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6-03-01周福斌

关键词:技能型高素质职业技能

段 莉 周福斌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重庆 402160)

新能源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段 莉 周福斌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重庆 402160)

新能源专业的建设,应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完善实训条件等着手,使新能源专业的学生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快速适应相关企业的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能源产业的人才保障。

新能源 高素质 技术 技能 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人们对新能源的不断开发,未来新能源产业必然朝着大规模、高科技的方向发展。新能源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会成为社会较紧缺、企业最急需的人才,也会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专门人才,教育部同意从2011年起,高校招生将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2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指出需要利用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新增专业建设,切实保证教育质量。[1]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新能源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促进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能源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1.校、企联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专家与本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通过广泛调研(包括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交流、电话访谈、邮寄调查表、教学团队深入生产一线等方法),围绕市场对光伏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对光伏专业人才的典型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基础的课程内容,开发任务引领型技能实训模块,加强“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

2.结合实际,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结合前面几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能源企业的现实要求,将教学过程从以前的2+1(基础能力教学、专业能力教学、企业顶岗实习)三阶段模式调整为2+1+1的四阶段模式,即基础能力教学、专业能力教学、企业顶岗实习、综合考察四个阶段。在2+1+1四阶段模式中我们将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贯穿始终,并对前三个阶段内容做了微调,以实现教学过程的阶梯性深入。

3.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企业实际需求,促进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训。组织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专家等,共同优化和开发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新型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应经常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产业发展信息,强化课程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2]

4.嵌入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积极推进“模块教学与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学生对更高学历的要求,本着自愿的原则,在高职教育的基础上可以衔接新能源相关专业的自考本科;为使学生适应于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基础上可以嵌入“光伏系统设计与安装操作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技能认证服务,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以确保学业为职业服务。

二、打造核心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1.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加大力度培养现有教师,提供教师下企业参与岗位实践的机会以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考核,获取新能源类专业的技能证书、技术上岗位证、考评员证书等;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邀请企业专家及其它方面的专家、教授来任教、讲座,通过于合作企业的师资交流将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那能手引入到课堂。注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及学术梯度的形成。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质的双师教学团队。

2.新能源应用技术服务团队建设

发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优势,增强服务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引导和激励本专业教师主动为社会企业服务。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带领部分知识储备较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具有开创性思维的同学,共同组建新能源应用技术服务团队。紧紧围绕新能源产业链,依托光伏发电实训基地,针对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广泛的企业技术服务,为合作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学生提供难得的实践动手机会,以达到互惠共赢的局面。

三、打造特色实训基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内实训“企业化”,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技能强化与理论提升相融合。为了体现实训的真实性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模拟新能源企业的生产实际,着力打造特色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为企业服务,校外实习基地为学院服务。

2.创新创业实践建设

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营造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良好环境。全天候开放实践基地,为培养人才提供保障。优化学院技能竞赛模式,举办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校园职业技能大赛。支持新能源专业学生参加地方、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 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四、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借鉴企业质量管理经验,改革现行评价手段和方法,全面跟踪学生就业信息。构建由标准与方案制订、教学实施与监控、评价、反馈与整改组成的质量控制环,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结语

在高职院校新能源专业的建设中,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跟新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以动态跟踪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创新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先进的、发展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要依据社会和企业需求。[3]使新能源专业的大学生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快速适应相关企业的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能源产业的人才保障。

[1]田红.基于战略性新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59-61

[2]朱海娜.高职院校的新能源专业建设 [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8):47-48

[3]杨磊,杨敏靳,登超,压莉,鲍振博. 基于天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202-203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校级项目“以专业评估为驱动——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施”,项目编号:15KC17。

猜你喜欢

技能型高素质职业技能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