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发展汉语》教材编写中的文化传播
——以《发展汉语·中级综合2》为例

2016-03-01常嘉容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跨文化汉语学习者

常嘉容

(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浅析《发展汉语》教材编写中的文化传播
——以《发展汉语·中级综合2》为例

常嘉容

(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发展迅速,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这不仅为我们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其中,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对传播者、受众以及传播效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了通用教材《发展汉语》作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的方法,着重研究了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借鉴。

《发展汉语》;内容编写;文化传播

一、什么是文化因素

要分析《发展汉语》中的文化传播,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因素。我们都知道,文化的定义范畴广泛,内涵模糊,学界对其的研究至今都没有结论。而最早将“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自8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定义的讨论,大体分为两种趋向。一种是广义的界定方法,认为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创造,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一种是狭义的界定方法,把文化当做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除此之外,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的。事实上,文化中许多部分都是隐性的,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如食物、服饰、文学、建筑等;而很大的一部分是我们无法看到的,如习俗、观念、信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二、《发展汉语》编写的优势

(一)编写的全面性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发展汉语·中级综合2》中共涉及文化因素156处(含重复因素),其中包括节日节气、名胜古迹、饮食生活、政治制度等13类文化因素,只有宗教文化、隐私禁忌等敏感部分未涉及。这说明,《发展汉语》系列教材在文化内容编写上具有全面性,这有助于处在不同文化圈里的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缩小知沟,使文化能够有效传播。

(二)编写的实用性

《发展汉语·中级综合2》中的文化因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始终以辅助语言教学为目的。例如,教材中涉及的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传统的“门当户对”的观念,节俭朴素的习惯等。一方面,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状况;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学习者在进入异文化圈后的不适感,帮助学生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编写的适度性

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因此,作为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要合理地安排语言知识和文化因素的比例才能更好地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纵观《发展汉语》可以发现,它在文化因素的选取上具有适度性,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输出与交流。

(四)编写的时代性

鲁健冀教授曾经说过:“有些文化现象是有时间性的,因此对文化的介绍也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相应的调整。”[1]而语言作为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它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语言也在发生着演变。因此,《发展汉语·中级综合2》中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因素不仅帮助学习者了解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活文化”,同时也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避免了一些过时文化对实际运用与交往带来干扰。

三、《发展汉语》编写的不足

(一)忽略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对《发展汉语·中级综合2》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在这156处文化因素中,除了地理知识、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外,基本都属于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因素涉及极少。

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不同文化间不断交流碰撞、融合渗透的结果。如果学习者不能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就很难对其产生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语言文化差异预估不足

传播学认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2]因此,翻译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对学习者能否掌握好文化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发展汉语·中级综合2》对一些词汇的翻译过于生硬,如第八课《燕子买房记》中,“好歹”被翻译成了“mishap”,即灾祸、不幸事故、晦气。于是,许多学生就对“他生病了,你好歹去看一下”这样的表述产生了疑惑。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快速掌握词汇的含义,但是也容易导致他们在运用和理解上产生偏差,不利于文化的有效传播。

(三)中外文化对比环节薄弱

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都应该具有双文化交际意识,即不能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排斥异国文化;同时,也不能一味地崇尚异国文化,要积极地进行文化间的对比和交流,这样才能促进跨文化交际。然而,《发展汉语·中级综合2》对于不同文化因素进行比较探究的内容较少,这样一来不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不利于在教学中对文化知识作出恰当、便于学生接受的解释;二来不利于学生适应异国文化,不能很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和互融问题,为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带来了阻碍。

[1] 鲁健冀.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J].语言与教学研究,1999(1):37-46.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2-43.

[3] 武惠华.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Ⅱ)[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75-196.

[4]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3.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7-46.

[6] 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21-29.

G206

A

1674-8883(2016)18-0115-01

猜你喜欢

跨文化汉语学习者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