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在我国当代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2016-03-01王富强李钦红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王阳明良知

王富强,李钦红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401)

习近平主席对阳明学说,特别是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极其重视。2015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的讲话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对解决当今人类难题的十五点启示,王阳明的“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思想明确被包含在内,并深刻指明阳明学的现代意义及价值。[1]完善当代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蕴含着有价值的道德建设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知行合一”内容

所谓阳明学,实质上是以良知为本体,视致良知为修身途径,把知行合一做实践工夫,最后举经世致用为目的的良知之学,或称阳明心学。

(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道德建设思想的首要原则

知中亦有行,行中亦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融为一体,不能分成两段。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可说一个工夫”。此乃王阳明龙场悟道所悟。龙场之悟之后,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的理论。朱熹理论为:至人,乃知识和道德的极致完人。通过格物,不断学习,悟透本质以此提高本身知识储备从而提高本身道德素养。反过来,获得的道德素养又促进体会事物的真理。王阳明则认为,如果事事物物靠亲临格物是不能做到的,并且,格物致知的思想容易导致偏重知识而忽略道德,引起知与行的脱节,然后,王阳明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千锤百炼后,提出了“知行合一”论。[2]

王阳明认为,道德与学问是不可厚此薄彼的,最适合的是用道德的修养来指导知识的积累,并且二者互为促进,道德理论修养只有融入生活实践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他把知与行是否合一作为道德修养是否真正达标的准绳,其一为厘正当时人们言行脱节的道德弊端问题,其二也是为了更确切地诠释“知行合一”思想。[3]他突出知行本是一体,比如,拿最普遍的事情——孝举例。关于孝的理论满腹经纶,但是并非真正去做侍奉父母的事情,那么这个人算不算孝顺呢?不算。只有真正身体力行地做侍奉父母的事情才称得上是真正知道孝的。

“知行合一”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建设思想。知即良知,“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反对切切空谈道德之虚,知行合为一体并齐头并进;反对脱离实践虚谈道德之学。王阳明从道德良知角度提出“知行合一”,并一再强调致良知。阳明学不仅看中行的功夫,也看中知的论文,认为知行是不可分离不分前后的。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的目标是针对当时人们言行脱节的现象,反对说空话,做语言上的真亮节而非行动上的真巨人,所以事事举例强调行,认识与行动齐头并进。

(二)致良知是核心

王阳明曾说,致良知是他一生讲学行走的基点。致良知是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3]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是真正成圣之学的根本,是致人之道的真骨血。对于良知,他认为,良知不是后天习得的,人之初、性本善,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能在生活中学会并运用知识,是因为我们良知的存在。

致良知的“致”字,就是推及到行动,把与生俱来的良知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运用到具体事物上,进而使生活的实践充满智慧,消除良知形而上学的弊病。“致”字便是“行”字,以抵空口谈论,只在知上论高低。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主要在两点:一是要求我们保真自己的心灵,使良知时时存在于心,不受不良习气的影响;二是我们在生活中做事时时时不忘记自己内心的良知,将自己的本性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做到了这两点才能称为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由此可知王阳明一生道德教育思想的精华与核心即为致良知。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我国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知行合一”拥有合理的内核,应对“知行合一”观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对现代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研究价值。

(一)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启示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类思想也互相碰撞,良莠不齐。王阳明在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中敢于突破当时的正统学,这种理论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在当今道德理论建设中大力倡导。

1.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对今天的道德理论建设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王阳明的学说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现在还有研究价值,原因在于他不盲目崇拜当时权威,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断质疑并在无数次的实践与重建中,习得自己的理论。他年轻时从学程朱理学,并亲自格竹以致知,发现前者的缺陷,并于自身的生活实践不断总结思考,进而有所成就。我们在当今的道德理论建设中要大力倡导王阳明的理论研究精神。

2.善于博采众长:在学习的过程中,立足于当今道德理论建设的现实需要,不断对前人道德理论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分析,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并推致理论的成长与发展。在理论建设研究过程中,要做到汲取传统精华,然而最重要的则在于转化和创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启示便是要正确地进行道德理论建设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敢于突破: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能够自成一派恒远流长,源于他不盲目崇拜当时正统学的思想,勇于挑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立足社会百态并大胆提出自己思想。在程朱理学被称之为正统之学的年代,很多人并不会真正思考便全面崇拜这种学说,或者虽然有识之士发现弊端,但并没有开创出新的路径。[4]王阳明发现程朱理学的不足,千锤百炼,突破程朱理学。

