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即时通信到社会化平台
——浅析微信的数字化生存发展

2016-03-01乔梦雨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社会化媒介微信

乔梦雨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31)

从即时通信到社会化平台
——浅析微信的数字化生存发展

乔梦雨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31)

本文对微信在过去4年的发展中本质属性的变迁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微信的崛起原因为何?其数字化生存发展的前景是怎样的?其用户如何在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极大便捷时避免人的异化?

微信;即时通信;强关系;人的异化;数字资本

一、微信的生存基础:即时通讯的补救

微信是腾讯公司致力于移动终端开发的社交软件,自2011年1月21日面世的1.0测试版至今,微信已拥有亚洲地区最为庞大的用户群体。微信1.0版本开通了QQ好友导入的机制,通过提供即时通讯、分享图片、更换头像等服务吸引用户。

正如莱文森关于“补救性媒介”的理论所言,媒介必须持续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日益扩张的欲望相适应:“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1]媒介发展的进程中,新兴媒介的成功总是基于对旧有媒介的功能扩充,从而进行市场扩展。

也正是基于此原因,微信发展的最初阶段,用户增长并不明显。腾讯内部也认为其发展前景不甚明朗,腾讯前CTO熊明华曾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当时腾讯内部也有很多争论,微信到底是怎么一个定位?”[2]

微信很快给出了答案:从对企业现有产品的市场补救转为对其他同类软件的补救。随后的三个测试版中,微信增加了手机通讯录读取功能。同年5月的2.0版本,微信实现了用户语音对讲。与此同时,其用户数量第一次显著增长。同年10月,微信3.0版本增加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和摇一摇功能。

以电话为主要业务的传统通信业已经被约定俗成为某种基于上下级、长幼辈等社会固有身份设定形成的通信文化,更偏向于工作性质。与之相比,微信提供信息的可延迟回复,这让用户的交流更为平等,反馈更为自主与随意,并因此减低了社会交往中基于身份的压迫感,更强调社交属性。这也说明微信对于传统电信业只是“补救”,而非“替代”。

二、微信的发展助力:社会化媒介

微信成形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并且已经开发了“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等LBS/O2O技术,因此对于形成SoLoMo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其发展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形成社会化媒介,将庞大分散的受众有效组织起来。

微信的社会化发展,借鉴其他媒介的发展经验,“‘关系’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推动着‘内容’的制造与传播”。[3]此外,结合互联网的多级链接使得节点被连接得越广泛,话语权越大,收到的认同度越高,品牌效应也就越强的特点,微信采取信息生产方面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大势所趋。换言之,UGC就是其媒介社会化的具象化。

就微观视角而言,人的自我认知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主我”和来自社会评判的“客我”的结合。每个个体有通过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获得他人评判的欲望,所以人类需要发布与接收朋友圈信息,并通过点赞与评论功能完善自身认知,并对他人的状态予以反馈。

从中观层面分析,虚拟社群摆脱了地缘因素对交往的限制,个体在寻求更广泛的共同体时,需要以分享信息的方式交换信任。“圈”的概念确立,本身就附带参与其中的个体在某些方面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可能喜欢同类的音乐,可能欣赏同一篇文章,可能有同样的特长……在这个语境下,“朋友圈”是作为打破地缘限制,在情感层面的共同体而存在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朋友圈在小范围人群内具有媒介属性,每个人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源。媒介赋权极大地解放了人对于话语权的渴求与使用,借鉴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人的天性在于狂欢,移动互联网终端消解了宏大叙事,其用户的去中心化传播特点促进了用户分享的兴趣。

三、微信的竞争形态:新经济模式

基于上文对微信的即时通讯性能的分析和社交性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微信的SoLoMo形态已具雏形。这不是一个到了某个节点就突然转型的时间上断裂发展的状况,而是微信在自身发展中不断调节发展策略并对功能优势逐步积累的过程。

不妨以微信二维码的使用为例。在2011年12月的微信3.5版本,微信就加入了“二维码”功能,当时是为了方便用户之间的身份确认和好友添加。但是一直到2013年8月的微信5.0版本,扫一扫功能都在持续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二维码的普及促进了商户与用户连贯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沟通,为微信扩展O2O和电子商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细节上微信社会化平台的全能性表现之一:整合现有资源。

其全能性的第二点体现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构建。

2013年6月,微信用户突破6亿。在当月举办的“开放变革”主题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明确“以服务为主进行平台搭建”的发展策略。同年8月,微信5.0版本新添“微信支付”功能。至此,微信完成了电商的最后环节——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系统被完整构建。

随后,微信鼓励微商,打造生产者、消费者、销售者三位一体的“微生活”环境。在最新的6.1版本(2015年1月21日),搜索功能开发到可以精准搜索朋友圈和订阅号,其营销功能也更加精准细分。这为之后的朋友圈广告推广埋下了伏笔。

四、结语

新媒介的出现和兴起除了形成固定的社会文化,确定新兴经济模式,还会带来政治层面的制度革新。“微信十条”从无到有就是政府对于互联网的监管,尤其是加强对微信舆论场监管所释放的信号。如何构建更加文明有序的微信环境,对于政府监管作何反应,这些自内而外的因素也将影响微信的变化。

[1] 保罗·莱文森(美).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0-60.

[2] 彭兰.“连接”的演进——互联网进化的基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3(12):6-19.

[3] 鲁道夫(德).施托贝尔.媒介进化是什么——新媒体历史的理论化阐释[J].尹良润,译.国际新闻界,2007(10):53-58.

G206.2

A

1674-8883(2016)18-0363-01

乔梦雨(1992—),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社会化媒介微信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微信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微信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