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事件中网络流行语传播效应浅析
——以“洪荒之力”为例

2016-03-01孙艳泽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传播效应洪荒之力傅园慧

孙艳泽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媒介事件中网络流行语传播效应浅析
——以“洪荒之力”为例

孙艳泽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本文以2016年媒介事件里约奥运会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为例,阐述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应,以更好地掌握其语言发展规律,为社会发展服务。

“洪荒之力”;网络流行语;传播效应

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媒介事件的含义发生了诸多变化,其更多指的是“群体事件”“网络事件”“舆论事件”的大融合。网络时代的媒介事件突破了时空的界线,观众直接参与其中,交互性不断提高,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开放的话语空间。加之媒介事件本身的高关注度也成为网络流行语发酵的温床,并最终产生了一定的传播效应。

2016年里约奥运会作为年度媒介大事件,通过传统主流媒体平台平铺,最终通过互联网迅速发酵,产生了2016年年度流行语“洪荒之力”。作为2016年一直备受关注的游泳比赛赛程,当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后台采访时,游泳选手傅园慧作为泳池中国家形象的象征,使用了“洪荒之力”一词,并配以夸张的肢体动作、放大化的面部表情以及逗趣的语言表达个人体验时,以主流媒体平台采访为传播发端,最终在网络中呈现出一种井喷话题级现象,拥有极高的关注度,并产生了积极的传播效应。

一、情意要素的表达与民意舆论的共鸣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的变体,因其有明显的修辞意图,比正式媒体上的规范语言更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当表达主体在选择流行用语时,更能达到宣泄情绪和强调意识的目的。当游泳运动员傅园慧使用“洪荒之力”作为话语表达时,其不仅仅是简单的意见和情绪的表达,更多的是意见和情绪背后潜藏的态度和信念。傅园慧在表达个人感受时,规避规范语言消磨文化涵养的方面,努力打破规范语言的个体束缚,其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行为是一种自我意识觉醒的流露,更是一种民意共鸣的发端。在媒介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往往极具关注度,通过运用网络流行语,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继而引发民众的共鸣。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主体进行点的传播之时,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面的平铺。在媒介事件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受众通过对信息的摘录和剪辑,以及明显的强调使用,选择适合表达自己观点意见的网络流行语,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得到他人的认同。网络时代打破了媒体在媒介事件中的地位,媒体不再是强势的议程设置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定位。人们在相对宽松的舆论表达渠道中,更容易形成宽容的舆论表达模式,价值观的表达更为多元,而催生的新的文体更为贴近民意表达。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公众与运动员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的运用达到情绪上的共鸣。在选择使用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的过程中,表明公众的心态更加宽容,对于媒介事件的审视角度更加的多元,引发更多积极正能量的思考。当游泳运动员傅园慧专访的视频在主流媒体进行播放时,“洪荒之力”并没有产生负面的批判情绪,而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与发酵,最终形成了一种网络流行用语。此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的官方微信上都用了“洪荒之力”一词,体现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文化的融合,话语表达权由官方媒体的单一渠道逐步向多元化渠道转化,并向民意共鸣趋附。

二、时间盈余的消遣,自我认同的构建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享有精神、物质、时间盈余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观看媒介事件、参与媒介事件评论成为人们现代娱乐消遣的重要活动。观看奥运赛事并且使用当前流行语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时,会产生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所定义的一种“畅”的心理体验,生活的压力得到释放,身心会得到快乐的体验。随着网络传播渠道的扩展,传播范围的不断延伸,网络成为人们实现话语主动权的“主战场”,信息传播成为网络传播时代的主要娱乐途径。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描述的那样,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内传播到人际传播再到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所有的信息传播媒介都成了娱乐的重要渠道,或者说是娱乐本身。语言是人类信息传播时代娱乐生活的重要方式,而带有明显强调色彩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重要渠道。媒介大事件有极高的关注度,媒介大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通过信息媒介渠道会得到快速的传播。当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些语言时,使用者通过使用流行语参与到媒介事件之中,并获取关注度。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以维持媒介事件中自我的同一性,并获取认同感、归属感。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得到满足,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其他网民在里约奥运会中共同使用“洪荒之力”流行语,形成群体意识。当群体性的意见、观点、态度形成一定数量时,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在社会语境中,在沉默的螺旋的传播学基本原理下,为了避免陷入孤立状态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使用网络流行语以更好地获取他人的认同,从而进行自己的身份构建。

三、构成文化载体,实现文化映射

信息传播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其对于闲暇时间的重视使得媒介事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全球观众关注的“全球性盛大节日”,也成为宣泄群体情感、灌输意识形态的渠道。与此同时,国家也通过媒介事件来树立国家形象,进行文化投射。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形成的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映射了中国运动员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具有强烈民族文化意识的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具有凝聚民心,激发出强大社会驱动力的作用。网友们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了解了奥运的拼搏精神,强化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使得国家荣誉感得到升华。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产生的流行语“洪荒之力”,在话语体系中以维护“权威”和“正统”的名义四、结语

出现,伴随网民在使用“洪荒之力”一词进行自身话语实践时,也成为“国家机器”的一种“话语机构”。网络流行语背后隐藏着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欢理论,将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和“双向性”的属性与网络流行语“宽容性”的特点融合。奥运会作为全世界观众的“休闲大节日”,网民的话语力量以媒介事件为背景,通过网络流行语这种文化符号渗透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社会现实文化特点以及价值文化特点,将网络流行语的精神层面完整地对接到国家形象层面。“洪荒”一词,最初代表的是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后来经过热播电视剧《花千骨》使用“洪荒之力”一词,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及超高人气,该词的热度不断提升,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成为网络用词潮流,后被网友们当做一种调侃方式,指将脾气、力气、忍耐限度激活。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在100米仰泳半决赛采访中,当记者对中国选手傅园慧进行采访时,傅园慧使用了“洪荒之力”一词,使其成为网络流行语,傅园慧本人也被网友称为“洪荒少女”。从古语“洪荒”到“洪荒少女”的热度,折射出了网络流行语的多维度文化映射。而掌握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映射规律,更有利于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网络的普及为公众打造了开放度极高的公共空间,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观点、态度、意见、信念的重要载体。同时,在媒介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则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表达符号。媒介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宣扬国家文化、消磨个人时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媒介事件当中,观众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对于网络流行语失去了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为网络暴力提供了滋长的土壤,同时也增加了引导舆论的难度。因此,对于媒介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我们应该顺应语言发展的规律,将网络舆论自由与网络监管相结合,以坦然的态度去接受媒介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

[1] 逯彦萃.网络流行语传播原因及效应[J].新闻传播与研究(下),2010(8):44-45.

[2] 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4):119-121.

[3] 李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机制[J].青年记者(下),2009(8):91-92.

[4] 张传辉,李志超.网络流行语中文化映射[J].新闻爱好者(上),2012(1):85-86.

[5] 刘国强,袁光锋.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以“躲猫猫”事例为例[J].现代传播,2009(5):54-56.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8-86.

G206

A

1674-8883(2016)18-0335-01

孙艳泽(1991—),内蒙古满洲里人,新闻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传播效应洪荒之力傅园慧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热点新闻事件中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
媒体融合环境下提升气象新闻传播效应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