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评促教 以评养学
——从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2016-03-01张国英

新课程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业评价自我评价课程标准

□张国英



以评促教以评养学
——从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张国英

【摘要】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推动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从解决评价环节的问题入手,从一线教师和学生层面,论证分析如何发挥评价在指导教学中的作用,真正让评价促进教学进步,让评价提升学生素养。

【关键词】学业评价;课程标准;认知条件;自我评价

伴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随着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正式发布,与之相适应的新一轮对现有高考评价方式的审视、适应、实施也已逐渐拉开帷幕。面对高考评价机制的一系列新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该如何应对?本文试图从江苏省高二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最近三年来的情况分析,略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评价改革对课堂的改进和学生素养提升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课学业水平测试面临的困境剖析

在江苏省新高考方案中,思想政治属于学业水平测试考试,采用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并行的高考模式,它作为江苏省新高考方案的一部分,是单科高考模式的改进版,是兼容了某些选拔性功能在内的标准达成性考试。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相比原先的会考机制,推动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终结性评价中,学生水平测试考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学业测试过关容易但得A难,影响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用来检测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会通过影响学生的信心、兴趣和动机等情绪动力因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评价中的经历会导致其学习动机的加强或削弱,即使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历史进程中他人的学习经历评价,也会对自身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笔者汇总了2013~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无锡市得A率和过关率情况,数据表明,三年中6门功课(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的合格率绝大多数在98%以上。但是各科得A率差异很大,除2015年以外,2013年和2014年的政治得A率均在6门功课中排名最后,尤其是2014年度,政治得A率仅为8.03%,相比排名倒数第二的物理学科的19.9%以及排名第一的地理学科的72.25%,政治学科如此低的优秀率,让教师不禁追问:政治学科得A率较其他学科低,是否说明学生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或教师的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问题?亦或是试卷本身难易度的掌控缺少必要的监控?思想政治测试卷作为纸笔测试的重要依据,有否做到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生在得到评价反馈后,评价结果是否会对其未来学习有改进作用?教师在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后得到的考试结果是否起到促进未来教学改进的效果?种种疑问导致学校老师对日常教学该教到什么程度无所适从,只能用大量的题海战术来应对,为了适应越来越难的学业测试试卷,教师甚至不惜拔高学习任务的认知难度,以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付必修课的测试,给学生造成了一

一是评价内容和课程标准间联系的紧密度不够。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如果在学业评价和课程标准间不能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将使我们的评价和标准都无所依托。目前我国的学业水平测试缺少判断学业评价和课程标准是否一致的系统方法。21世纪初,美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各州开展的“成功分析模式”为进一步拓展一致性研究提供了框架性的理论依据,它所回答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在日常评价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即学业评价中的评价内容和课标内容是否相同,评价项目如果超越了课程标准,难度系数就增大,过大的难度系数是不恰当的。同时,紧密度问题还包括检测知识分布的平衡性和评价项目涉及的知识广度,知识匹配和认知匹配等问题。实施课程标准和学业评价的一致性分析,是课程实施质量改进的重要政策保障。若从改进评价政策、改善评价实践出发,进行学业评价和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为检测评价的科学有效提供方法和手段,可以使评价促进高中课堂教学的改进和课程的整体和谐运行。

此外,当前的学业测试卷更多是关注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归根到底仍是应试能力,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调查实践、人际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等严重缺乏,没有体现出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的应有之义,缺少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学科价值,与学科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有一定差距。

二是评价表现和认知要求之间协同性不够。表现一致标准是指每个评价项目都带有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掌握要求(比如识记、理解、运用等),如果某一考点要求是“识记”,而评价标准却是“理解”,学业测评中以较高的要求呈现,这两个表现就为“不一致”。

目前的测试中认知要求偏高偏难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2014年江苏省政治学测试题第11题)2013年10月,安徽宿州尝试以信托方式破题,成为全国开展土地流转的“吃螃蟹者”。土地流转信托是指,以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个人将合法拥有或具有处置权限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作为信托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定期获得信托收益。该尝试有利于:

A.规范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B.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C.建立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D.确认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合理性合法性

