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传播的失范现象研究

2016-03-01阳倩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谣言公众受众

阳倩倩

(中央电视台 综合频道,北京 100020)

微信传播的失范现象研究

阳倩倩

(中央电视台 综合频道,北京 10002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微信已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频次最高、时间最长的社交软件。由于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微信在大事件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微信传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信息过载、虚假信息泛滥、公众号内容同质化严重以及依托微信平台引发的犯罪事件等问题。

微信传播;失范表现;失范原因;矫正措施

一、微信传播的普及

微信传播越来越普遍,具体表现在微信用户数量激增和微信在大事件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两个方面。

(一)微信用户数量激增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服务插件实现媒体内容的共享和定位。

根据腾讯发布的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都已下载微信软件,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同时,微信公众账号数量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

(二)大事件传播中的重要媒介

随着“互联网+”热潮的到来,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简称“两微一端”组成新媒体大军。微信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事件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号为MH370,由吉隆坡前往北京的航班失联,该航班上包括中国游客153名在内的全航班239人全部失踪。一时间,微信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屏,“央视新闻”也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了多条信息,其中不仅包括对事件本身进展情况的报道,还通过“一图解读”将外交部应急机制、马航中国办事处电话等信息传播出来,同时微信公众号开通回复关键字“盼平安”进入实施滚动播报平台,微信订阅用户只要在该公众号对话框中回复“盼平安”三字,即可搜索马航实时搜救近况。

2016年里约奥运会赛程传播过程中,人民日报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传播赛况,并与支付宝联合,举行“冠军发红包”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接受和参与赛事传播的热情。

由此可见,微信作为用户数量庞大的一个社交软件,在重大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微信传播的失范表现

从2011年上线至今,微信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微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信息泛滥

微信信息泛滥主要表现在微信朋友圈中“无效信息”泛滥的现象,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疯狂晒照型”。“拍照党”将在朋友圈晒照片当做每日必做的事情,在朋友圈里晒自拍、晒孩子、晒男友、晒美食、晒风景。表现形式为连续九张同样或相近内容的照片,连续多条霸屏,千篇一律的图片加文字,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雷同。第二,“广告霸屏型”。“微商”们常年将各种衣服、化妆品、保健品等广告刷屏。第三,“文摘本型”。每天以“早安”“晚安”等形式发名人名言、寓言等“鸡汤文”鼓励自己。

另外,当人们点开朋友圈时,看到的多是大同小异的热门转载、广告鸡汤等泛滥的“无效信息”,把朋友圈刷到底端还没有看到真实有效的信息,这让人对微信传播又爱又恨。

(二)朋友圈虚假信息快速传播

朋友圈里除了泛滥的信息外,还夹杂着许多虚假谣言信息,而这些文章的内容大多与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骗、健康养生等相关。

如一些阅读量过千的微信文章《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某地出大事了,丧尽天良,惨无人道》等,“致癌”一词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对生命的威胁,促发大量转载和二次传播,事实上这类文章大多讲的食物相生相克,威胁生命安全,是典型的“伪科学”。而“出大事”“丧尽天良”等极易诱发人们的好奇心或者恐慌心理的词语也是诱导人们点开链接,甚至进行转播的推手。

这类谣言往往是被微信用户阅读后再次将其发布到朋友圈中,形成二次传播。受众接收后又可能出于同样的心理将其进行再传播。这类树状传播或放射状传播的模式其本质就是谣言的扩散。这类谣言的传播人群多集中为中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极易引发他们的恐慌。

(三)公众号内容同质化、侵权现象严重

传统媒体日渐衰微的背后,新媒体风头正劲。依托微信平台,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质化、侵权现象严重等成为当前微信公众号平台信息传播的一个严重问题。

微信公众号内容同质化现象,首先表现在内容方面。热门话题出现后,各大公众号纷纷趁“热”打铁,但由于信息获取能力有限等原因,多数公众号内容都是跟风炒作,甚至照单全抄。2016年《欢乐颂》热播,作为新媒体的微信公众账号当然不会错过这个蹭热点的好机会,于是各种科普《欢乐颂》的文章出现,细数该剧的前世今生。并且《欢乐颂》中的许多经典人物表情和台词被做成各种表情包在各大微信公众号上出现,各种深扒男女主角扮演者的家庭背景、收入、婚恋绯闻等的内容层出不穷。各公众号轮番轰炸,但大多换汤不换药,有的仅仅只是换一个标题直接复制原文,缺乏原创和新意。

同质化传播还引发了侵权问题,当前对于微信公众号是否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微信公众号信息平台上,无标识转载和抄袭现象严重,但由于个人维权成本过高,大多数人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2015年7月2日,深圳南山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一宗微信公众号抄袭案。这也是国内第一例针对公众号抄袭的案例。