当今社会各方面快速进步,经济繁荣,但是社会主义建设并不全面,尤其是道德文明建设有所滑坡。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产生新阶段的道德建设盲点,原有的道德理论水平对于解决业已尖锐的道德问题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力。因此,新现状要求我们的道德理论工作者从实际出发,充分思考,敢于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拥有开拓道德建设思想新境界的批判精神和勇气,提出新方案、新思路,进而形成先进的思想体系,这样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方面才能更完善。

4.理论研究应具社会良知和责任:王阳明生活的明中期,江河日下,满目疮痍。王阳明以主人翁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自觉探索当时社会道德问题的症候所在,在不断地学习思考中,积极实践,大胆创新,经过多维度的探讨,终于得出“知行合一”论。王阳明拥有开拓道德建设思想新境界的批判精神和勇气,提出新方案、新思路,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将其推而广之,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社会状况,增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振奋了社会的整体道德素质。这种社会良知和责任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相应而来的各种思想和理论也此起彼生,良莠不齐。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获得各种消息接触各种观念的的渠道增多,道德理论研究者应充分担当社会责任,疏导人们辩证全面地看待信息,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在实践研究方面的启示

提高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是我国发展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影响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应全面着手。

1.在道德建设内容的主体方面,注重对建设对象“良知”的启发: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的道德教育思想的重点。他认为,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应注重自我意识的觉醒。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事情的内因起关键决定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要从被教育主体内部进行符合规律的启发和诱导,唤醒主体内心的良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有的财富,之所以后来会出现道德失衡现象,是由于在后天接触的环境里,人们的良知被外界种种欲望所影响。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关注人内在的良知,这样,一旦人的良知从内被唤醒了,就会变成美好的大同社会。[5]虽然王阳明这种大同思想存在空想主义色彩,但是注重从内在启发人的良知,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学习价值的。

观察当今的道德建设教育实践,更多的是注重外在形式的外界灌输,这种办法看起来有效率,短期内仿佛有结果。但是从长远看,还要注重唤醒被教育者内心的良知并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使被教育者接受理论与思想,并身体力行。

2.在道德建设原则方面,重视加强道德的实践性:道德的实践性是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明朝中期程朱理学使得社会上言行脱节,口头长花,但行动枯萎,发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王阳明针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道德弊端,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知行合一”齐头并进,重视加强道德的实践性。

王阳明的这一思想对我们当今道德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现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着理论教育和道德践行不一致的现象,道德理论知识成为口头相传的一种知识,或者口头上的规范标准。王阳明强调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是解决此种弊端的好办法,理论只有运用起来才有价值。因此,道德教育不能只止乎于理论与标语,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要鼓励他们融入生活实践,并与之紧密相连。受教育者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并接受道德理论,从内在认可道德规范并成为一个有素养及道德的人。

3.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重视德育地位:王阳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学问与德行的伪关联性,比如那些学富五车的人或许道德很低下。龙场悟道更是这样的例子。在他被贬到龙场后发现,那里经济非常落后,寸土不生,穷沟恶壑,人们也都没有学问,但是风情却非常淳朴,人们都很光明磊落,这使他强烈意识到了知识与道德的不相关联,一方不能代替另一方。德不配位、位高德疏的现象时有发生,于是他提出了“致良知”。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很重要,在他看来,学问里,记得是最低级的知,晓得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须亲身阅历事物本身,才得完整的知。他主张知行一体,知行并进。

王阳明的实践观表明了德育实践的极度重要性。当前的道德建设中,知行不一日益严重,回归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道德修养的升华在于实践,实践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强当前道德建设实效性必不可少的办法。[6]故道德建设必须重新输入血液,在道德实践上做足工夫。让群众从道德理论中升华,融入各类社会实践之中,从实践中坚定奉献祖国、关爱人民、关心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为共产党助力、为国家尽责的高尚情操,达成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再度审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也是对当今道德教育偏差的再思考。我们的道德建设在知的层面做的还需努力,在实践其行方面更需努力,把“知行合一”看作是动态过程的思想,愿我们今天仍能从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汲取经久不衰的实用价值。

[1]吴光.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2015(1):33-34.

[2]张娇娇.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3.

[3]吴兴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曾勇屏,刘应军.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36-37.

[5]张勇.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18-20.

[6]肖旻.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船山学刊,2006(1):62-64.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王阳明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良知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