该题考查学生对“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A级要求的考点)。题目采用的背景材料“土地流转信托”是学生知识的盲点,只能依据材料所给的信息去推论,材料中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因农村土地使用权而定期获得信托收益不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排除A;农村土地不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而是集体经济,排除B;再分配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与题意不符,排除C。该题答案只能选择D。但是学生仍旧疑惑答案D作为结论的正确性,认为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农民只有使用权,导致该题的得分极低。

一份学业测试试卷的难度比例构成,一般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其占分比例约为7:2:1。学生要在最后的考试中拿到A等,除了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做好外,较难题也要做到较好方可。目前的测试对于学生知识掌握能级指数的挑战水平难度有增大趋势。

总之,现有的政治学科学业测试评价手段单调,注重纸笔测试的量化评价;评价内容偏重于知识考查,淡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考查;评价目的过于强调与高考的关系,无形中丧失了该课程作为德育课程性质的部分功能,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制定复习策略,归纳答题技巧、方法,大量模卷的拟定和批改,学生在反复的记忆和练习中强化知识学习,对综合探究等高级心智技能之类用纸笔无法测试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容易忽视,导致了日常学科教学的不完整性。

二、提升思政课程学业水平质量的策略应对

2013年,笔者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得A率为28%,在无锡市位列第七。2014年得A率为24%,居无锡市第三。到了2015年,政治学科的得A率为96%,居无锡市第一。如此巨大的变化,作为执教教师深知,并不是日常教学的改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重要的还是试卷的难易度在起作用。我们关注到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中考试命题有一定的随意性,有时命题的难易度没有统一标准。为此,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性,可从教学评价的层面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一线教师:树立评价引领教学理念,以评促教

教学制度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管理上。

(1)在学习内容的确定上,要将课程标准转换成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大纲”,但还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学,需要将它转换成学习目标,并据此设计出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再来设计学习活动,确定学习内容。教师需学会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依据教材、课程标准、学生学情与教学资源等具体情况,有时还要结合《考试说明》等,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并完成对学习目标的叙写。同时,教学评价的设计也要和学习目标相匹配。课堂评价上,教师要根据每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制定适合的教学评价方案,来判断教师在学习目标中所描述的学生发生学习后发生的各种变化的达成情况,促进教与学都能按照有效的目标导引方向进行。

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和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有内在的一致性特征。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有了清晰的学习目标,教学才有方向,才有效益底线。评价与目标相匹配,作为一种手段,用于及时了解、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适时调整。恰当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促成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要有效,评价就应当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并将评价文化倡导的理念,即评价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其本身还应当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经历,付诸课堂实践中。

(2)在认知要求的到位上,要为思维而教,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前所未有地减轻了低阶知识与能力的负荷,社会进步更需要人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在被运用、重组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决策,创造新理论、新能力,这些都需要高阶思维的培养。

将孤立的、非情境的知识,以复杂的形式来呈现,比如判断改错等方式来加以理解,这种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本质上仍旧是知识教学,学生们仍旧会以孤立的、碎片化的形式用死记硬背存储于记忆中,一定时间内可以实现“再认”,但是很难在实际情境中加以运用。

笔者听了两堂关于《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的复习课,第一堂课就是以上述描述的方式(简答题、易错题)机械地呈现了第四单元的知识点碎片,这是一种浅层的知识学习状态,并未进入深层的意义学习状态。深层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多维思维整合,将孤立的知识要素通过丰富的情境链接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以知识树的方式和情境化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这样做不仅赋予了知识以生命,也赋予了课堂以活力,赋予了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建立了有自己思维印记的“个人知识库”。

笔者听到的相同内容的第二堂课就给人印象深刻,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对第四单元有了新的认识。课的前10分钟,由学生来建构第四单元的知识框架,从静态的国家社会和动态的国际社会两个层面,把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做了链接,老师只是适时做了补充和提醒。在实际运用阶段,老师在黑板上写了5个新闻标题,分别是“也门撤侨行动”“‘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的建立”“习近平出访巴基斯坦”“中国派遣维和部队”,让学生随机选取两个自己熟悉的话题,寻找新闻热点和教材的知识链接。学生马上行动起来,对照每则新闻结合第四单元进行简单评述。一堂课不仅全面复习了第四单元,更对本单元背后的知识点,如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学生开始活用知识,分析解读社会现象,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的时候,知识才真正具有了发展的价值,才不会变成缺乏迁移能力的毫无活性的惰性的知识。