案件的原告是北京优势零壹广告有限公司,其名下的微信公众号《异见》在2015年2月2日首次发表了文字作品《谁将成为第五座直辖市?》。该公司很快发现,深圳某咨询有限公司2015年2月17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以自身名义发表作品《5座“种子”城市,谁将成为下一个直辖市?》,标题与原创者发表的作品相似,而内容完全相同。而深圳某咨询有限公司通过该公众号为自己及关联单位推广,为自己直接发布广告和发表软文来获利。因此,优势零壹公司将深圳某咨询公司告上法庭。

经调解后,法院判处抄袭者赔偿原创作者1万元,并在其公众号上发布道歉声明。

这是我国第一起微信公众号抄袭案的立案及开庭审理,网友表示,这或许将开启我国微信公众号信息维权的新开端。

三、微信传播失范的原因分析

随着微信的不断普及,微信的信息传播失范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微信传播的失范现象,应先从根源入手,找出微信传播的失范原因。

(一)审核机制不完善

微信朋友圈信息发送门槛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等社交工具操作愈发简便快捷,操作成本也低,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微信朋友圈中信息的发布者,一条朋友圈的发送只要十几秒的时间,但这也造成了朋友圈无效、虚假等垃圾信息泛滥。

同时,微信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机制不完善。公众号之间的商业竞争,为了吸引关注度,通过使用猎奇、夸张的标题噱头来吸引用户,导致虚假信息、谣言、伪科普在朋友圈泛滥传播。

(二)受众总体媒介素养不高

目前,微信已经成为手机用户上网使用流量最多的应用软件,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是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频次最高、使用时间最长的软件。这其间,用户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总体媒介素养不高,导致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造谣、传谣与受谣”是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三大环节。在微信传播中,一些公众号运营者媒介素质不高、把关无力,或为吸引流量故意制作、散布谣言,哗众取宠,以吸引眼球。

一些受众的媒介素养也较低,当接触到谣言的时候,一旦谣言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时,就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表现出极大的传谣热情,从信谣加入到传谣行列,使得谣言呈金字塔形不断扩散。

此外,从受众自身来说,由于受众本身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许多受众的甄别能力不强,极易接收虚假信息,甚至传播虚假信息。另外,由于一些谣言在人物特征或地理上与受众具有接近性,因而能唤起受众的关注、同情和共鸣。例如,同一社会类型,如年龄、职业、性别、文化、民族等,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们对谣言进行转发的原因。

(三)熟人社交导致警惕心下降

微信属于强关系社交,微信好友大多数都是通过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添加的,朋友圈里基本都是熟人,因此,在微信传播过程中传与受之间存在较高的信任度。例如,人们第一次接收《央视终于承认了!癌症越来越多竟是因为他……》等谣言时对其不以为然,但当这类信息在朋友圈中霸屏时,处于从众心理以及对朋友信任的心态也会接收并转发这条谣言。

综上所述,微信作为一种新式的传谣方式,熟人间的信任关系更易使网民成为谣言的“二传手”。

四、微信传播失范现象的思考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微信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增加一些矫正措施来解决微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便形成更好更健康的微信传播环境。

(一)加大朋友圈发布审核力度

朋友圈信息泛滥的根源在于消息的发布者。首先,应该加大朋友圈发布审核力度,提升发布门槛;推行网络实名制,通过实名制增强发布者的责任意识。其次,从技术角度提高朋友圈审核力度。西班牙信息社会学家卡斯特尔指出:“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革命,这就是信息技术革命,这场革命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一样重要。”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好技术“利剑”,通过技术“过滤”、设置“一键举报”等措施规避不良信息传播。

(二)创新公众号运营的内容与模式

解决微信公众号平台内容同质化现象的问题应从创新公众号运营的内容与模式等方面下手:

首先,创新公众号内容,做好产品定位。坚持原创为主,突出特色。例如,“凤凰评论”“军报记者”等公众号坚持自身特色,在精准定位的前提下吸纳长期忠实受众。其次,还可以从创新公众号内容表现形式入手。由于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形式大多单一、雷同,多以“图片+文字”的形式来编辑,而碎片化传播时代,“文字+图片”的表现形式已远远不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应从丰富传播手段,加入视频、音频等形式的传播形式入手,使信息既“可看”又“可听”。此外,还应加强与受众的互动。通过精选留言回复功能和不定时发起投票等活动,获得受众的认可,并鼓励受众提供原创内容。这样既能有效实现与粉丝的互动沟通,也能拓宽内容来源渠道。

(三)完善信息传播法制建设

对于微信失范现象,还应从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通过立法对有意造谣、传谣者给予相应的惩罚,利用法律手段规范和约束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秩序。其次,推行网络实名制,完善个人信息,使不法分子无缝可钻。再次,网络媒体也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把关意识,认真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守新闻职业道德,成立专门的辟谣信息查证系统,对虚假信息、谣言以及诈骗性的信息及时查证,作出回应。

[1] 兰甲云,曾思怡.微信公共领域里的失范行为及其法治规范建设[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54-160.

[2] 李艳.自媒体对中国人际关系的异化探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 董洁.网络伦理失范与价值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4.

G206.3

A

1674-8883(2016)18-0235-02

猜你喜欢

谣言公众受众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