泼掉婴孩而大谈洗澡水如何重要。[2]

什么是“内涵质量建设”?教育部2015年6号文提出“内涵质量建设”的目标是: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涵质量建设”的6项任务:一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二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三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要构建教学标准体系;五要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六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高职教育发展一定要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点、关键点,凭质量“立根”,靠质量“远行”。[2]

二、教育理念转型: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型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在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98年为9.8%,1999年高校开设扩招,2000年毛入学率达到11.5%,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14年已达到37.5%。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甚至普及化教育,其优势地位正在迅速丧失?“二次众化”已经全面展开,系统内竞争日益加剧,高等学校开始进入重新洗牌时期。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忧患意识,改革旧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着眼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型为全力“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这种转型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更加注重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人才成长规律,是我们曾经的老课题、现在面临的新课题、必须要始终研究的常课题。更加注重人才成长,一是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职业教育规律;二是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三个文件表述的不同体现出四个变化、一个回归:第一个变化是将“立德树人”放在了首位;第二个变化是将以“服务”为宗旨变成了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就是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个变化是将以“就业”为导向变成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就是要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第四个变化是将“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变成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四个变化集中体现在一点,就是职业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高职院校要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谋求生存技能的“低层次劳动者”,也不能是只贪图过舒适小日子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而必须是有理想、有素质、有技能、有担当的应用型人才。正如黄炎培先生指出的那样,职业教育目的有四:为个性发展之准备,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3]

三、教学理念转型:从“教学做分离”向“教学做合一”转型

过去的高职院校教学理念主要是“先教、后学、再做”,也就是“教”在前、“学”在后、“做”在更后,这种教学理念把“教、学、做”当成三件事,可以分开。其实这种理念在普通教育中也成为落后观念,与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也大相径庭。“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教育,教和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做,因此,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应该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教育的长周期性决定了高职院校要更加关注长远目标,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迷失方向。当下高职学生的起点是200分,高职学生的生源结构多样化,这是现实不可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理念,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和研究他们的学业程度与问题、学习习惯与方式、智能特点与兴趣,以此因材施教;其次要转变角色,从传统课堂滔滔不绝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翻转课堂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再者,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问题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广泛应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教科研转型:从追求“形而上”向致力“形而下”转型

随着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教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学校自身发展上看,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跨越,离不开对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路径等方面问题的科学回答;从人才培养质量上看,“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服务行业企业发展上看,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项目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加职业院校自身吸引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学校健康发展。201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联合中国知网平台(CNKI),对我国200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2010年至2015年间的主要科研成果进行了量化,通过多维度科研竞争力的对比与分析,揭示出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水平是:200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科研发展极不平衡,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总体水平偏低。具体表现在,有68%的高职院校在国家级课题的数量上趋近于“零”,各大核心论文数及专利数量也显现出较大差距。高校要转型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差异化发展,差异化的办学定位,差异化的路径选择。教科研同样如此,都去追求“形而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其实,科研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形而上”也不是“高人一筹”,“形而下”也并非“低人一等”,只是定位不同、侧重不同而已。因此,高职院校教科研要主动转型到应用型,应该认识到“形而下”的应用型才叫回归高职教育的本位,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的教科研工作要“接地气”,立足于“三个本位”,即立足于本校、立足于本地、立足于本区域,以丰富的、生动的实践为基础,教科研才会有源头活水,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五、服务发展转型:从“粗放对接”向“精准对接”转型

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应该是实在的行动。高职院校具有经济属性,它是职业教育的普遍基本特征,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主动求变,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4]

高职院校要研究“四个如何”:一要研究如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吻合度,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要经常反思专业设置和建设是否符合区域经济社会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的程度和水平做得够不够?二要研究如何做到职业教育的三个同步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三要要研究如何真正做到“四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对接。四要研究如何处理好教学与实习实训的关系,要经常反省行业企业所需是否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

六、师资建设转型:从“教书匠”向“一专多能”转型

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对教师队伍带来了新挑战,包括对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教学能力、对教师实践能力、对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挑战。大学贵在有大师,但必须是能触摸到的大师,必须是有温度的教育。大学教师必须承担起学生价值塑造的主要责任,通过“言传”和“身教”来感染学生,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面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教师必须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广泛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形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转型要立足于从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角色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一专多能”转变,高职教师既要能教书、善教书,又要能育人、善育人,还要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能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一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强化,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要达到名副其实的90%以上,因为“双证”不等于“双师”,今天的“双师”不等于明天的“双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5]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拓展,鼓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向“多能型”发展,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师”、“经师”。

七、考核评价转型:从“泛化目标”向“回归本位”转型

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比较泛化,考核的目标越来越多,评价的要素也是越来越多。教师忙于应付考评,没有多少心思和精力用于教学,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问题。其实,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这样说,搞不好教学、不把教学作为主业的教师是不称职的。院(系)的院长(主任)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抓教学管理,不抓教学管理、抓不好教学的院长(主任)是不称职的。好的考评应该是让教师安心的、专心的、精心的教学,教好书育好人。让院(系)的院长(主任)主要精力用在抓教学管理上,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教师考评办法,主要思路是:合理分类,回归本位;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综合转变为分项,由定量转变为定性,由单一转变为多元,由集中转变为分散。

八、学校管理转型:从“粗放式”向“精致化”转型

学校管理有一个从粗放到规范、到精细、再到精致的过程,但是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大都处在从粗放到规范的时期。教育部2015年7号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强调了学校管理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到了向管理要质量、要特色、要效益的时期,必须重视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示范(骨干)院校的建设重点要解决规范性问题,而后示范(骨干)时期重点要解决精致化问题。一般这样认为,规范是一种要求,精细是一种态度,而精致则是一种品位。精致化管理就是对照标准和规范,落实“四精”要求,即对每一项工作都要精心,做每一项工作都要精细,把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让每一个人都有精彩的校园生活。

以管理学的视角分析,从粗放到规范、到精细、再到精致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过程。经验管理把人看成“经济人”,采用“人治”方法,主要靠个人的经验和直觉做决策;科学管理把人看成“机械人”,采用“法治”方法,主要靠科学的制度体系实现工作高效率;文化管理把人看成“价值人”,采用“文治”方法,主要靠文化建设带动管理达到更高境界。我更倾向于学校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因为文化管理是教育改革的生长点,是学校发展的新趋势、新阶段和新境界。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存在,是一个文化实体,它以传承和创造文化为己任,以文化为中介来培养人、塑造人。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人的价值为目的的管理,具有导向、激励、凝聚、熏陶、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思考并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二是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三是文化认同与文化差异的关系,四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思考处理这些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学习、体悟两位中国教育家的著名观点,一是涂又光先生的“泡菜坛”理论,二是梅贻琦先生的“从游论”,从中我们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髙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广西教育·C版,2014(12):91-92.

[2]张建.高职内涵发展:转型后从何切入[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2):31-31.

[3]唐永泽,傅瑞林.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教育与职业,2005(26):45-48.

[4]王炎斌.高职院校发展应加速“五个转型”[J].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12):77-78.

[5]许书平,荣莉.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61-64.

猜你喜欢

转型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