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6-03-01庞兆文

关键词:视野语感课程标准

庞兆文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南大门小学 重庆 400800)

试论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庞兆文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南大门小学 重庆 400800)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得少于150万字。而如今,人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所瞄准的是考试的得分点,两眼盯住的只是死读课本,即使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学生整天埋头于各种语文训练题中,机械、刻板、枯燥的训练,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把他们引向课外阅读那丰富多彩的世界,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此引起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课外阅读 写作能力 语感 视野

中国几千年来都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古代人们读书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而如今,人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所瞄准的是考试的得分点,两眼盯住的只是死读课本,即使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也被视为不务正业。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的占46.78%,放任不管的占8.9%。“读书之乐乐无穷”竟然与今天的孩子们无缘,岂不可叹!现在,教育正面临着全面改革,教育家们提出了“大语文观”,明确告诉人们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得少于150万字,在开放的语文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还提出“少做题,多读书”。现在的学生整天埋头于各种语文训练题中,机械、刻板、枯燥的训练,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把他们引向课外阅读那丰富多彩的世界,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在此,我就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做如下阐述,以此引起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一、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视野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百多篇,几十万字。即使把这些课文读得滚瓜烂熟,范围也相当有限,这根本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与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六年制阅读量不得少于150万字相差甚远。但也有人认为:当今是一个大众传媒普及的时代。电视、电影、录像也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这些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少人认为:电视里信息多的是,政治的、科学的、生产的、文学的、体育的、艺术的……哪样没有?小学生通过看电视就能获取信息,开阔眼界。何必还要让学生读书?有人甚至预言,随着多媒体的使用,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必将废退。事实上,也的确有不少学生放学回家,一丢下书包就坐在电视机前看个没完没了,有的还迷上了影星、歌星,对电视如此痴迷,哪里还顾得上去读课外书?的确,电视的信息很多,而且饶有趣味,引人入胜。但电视里的信息毕竟是庞杂零乱,没有系统的。我们想让学生学习一些系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就不能指望着电视,而是要去读一读相关的书。比如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就要读一读《上下五千年》之类的书,要想让学生学习一些地理知识,就要读一读《趣味地理》……。读不同的书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读文学作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读科技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严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读历史读物,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古鉴今……总之,只有博览群书,才可能使学生视野开阔,博古通今。

二、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的途径

语感是指学生在瞬间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其中瞬间处理信的过程,包括文章的语法、主题和写作特色等。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好这些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主题、复述课文、分析课文。语感的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是人们在长期语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培养学生语感关键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读书实践,通过实践来实现强化语言的机制,积累语言的表象材料,最终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言直觉。学生通过读书实践,逐步积淀成语感的“相似块”,当接触到新的语言信号刺激时,就能凭着语感的“相似块”识别出来,然后进行匹配,进而在刹那间做出直觉判断。表面看来似乎是不假思索,其实早就潜伏和积淀着逻辑理智的基础。因此,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不可能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少根基和土壤,也就无法为孩子的一生发展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

三、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古代文人从经验中发现了读与写之间的联系。杨雄说:“能读千赋,则善赋。”杜甫也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在谈到写作时则指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就全部说明着 ‘应该怎么写’”。现代的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对读与写的关系进行了抽象说明,不仅认识到读是写的基础,读为写提供条件,读可以促进写,二者紧密联系。读和写虽然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但学生在读中理解主题、题材、篇章结构。所以学生通过大量对课外书籍的阅读,从中学到观察、联想、想象、形象思维的方法,从而把它运用到作文中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无数的事实证明,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借助大量的阅读。因为通过阅读,才能积累词汇,才能进行仿写,才能有所创新。假使学生从不阅读或很少阅读,那么其词汇必然贫乏,对丰富多彩的文章表现形式及技巧,必然一概莫知或知之甚少。又何谈作文水平的提高呢?

四、课外阅读能为课内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很多人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因而横加干涉,这种做法非常欠妥。因为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打开小学的语文课本,不难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课文选自中外名著,还有一部分文章与当时背景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有意识的指导他们去读一读原著,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对学生了解课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梅花魂》一文时,根据文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三句诗。课前介绍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中送别》及北宋词人秦观的《浣溪沙》给学生阅读,并且要求学生通过查资料弄清三首诗、词的大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比较轻松地理解了文中外祖父落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再如,在教学《树叶落了》这篇秋天特征的童话故事时,教师在上课前推荐几首写秋天的儿童诗让学生朗读,

这不仅与课文的教学相得益彰,而且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教学《月光曲》,先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大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艺术成就、品格精神……特别是对贝多芬品格精神的了解是学生理解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的基础。不了解其品格精神,学生是难以理解一个大音乐家为什么会为一个一贫如洗的盲女演奏的。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课外阅读非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起着一箭双雕的作用。

综上所述,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写作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因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就和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收多方面物质营养一样,滋养心灵的精

神营养同样要丰富而全面。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的阅读面。

猜你喜欢

视野语感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居· 视野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视野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