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潘文彬语文工作室团队建设纪实
2016-03-01封海蓉赵爱珍
封海蓉 赵爱珍
“在平衡中突破,在扎实中灵动。”成尚荣先生曾这样描述他的教学智慧与风格。在纷繁复杂、乱花迷人的种种改革大潮中,他一直强调自己没有风格的风格,引无数一线教育工作者深思并追随。在他的眼里,语文没有标签,只有儿童,只有语文本身而已。
他,就是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苏教版教科书编委,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2002年9月,潘文彬语文工作室成立了。一群充满语文情怀和理想的青年骨干教师聚集在他的周围。14年来,潘文彬语文工作室如同一个领路人,引领着日趋庞大的团队从容而优雅地行走在语文路上;又如同一盏明灯,为一位位教师驱散萦绕在眼前的迷雾,照亮语文教学前行的方向。
一、培英育秀,各美其美
“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从工作室成立开始,潘文彬就致力于人才的培养,把工作室打造成青年教师成长的沃土。
1.精心培育团队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潘文彬总是如是说。“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工作室先后成功地培育了享有盛誉的语文团队“M4”和“F6”。《江苏教育》曾以《南湖一小语文教学“M4”》为题,《中国教师报》以《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的力量有多大》为题,介绍了“M4”和“F6”的成长历程。如今,这两个团队里的成员如种子一般散播在数个学校里,发挥着引领作用,带动、影响着更多的语文教师。
2.破格发掘人才
加入特级教师工作室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但是有一些骨干教师却因为一些原因而不符合这些要求。工作室深知“常格不破,人才难得”,便将这些有理想、有能力的青年教师也吸收到工作室里来。工作室为他们提供了专业的引领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展示平台,使他们很快在这块沃土中吸足养分成长起来,在工作室的展示和交流活动中,他们的表现受到广泛好评,绽放出各自的精彩。
二、交流分享,美人之美
“一人行快,众人行远”。“单兵作战”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发展的需要。相互学习方能发展自我,合作分享方能取长补短,和而不同方能百花齐放。
1.整合资源,组建发展共同体。
2011年起,工作室就联合南京市其他四个名师工作室:杨树亚、金立义、刘荃、史春妍名师工作室,成立“攀·灯”团队,联合开展主题教研活动。这五个名师工作室中,有的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中有独到的研究,有的对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有的长期致力于课程的开发研究。一次次的研究证明:“攀·灯”团队每一次围绕主题所进行的教学研究,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1+4远远大于5。
组建了名师发展共同体后,研究的队伍壮大了,研究的力量也更强大了。大家深入研究当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针对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开展了“为生存做准备”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研究;面对儿童写作“假、大、空”的现象,着力探寻儿童习作的回归路径;对于困扰一线教师的古诗教学,提出了“适度解读,有效拓展,教出诗味”的理念……每次活动,五个工作室都是协同攻关,策划主题,研制方案。每个工作室先围绕主题集体研究,打磨课例;然后,五个工作室成员聚在一起观摩教学,交流评议,聆听专家指点。虽然每次活动切口很小,但开掘很深,既有可观可感、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又有各抒己见、闪现智慧的沙龙研讨,还有高屋建瓴、引导航向的专家讲座。这些研究活动既展现了每个工作室的研究特色和成果,也展现了团队的力量。一次活动就是一场务实的研究,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智慧的分享,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精神的生长。
2.内外交流,博采众家之长。
除了与本地的特级教师工作室联合举办活动以外,工作室还和徐州新沂新华小学,苏州昆山开发区小学组成了名校教研共同体,每学期开展一次交流活动。
除此之外,工作室还注重和其他地区名师工作室的交流。2014年10月24-26日,工作室成员赴成都参与习作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共有成都和南京十个名师工作室携手参与,共同探索小学习作教学的突围之路。工作室成员赵爱珍和周爱芳分别上了一节作文指导和作文评讲课,受到成都当地教育同行的高度肯定。
一次次的交流分享,思维碰撞,工作室不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大家,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工作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三、携手并进,美美与共
作为工作室的导师,潘文彬一直在思考,在实践。他关注儿童,立足语文,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不仅得到工作室团队的认可,还在语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工作室关注语文教育中的真问题,学习和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努力把“课标”中的新理念、新方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他先后提出了“让语文回归朴素”“实在是语文教学的当然境界”“让语文在‘简单’与‘不简单’之间行走”“把语文植入语文的土壤”等等教学思想。在关注语文教学的同时,他还把目光投向儿童,提出了“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守护儿童的天性”等主张,并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如今,在关注儿童天性的思想指引下,工作室又开始“问学”课堂的研究实践,力图让“问”开启儿童“语文的眼睛”,让儿童享受学习的自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工作室围绕这些思想开展的研究活动,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同。它不仅改变了很多教师的教学行为,成就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同时,也改变了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1年5月25日,联合林春曹、杨树亚语文工作室开展了“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语文专题教学研讨会。
2011年12月12日,潘文彬、林春曹、杨树亚语文工作室联合举行了“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三个工作室的老师分别对古诗、现代诗和宋词类型的文章进行了教学研讨。
2012年9月19日,潘文彬、杨树亚、金立义语文工作室习作教学研讨会“探寻儿童习作的回归路径”在南化四小举行,大家共同为儿童“我手写我心”的回归出谋划策。
2013年4月12日,潘文彬、杨树亚、史春妍、金立义、刘荃语文工作室联合举行主题教研活动。大家分别就阅读非连续文本中图表、图文广告、路线图、说明书、须知进行了教学研讨,产生了极大反响。
2013年11月29日,潘文彬、杨树亚、史春妍、金立义、刘荃语文工作室聚焦古诗教学,进行了“适度解读,有效拓展,教出诗味”研讨活动。
2014年4月18日,潘文彬、杨树亚、史春妍、金立义、刘荃语文工作室聚焦识字教学,进行了“识字,彰显汉字文化的魅力”研讨活动。
2014年6月10日,潘文彬、杨树亚、史春妍、金立义、刘荃语文工作室进行“迷你课程:让语文向生活敞开”研究。
2015年6月12日,潘文彬、杨树亚、史春妍、金立义、刘荃语文工作室以“路,不止一条”为宗旨,围绕名人故事开展了三组同课异构。
2015年12月1日,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和潘文彬、金立义、史春妍、杨树亚、刘荃语文工作室共同举办了以“祁智笔下的人和事:相遇·温暖·照亮”为主题的整本书课外阅读研讨活动。
2016年5月19日,潘文彬、李响、杨树亚、金立义、刘荃、史春妍语文工作室,围绕“基于汉字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进行了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