(3)在课堂评价环节,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反思。用形成性评价来关照学生的学习成长,完成学习状态的调整。当学生在持续关注中感受自己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将个人自身的努力归因在学习进步中,不仅可以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对未来自身的能力提升充满信心,也会激发他们下一步学习的强烈动机。教师的持续反馈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加以反馈,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状态调整优化学习策略。有时教师可以借助于横向的比较,激发学生的不服输心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学习状态,寻找差距,迎头赶上。

做到让学习评价能更好地支持学生学习,需要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让教师的评价能在关键节点上正向影响学生。一般而言,较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果中积极因素的老师会比关注消极面的老师对学生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当老师在学生的上课表现、回答问题的质量、作业质量和考试中发现并肯定学生的积极面,会鼓励、支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来“验证”老师的观点,并从中收获成就感和自信。一个懂得用发挥自身优势来帮助自己的人是聪明人,而教师也要努力成为帮助学生寻找优势并利用优势的人,这是教师对学生的正向影响力的作用发挥最大的地方。当然,肯定学生的学业优势并不代表对影响学生出色发挥的弱点视而不见,当老师在肯定优势的前提下,也关注到了学生学业中的问题,并指出应该怎么改才可以让自己更好,这份诊断性评价虽然关注的是学生的消极面,但是它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学生相信老师的出发点是对自身负责,也在实际尝试中得到了验证,他会积极应对,不断完善。

2.学生层面:发挥评价对学生学力提升的作用,以评养学

学业测评不仅对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作用,更核心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并指向于学习的改进。

(1)以评价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大致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基本提升。需要知行合一,以理导行,在笃行上下功夫。学生作为学业评价的参与者和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评价和学业测试评价,促进自身素养提升。

江苏省政治高考试卷和学业水平测试卷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尝试采用探究题形式,体现新课改理念,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发挥着积极作用。

比如近三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出现的探究题的选题为:2013年,以“电子阅读PK纸质阅读”为主题,就两者利弊谈、电子阅读的积极影响和社会的学习之风;2014年,节假日放假安排和高质量休闲生活引发的系列思考;2015年,第22次APEC会议主题“上善若水”引发的系列问题。

这些选题源于当年社会生活的热点,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有一定促进作用,符合政治学科思想性、实践性的要求,适合学生去关注、去探究,并在能力范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思想政治领域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作为一种综合考查学生知识素养的考试题型和学习方式,在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以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层面都要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未来高考的方向,在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的基础上,还要加上素质立意,能力立意的要求还会提高,素质作为一个整体考量的内容,会在知识运用和能力提升中凸显。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评价设计时,要重点关注教材每一单元结束部分的综合探究活动,不能只作为知识内容来加以简单处理,不然就失去了作为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有教学价值。探究教学中的探究过程,不仅实现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也在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成长意义。

(2)对学生最有效的学习评价是自我评价。被动评价,容易使学生的内生活力逐渐萎缩。当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就充足。如果学生开启了自主学习模式,就会克服困难,充分利用时间,对自己深入了解,从而促进自身学习。教师要做的是承认学生自我评价对他自身的作用,为学生自我评价创造机会,并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有效手段。自我评价,不是简单地给自己打分,需要自身明晰成长目标,发现并及时解决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并做到学评一体化,从课前的自主完成预习任务,做好相应课前准备,到课堂上的独立思考,和同伴的有效合作,课堂上的主动交流,再到课后作业巩固、复习等情况,全程给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自主参与的评价以及对评价结果的适当运用和反馈,实质是透露着“为学习的评价”的理念,帮助自己学得更好。

课改改到深处是评价,有效的评价机制改革是促进学生学习成长,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支点,也是撬动学生自主发展的助推器。当我们关注课堂评价问题,改良学业测评,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优化,学习的意义才会显现,并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王少非.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4]范立双,刘学智.美国“成功分析模式”的诠释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8):78-80.

[5] (美)Ellen 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1.

(编辑:胡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0-0103-04

作者简介:张国英,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政治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副校长。研究方向:学生德育与政治教学。定的学习负担。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因为前置原因,也有了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动力,人为给学习制造了困难。深究其原因,大致有3个:

猜你喜欢

学业评价自我评价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幼儿游戏中评价的三层阶梯
高校课程考试模式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错位
产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探索
如何让自我评价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