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友圈谣言,不可忽视的强效果传播

2016-03-01张皓月周利荣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熟人谣言社交

张皓月 周利荣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朋友圈谣言,不可忽视的强效果传播

张皓月 周利荣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微信的普及,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传统的媒体相比,朋友圈有着传播迅速,传播效果强的特点。但近年来,一些谣言借助朋友圈得到了广泛传播,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朋友圈谣言的共性、传播以及受众,力图找到解决办法。

传播;谣言;转发;受众

一、谣言传播现状

社交媒体作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国内目前用户最多的社交媒体是QQ,其次是微信。2016年3月,腾讯旗下的企鹅智酷发布了一项题为:《“微信”影响力报告:用数据读懂微信五大业务》的大数据调查,其中一项数据显示,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不单单是用以交流的工具,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且在各种社交媒体中,微信已经成为排名第一的资讯获取源。由于微信的传播优势和影响力,近年来微信已经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其中朋友圈的谣言更是泛滥成灾。仅在2015年5月和6月,微信安全中心就处理和拦截谣言共计2435319次,数量之庞大令人惊讶,并且这部分只是被拦截下来的信息,并不包括没有被拦截下来的信息,朋友圈谣言的恶劣程度可见一斑。

二、朋友圈谣言传播分析

微信作为目前最为火热的社交媒体,其用户群体异常复杂。笔者认为,对微信谣言的研究可以着重放在三方面:一是朋友圈谣言本身的特性;二是朋友圈受众的转发心理;三是作为载体的朋友圈的特性。这三个点基本覆盖了朋友圈谣言传播中的三个主要过程,研究结果如下:

(一)微信谣言的共性

为了准确找出谣言的共性,需要对大量的朋友圈谣言进行整理,并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谣言进行分析,在此笔者以2016年5月腾讯公司公布的新一期的朋友圈十大谣言为研究对象。十大谣言具体如下:

一是全国公交车成“中国失联儿童守护车”;二是微信群二维码过期后,微信群就会解散;三是国际通用报警求助手势:同时竖起食指、中指和小指;四是某地发生多起抢小孩事件;五是《女人必看》和《2016年度工资调整方案》有病毒;六是毒西瓜流入全国各地;七是2016年7月1日起,驾考新增科目;八是榴莲牛奶同吃会导致死亡;九是周星驰2016年5月9日上午在香港因病去世;十是3岁女孩在锦绣花园被人拐走。通过对近期十大谣言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共性:

一是所有的朋友圈谣言都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吃穿住行)息息相关;二是所有的朋友圈谣言都是伪新闻或伪科普;三是谣言内容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能够被证实的信息。

通过对谣言共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微信谣言之所以传播效果强,从其本身的特点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紧贴日常生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群体中,吃穿住行是每个人极其关心的事,微信朋友圈便紧紧抓住了这个要点,借助人们关心日常生活的心理,大肆传播开来。二是伪信息和伪知识。目前,微信已经成为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媒体,据企鹅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微信已经成为受众获取社会信息的第二大渠道(第一大渠道为新闻类APP)。由于新媒体在国内发展不长,受众对媒体上的新闻信息和知识缺乏足够的辨识力,遇到伪装成新闻或知识的谣言时容易相信,进而转发,加剧了微信谣言的传播。三是受众缺乏证实谣言的耐心。前面已经提到,朋友圈谣言的内容大多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证实。由于证实谣言需要花费的成本较高,致使谣言难以被证实,在传播过程中,由于长久得不到验证,传播的范围便越来越广,这也造成了谣言在受众中的可信度变得越来越高,这样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谣言的传播。

(二)微信谣言的受众转发心理调查

为了了解受众的转发心理,笔者采取了访谈的方法。为了让访谈的结果更加具有代表性,笔者根据CuriosityChina制作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按照职业和年龄挑选了12位访谈对象,并按照年龄分为18~25岁、26~35岁、36~50岁三个阶段。另外,分别挑选了来自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的访谈对象。具体为企业职员5人,自由职业者2人,学生2人,事业单位员工3人,访谈对象分布在各个年龄阶层。

