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奇葩说》的突破与社会意义
2016-03-01唐淼
唐 淼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
论《奇葩说》的突破与社会意义
唐 淼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
《奇葩说》作为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可谓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本文着眼于《奇葩说》的突破与社会意义,旨在点出以其为代表的网络综艺节目的新趋势、新导向。
奇葩说;网络综艺节目;趋势;导向
1 现状
随着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现今综艺节目形式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步与融合。从广播电视,到数字媒体,新兴媒体的出现,是对原有媒体的兼收并蓄。互联网+时代下,《奇葩说》作为真正本土原创现象级综艺节目已成功突围。2016年5月22日,《奇葩说》第三季落下帷幕。这档由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自2014年11月底上线后,点击量就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
2 突破
2.1 突破主流综艺节目壁垒
褪去电视节目中层层叠叠的包装,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无论是前期的拍摄与后期的剪辑、制作,都反映了互联网思维下的时代特点。
2.2 互动方式更轻松随意
节目全程采用“啪啪钮”,将权力交给观众,最后通过跑票数量决定胜负,以及开启弹幕利用互联网优势实时互动,都是在传统辩论形式上的突破,同时使辩论的竞技性和紧迫感增强。线下互动如利用导师选手的宣传,也带动了系列副产品的销售,在保证节目质量前提下保持了一定的商业利润。
2.3 娱乐性与功能性相结合
导师选手身份特征及其在节目中的定位更加多元,在节目中,既有肖骁、刘思达这样走情感路线的“综艺咖”,也有花希、马薇薇这样以理性分析取胜的辩手,呈现了辩论时一种情理共存的走势。
2.4 年轻人成为主要受众
曾经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广泛,通过线性传播方式获取观众与收视率,而网络综艺节目由于通过网络为媒介,存在主动吸引受众的特点。《奇葩说》观众以“90后”的年轻人为主,而“90后”作为网生代代表人物,非主流化的标签使其在主流价值群体中难以拥有话语权,而互联网平台的出现赋予这一群体倾诉的自由。节目以“奇葩”出奇制胜,颠覆既有的传统,提供说话的平台,反而能让人更觉真实。
2.5 辩论中金句频出
如在“漂亮女人该拼事业还是拼男人”辩题中,马薇薇一席“女人想要拼事业的方式拼到男人,你要干两份工作,领到的是一只鸡的钱,提供的是双拼的服务”让人忍俊不禁。再如,同样是马薇薇的“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器官讲隐私?”,一出口便活跃了全场氛围,而两位导师不同风格的金句,“观点可以中庸,但不可以中立;说话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彻底颠覆传统规则,但求金玉良言”,更反映了节目放开说、大胆说的原则与宗旨。
3 社会意义
3.1 更注重人文精神,更加真实地还原生活
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人与其他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媒体行业所生产出的产品——节目,更是传播人文思想的主要营运阵地。节目导师蔡康永、高晓松,主持人马东作为资深媒体工作者,有着丰富的节目战略性与实战性经验;主题策划方面 ,节目组不单单停留于辩题本身,更是将辩题上升到对社会现状,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因此,不论从内容选材、参与者,还是从节目整体的布局上,都充分地将人文关怀与生活相融合。
3.2 提供开放宽松的表达环境,引导年轻人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
节目中,选手的不同身份、年龄、职业和阅历使节目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辩手们在节目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也反映了当下互联网交流中的真实情况;辩题通过百度知道、知乎、微博等数据后台,跨越民生、情感、人生,与时代热点息息相关。无限制、畅所欲言的氛围,使不在同一学术层次的认识与见解相互碰撞。
4 结语
幽默风趣的氛围折射出互联网时代更为宽松自由的大背景。近年来,诸多电视、网络综艺节目大行其道,自2013年《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电视综艺节目的引进之后,国内综艺节目掀起一股强烈的韩流,如今活跃在电视银屏中的《奔跑吧兄弟》《我们相爱吧》《我们的挑战》等一系列明星真人秀占据了综艺节目的半壁江山。引进海外版权和大量使用明星成为综艺节目的主要形态,泛娱乐化和过度韩化成为其诟病。
《奇葩说》的成功,体现了“节目”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一个环节而具有价值,这种人文性价值,有别于商业价值,能够推动社会向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可以说是历经无数试验后的一次文化的重生。《奇葩说》是一个网络平台的语言类节目,无论是它的目的还是意义,都很纯粹,这让文化传播回归到一个大道至简的方向。建议加强对如《奇葩说》这类网综节目选题的审核和监管力度,使正能量的节目惠及全社会。
[1]徐童.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J].新媒体研究,2016(20).
[2]杨蓉.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的成功因素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