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
2016-03-01李佳
李 佳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浅析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
李 佳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 要:自人类社会形成民族以后,民族语言就成为保持民族一体感和认同感的标志。语言与民族认同关系密切,是保持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及语言发展。同时,他们的语言态度又常常受民族认同、目的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身份认同 语言态度
一、引言
有关语言文化与民族身份认同关系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今已成为一个多学科跨文化的研究领域。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信息的工具,它不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且帮助塑造了人自身。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也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而民族语言的认同又是各个民族集团最有特征的行为,因而经常成为分辨不同民族的基本标志。自人类社会形成民族以后,民族语言就成为保持民族一体感和认同感的标志。在族际交往的环境中,语言的认同自然要更多的表现出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语言与民族认同关系密切,是保持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1]
二、民族身份认同的概念和构成
Carla (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 Phinney (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结构,由民 族 自 我 认 同 (ethnic self-identifi cation)、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民族态度(ethnic attitudes)以及民族卷入(ethnic involvement)构成。王希恩(1997)指出,“民族认同即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陈丽华(1999)则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人对某个族群团体的归属感觉,以及由此族群身份所产生的想法、知觉、感情和行为。[2]
虽然以上概念的界定有所差异,但从总体上看,民族认同与群体成员的态度、价值取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认同不仅是对自身所属民族的心理趋同,而且包括对其他民族的区分。因此,民族认同是以族群或种族为基础,用以区别我群与他群,是同他族他群交往过程中对内的异中求同、对外的同中求异的过程,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态过程。[3]
民族认同是多维度和动态的、情境化的。一个人可以拥有多重民族身份,而且身份能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改变。同时,民族认同具有群际及群内差异性。在民族自我认定及民族身份凸显等方面,不同民族及同一民族内部都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同一族群内不同成员对于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认可度不一样,个人行为受民族身份的影响度也存在差异。[4]
三、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
许多研究者一直致力于解释民族身份与民族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的认为民族语言是民族身份显著外在标识,有的则认为民族语言是决定民族身份特征的内在核心。语言态度又称语言观念, 是指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价值的看法, 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等的看法(戴庆厦, 1993)。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 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会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 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称为语言态度(王远新, 1999)。对语言态度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一种语言变体是否为人们所使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语言变体的社会文化功能(王远新2002)。“这种方言的社会地位”,“使用这种方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以及“语言感情倾向有时候可能导致提高对家乡话的价值评价”都会影响到语言态度(游汝杰、邹嘉彦2004)。社会发展、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社会群体的紧密程度等都与语言态度有密切联系。作为人们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的一定的认识或评价,语言态度将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少数民族成员。同时,他们的语言态度又常常受民族认同、目的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从中可以发现民族身份和语言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5]
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语言态度这种社会心理因素必然会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它会对人们的语言习得、语言选择、语言使用、语言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王远新,2002)。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及语言发展。语言态度作为双语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从宏观的角度看,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群体成员的双语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微观的角度看,也会对个体成员的心理状态和语言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6]
四、结语
将语言学理论与语言现象相结合,既可丰富和深化民族身份认同本身的理论体系,也能拓展民族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思路及理论体系。正如英国语言学家Milroy所言,我国可以说是语言学者的乐土,各种语境(料)应有尽有,对少数民族语言现象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现有的理论模式提供更新、更有趣的佐证,而且还可能对现有的理论模式提出挑战。[7]
参考文献:
[1] Carla, J., & Reginald, J.(1998). Racial identity, 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 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6(2), 98-108.
[2] Phinney, J.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 (3), 499-514.
[3] 陈丽华.台北市阿美族学童族群认同发展之研究[J].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专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4]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5] 王亚鹏、万明钢.民族认同研究及其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8):17-21.
[6] 王远新.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J].满语研究,1999(1):87-99.
[7] 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