在访谈中,笔者对每一个访谈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咨询了几个相对类似的问题:一是什么类型的朋友圈是你认为值得转发的;二是你会相信朋友圈转发的内容么;三是为什么会考虑转发朋友圈的信息;四是你会去查阅并验证朋友圈所转发的内容么。通过对访谈的整理,笔者发现朋友圈受众转发的心理都较为简单和直接,大多受访者都秉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看待朋友圈的转发,且由于朋友圈的转发成本极低,当遇到自己难以辨认真假,却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朋友圈时,基本都会选择转发。比如遇到儿童失踪类的朋友圈时,出于人际的关怀,就会立马进行大力的宣传和转发。另外,由于缺乏对信息真假的判断标准和判断信息真假的渠道和经验,几乎所有受访者都不会选择查找和验证朋友圈信息的真假,2/3的人都选择直接相信朋友圈的信息。受访者还提到,由于朋友圈信息是朋友发布或转发的,因此觉得较为可信。此外,对于80后来说,由于教育体制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这部分受访者对科学的生活常识了解较少,当遇到科普类的信息时会选择相信,并当做真正的可信的知识。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整理笔者发现,受众对于朋友圈的转发基本看中三个关键点:是否有价值、是否有趣、是否感动自己。而朋友圈的各种谣言,已经紧贴这三个要点,充分利用受众的转发心理,这是朋友圈谣言传播效力强的另一个原因。

(三)朋友圈的“熟人属性”

前文中笔者已经分析了谣言的特点和受众的转发心理,接下来笔者将对信息载体朋友圈本身进行分析。为了更加明晰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特点,笔者在这里对国内几个主要的社交媒体进行对比。笔者发现,在国内几大社交APP中,作为信息载体的微信朋友圈只能为用户的好友所三、意见与建议

见,这样的设定和定位使得朋友圈比其他社交媒体拥有更为明显的“熟人属性”。在国内,熟悉一词最早由费孝通提出。熟悉,是指在时间上、从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传统意义上的熟人关系主要是基于血缘、地缘、人缘和业缘等建立起来的关系,而虚拟社区中的熟人关系不仅仅包括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真实熟人关系,也包括用户间通过互动达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虚拟熟人关系”。尽管虚拟社区中的熟人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熟人关系不能完全等同,但这种熟人属性却大大增强了熟人关系之间传递信息的可信度。简单来说,人们会更相信熟人所发布和传播的信息,因此,朋友圈中这种独特的“熟人属性”大大增强了谣言传播的效力,这样的传播效果是其他社交媒体所不具有的。

笔者认为朋友圈谣言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保受众有权威可信的信息来源

目前网络中存在大量的不实报道,对于受众而言,由于缺乏足够权威的信息来源,他们无法分辨报道信息的真伪,一旦接触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时容易迷失,加之转发成本极低,受众通常会不管后果进行转发。另外,朋友圈的熟人属性会使不实报道的传播加剧。对此,笔者认为各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微信公众号,由微信官方进行推荐关注,以便在信息渠道上给人们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例如,食品安全部门开通食品安全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官方的生活小常识,供微信受众选择和转发。此外,这些公众号需开通官方的认证,避免一些不法分子鱼目混珠。

(二)加强和完善惩罚机制,查封和公布谣言账号

目前,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范,很多不法分子钻漏洞大力传播谣言。法律对于谣言制造者的惩罚力度远远小于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最终的获利,对此,唯有适当加大对谣言制造者的惩罚力度,才能够从根源上减少谣言的发布。另外,需要定期公布谣言制造者的账号,让受众对各类朋友圈信息产生警惕心理,进而更加理智地对待朋友圈信息。

总体而言,由于其广泛的受众和本身的特性,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一个强效果的传播载体。微信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社会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因此净化这个渠道,让受众获取到更加可信、全面、安全的信息变得至关重要。当然,净化朋友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会建立一个安全、健康的新型朋友圈。

[1] 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M].北京:中华书局,2013:21-29.

[2] “微信”影响力报告:用数据读懂微信五大业务[DB/OL].腾讯科技企鹅智酷,http://tech.qq.com/a/20160321/030364. htm,2016-03-21.

[3] 2016上半年刷爆朋友圈的十大谣言,你信了几个?[DB/OL].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60517/n450027426.shtml,2016-05-17.

[4] 王雪驹.微信中谣言的话语包与框架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8(2):270-273.

[5] 魏泉.网络时代的谣言体 [J].民俗研究,2015(1):92-100.

指导老师:周利荣

G206.3

A

1674-8883(2016)18-0351-01

张皓月,男,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艺与文化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熟人谣言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社交距离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和熟人相处之道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