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论对我国媒介制度下网络舆论场治理的探究

2016-03-01魏显勇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舆论传统媒体话语

魏显勇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基于场论对我国媒介制度下网络舆论场治理的探究

魏显勇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认为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媒介制度,即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的运作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同时也型构出了新的复杂的传播场域,但是迫于各方因素,其矛盾博弈也日益突出。文章以场论为基石,把互联网所型构出的复杂环境形态舆论放置于场论中加以分析,并期冀通过这样的探究来找出在中国媒介机制下网络舆论发展中矛盾博弈的宏观上的治理之策。

场论;媒介制度;网络舆论场

一、场意识的确立

场概念最早来自物理学对物质存在状态的描述,进而被引申到社会场和心理场。法拉第最早提出了场的概念,在社会学领域中,迪尔凯姆率先引介和使用了场概念;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心理场”的概念;刘建明突破性地给出了“舆论场”的定义,他认为舆论场是指包含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纵观以上场概念的发散性,复杂时空和范畴的所指是所有研究学者都趋同的对于场概念的认知,其实场的概念在中国应该情景化,场的形成和作用过程中都伴随有权利机制的作用,所以从场的一般特征出发,在中国媒介机制下的场应该是指权利关系在特定社会时空中形成的具有平衡特征的客观实在。

网络塑造了一个复杂的场环境,它内生于网络的产生和自身规律,具有杂糅心理场、社会场等其他环境的功能。对目前的网络舆论场的研究赋予其中国情境尤为重要。所谓中国情境,即中国独特的媒介制度,我们把它放置于这样的体制之下来进行探讨更具有针对性,在中国的媒介体制之下的网络舆论场的探究目的就是让其更富有水土性,适应中国媒介的传播规律。

二、场视域下网络舆论场的特性

(一)更强的主体性:两种受众主体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作为心理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个体行为是在具体时间与空间中受到内外两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把这种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称之为场,并认为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场的产物,用公式B=F(PE)表示,B即是behavior,指人的行为,P即person,指受众个体,E即environment,是环境因素,F则为函数,在网络舆论场中,由于E所代表的环境因素得到了改变,受众显然具备更强的主体性。在网络舆论场中,人人都成为发言者,人人也都成为传播者,传播讯息即由各种所指符号构建出的文本,在网络舆论场下伴随着E的改变,受众演变为两种明确的受众主体,即作为文本消费者的受众和作为文本生产者的受众。作为文本消费者的受众所泛指的是目前习惯传统媒体的耳濡目染和互联网时代所造就的“鸡杂信息时代”的浅尝辄止的受者,他们大多都是活脱脱的靶子等着讯息的弹入,受众只是在自己已有阅历的基础之上对这些符号进行解读,从而产生社会意义,扩大传播渠道,自主性和主体性显著增强。作为文本生产者的受众,他们更像“意见领袖”,尤其是在如今“两微一端”的新的互联网传播架构中,诸如我们的各种微信公众号、各类博客,微博长文以及通过转发评论,建组讨论,贴吧盖楼等行为推动文本传播的行为,善于对一些社会现象作出思考,这样的传播行为无疑极大地将文本生产社会化,主体性彰显无遗。

(二)更大的冲突性:话语形态的二元对立

网络舆论场中的话语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以媒体舆论场为代表的主流意识话语形态和得益于网络虚拟空间而衍生出的平民话语形态。从本质属性上来看,这两类话语权都是相同质的价值观代表,都为人民发声,为公众利益代言。但由于互联网在中国的起步稍晚、媒介素养的不扎实等问题,这两类话语形态目前存在一定的冲突。以媒体舆论场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网络舆论场未到来之时一直都扮演着唯一的话语形态控制权,并对受众进行社会规制,媒介传播活动总是单向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样的单向传播活动已然式微,得益于网络虚拟空间而衍生出的平民话语形态如野草般疯狂生长,网络的开放性弱化了意识形态的控制机制,同时反馈管道呈现开放和无序化的状态,其自身伴有的冲突也就进一步加剧,这两种话语形态的二元对立开始出现并扩大。

三、中国媒介机制下网络舆论场的短板

“场”意识的缺失:内容呈官方舆论场的网版态势。

网络场域的复杂性造成网络舆论场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并催生不同的话语形态从而产生争议,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差别性地对待这些不同的话语形态的环境生态,不能再按照传统官方舆论场的权利机制进行分配和传播。目前在媒介融合的大道上,一大批传统媒体纷纷走上了锐意改革的道路,既然是改革,同样是一种传播活动,归根结底应该探究的是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如何探索并适应新的传播规律。然而,目前有很多媒体打着媒介融合的口号却无从下手,只是把传播文本换了个地方、换了个载体去传播,从而也造就了目前的网络文本各种形态交织,归根结底主要还是缺乏场的意识,不明白差异性地去分配和型构,矛盾一直存在,管控无力,这就是场意识缺失给网络舆论场带来的最大短板。

四、基于中国媒介机制和场理论对网络舆论场的治理策略的思考

(一)优化传播内容:塑造文本的多样性

网络舆论场中的媒介传播活动必须更加注重和优化传播文本。以文本来代替内容不单单是为了更好地契合文化场的要素,更为重要的是文本的型构都是依靠各类符号的所指和能指,这是所有舆论场形成的源头,所有的媒介传播都是以此为基础然后组成单元或碎片化进行。对于网络舆论场的治理,首先必须明确场是权利平衡的客观实在,在这个基本前提的指引下首先应思考的是如何实现传播活动的权利平衡分配,文本的构建应该有多元化的价值观。文本的传播应该让官方舆论场的声音在一主多元中发展,摆脱所谓的官腔,实现话语的“平民化”,同时也应该对网络舆论场中的各种话语构建加以规范化,善于利用网络舆论场所带来的开放之利,在法理之下型构属于个体或群类更加多元化的传播文本,让每一类合乎法理的价值观点诉求都能在传播文本中得以展现,从而真正形成以主流话语文本为体,以个体话语文本为翼的传播内容。

(二)拓宽传播渠道:两手抓的策略

所谓两手抓的策略,是指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对传统媒体的改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培育新兴的(三)提高传播效果:话语形态的软控制

网络媒体,从而推动传播渠道的更加泛化。首先,网络舆论场中很大一部分文本依旧是传统媒体内容的主导,这一点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目前的一些媒体对媒介融合的措施是换汤不换药,不去把握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新规律,这样的作为实在不能赢得大众的赞赏。因此,传统媒体应该积极发挥机制所赋予的优势,找准定位,走更加个体性和区域性的道路,扩宽区域文化传播途径,让本地域、本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诉求都能在官方媒体中得以展现,另外,加快媒介融合,利用网络所赋予的新优势,通过网络反馈机制找准本区域受众的收受时间、喜好、习性等不同行为,从而找出适应本地域乃至全国的传播规律并付诸实践。其次,新兴的网络媒体除了继续完善法规、进行引导规范之外,应该注重的是研究新媒体自身的生成和传播机制。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各种APP等自媒体形态的媒介纷纷登场,在客观上继续扩大了传播渠道,但因没有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作一个很好的探究从而也无法真正取得成功,相反还会出现一些由于报道失误所带来的舆论的对骂,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极大地破坏了网路舆论场的秩序的稳定。因此,对新媒体来讲,我们应该注重探究其内在的传播规律,并不断加以修正和良性培育,从而形成成熟的传播媒介。

在这里选用“提高传播效果”,主要是想和传统媒体单向度的传—受关系作一个区分,以此来凸显网络舆论场所带来的新的向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呈现出多元运作的态势。所谓对话语形态的软控制,是相较于借助国家机制的硬性控制而言的。软控制就是指话语形态经过社会实践和社会传播,从而将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内化为受众自己的价值体系以实现对社会的无形规制。场指的是权利关系在特定社会时空中形成的具有平衡特征的客观实在。因此,在网络舆论场这一开放的空间中,通过硬性的控制效果总是有限的,毕竟受众的更强的主体性是网络舆论场的基本特性。在网络舆论场中,我们应该具备场的意识,尊重所有建构在法理之下的合理的意见诉求,坚持我国媒介机制的运作原则,并且通过多元化且优质的传播文本以及更广泛和开明的传播渠道让受众得以施展,从而使合乎法理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观念,消除由张力所带来的无序化,保证传播效果的实现,从而实现在我国媒介机制下网络舆论场的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1] 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J].国际新闻界,2005(02):53-59.

[2] 刘九洲,付金华.以媒体为支点的三个舆论场整合探讨[J].新闻界,2007(1):36-37.

[3] 余秀才.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来的启示[J].现代传播,2010(5):120-123.

G206

A

1674-8883(2016)18-0087-01

猜你喜欢

舆论传统媒体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