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信采访的“得”与“失”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语音文字

吴 丹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浅析微信采访的“得”与“失”

吴 丹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微信采访具有成本低、超时空、便捷高效、非同步性等优势,近年来成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个新的采访工具。同时它也存在缺乏面识互动、语音时长受限、需要参与者有较高的媒介接触使用能力等局限,但微信运用到新闻采编的过程中是一种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语音采访;共享交流;网络环境

2015年1月,腾讯企鹅智库发布了《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平均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的用户占55.2%,其中每天打开微信的平均次数超过30次的用户接近1/4。可见,微信已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如微博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生态一般,微信的出现也能为新闻采访和传播助力。微信所具有的即时性、信息多样性、便捷高效性、使用的廉价性等特征,使得运用微信语音、视频、文字等完成采访活动成为新闻从业者的一种选择。作者以在新闻采编领域出现的这一新现象为出发点,探究微信采访实现的可能性、优势及局限性,以及微信采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前景等,从中生发出自身的知解和思考。

一、微信采访实现的可能性

微信采访,是指借助微信这一即时通讯工具,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在双方连接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发送语音、文字、图片或进行视频通话完成的新闻采访活动。能够将微信作为采访的重要工具和中介,原因在于:

(一)微信使用的载体——智能手机的高覆盖

智能手机是微信应用的主要载体。根据Emarketer2014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廉价设备、收入增长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2014~2018年间,中国将新增1.77亿智能手机用户,使得智能手机用户在人口中的比例从36.3%增长至49.1%,另据腾讯发布的《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

综合以上数据发现,使用智能手机且使用微信的用户群体数量十分可观。调查显示,具有每天打开微信习惯的用户群体占调查群体总量的93.5%以上,且其中九成以上的用户年龄低于36岁。这就意味着有相当规模的受众群体具有使用微信的习惯,而进一步拓展开来,能运用微信完成采访活动的群体数量也非常可观。

(二)综合了多种采访功能的微信采访

微信采访是多种传统采访方式的集大成者。首先,微信可以发送丰富的文字消息,替代邮件采访和书面采访的功能,且接收信息速度更快、更直观可读。其次,发送语音和实时对讲功能包容了电话采访功能,比电话采访多了自由度和录音转换文字的便捷性。再次,微信可以进行视频聊天,而且运用智能手机进行操作,使得网络采访、视频采访更易操作。此外,微信采访过程中还可以发送图片、动图、小视频、表情等,进一步丰富采访过程,增强互动性。

二、微信采访的优势

微信采访不仅集合了多种采访方式的优长,也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一)流量计费,经济廉价,成本低

微信被认为是目前最省流量的手机通讯软件,根据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用微信发各类型消息、语音每秒使用0.9~1.2K流量,1M流量可发约1000条文字消息,在后台运行时1个月仅消耗约1.7M流量。依照现行的流量计费和话费计费规则,比起相同时间的通话费用,微信语音更为廉价和实惠,特别是运用到采访中,当采访时间较长时,微信采访的成本优势就能进一步凸显。

(二)跨越时空障碍,便捷高效

微信采访在有无线网络信号和手机流量的情况下即可完成,而且可以省略诸多中间环节,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在当今着重追求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同步性的环境下,特别是在遭遇其他采访条件不具备的紧急情况或现场直播时,这种功能和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2015年4月25日珠穆朗玛峰发生雪崩,4月27日,新疆网记者通过微信采访了新疆丝绸之路登山队队长李建宏,利用微信语音和图片还原了雪崩发生和救援的情况。

(三)具有非同步性、非瞬时性、可循环收听

在面对面采访和电话采访中,双方需要同步进行交流,并需要对对方所发表的观点和内容及时作出反应。而微信采访中双方发送的语音、文字等存在时间差,双方可以对语音、文字内容进行反复的收听和确认,并利用时间差作出思考和回应。在对方暂时不方便接受采访时,也可以先发送语音或文字采访内容,等对方稍后进行相应回复,从而有效避免因实时通话造成的交流不畅和信息减损。

(四)语音能够直接转为文字,便于记录

在采访过程中,如何记录采访内容也是重要的一环。传统的现场采访录音或电话采访都要经历录音—音频输出—文字转化的过程,而微信所具有的语音转化为文字的功能极大地简化了这一过程。采访过程中,记者只需长按语音选择“转化为文字(仅普通话)”功能,语音就可以转化为文字,而后进行文字内容的修正和复制即可完成,大大减少了语音内容转化和记录的时间。

(五)综合了多种采访方式,更添趣味性

将微信运用到采访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语音和文字功能,还能进行视频通话完成采访,这就使得微信采访兼容了书面采访、电话采访和网络(视频)采访等功能。在采访过程中,双方可以运用图片、小视屏传输功能,将资料图片、现场视频等即时传送,趣味的表情和动图等的勾连也相应增加了采访的交互性和趣味性。

(六)共享性

微信除了一对一地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实现多人的同步交流。一方面,记者可以同时对几个对象进行群访;另一方面,多个采访对象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从而达成一种一对多、多对多的共时性交流。例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就利用微信平台搜集球迷的语音发言,并直接运用到新闻中。

北京交通广播电台运用微信和自创APP,不仅可以对新闻、路况等进行立体全方位即时传播,在分享型的评论给人带来启发的同时,还给广播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线索和资源。

(七)群体采访和海量采访的实现

微信中的群发功能使群体采访和海量采访的实现成为可能。点击微信设置界面—通用—功能—群发助手—开始群发—新建群发,随后选择收信人,并键入需要发送的文字、图片、语音等就可以实现群发。这就使得新闻从业者在需要访问多人同一问题时,能够以高效、便捷的方式完成。

蔡雯也认为,微信公众平台为媒体大范围“海采”提供了渠道。微信反馈及时、快速、经济,而且形式丰富,当类似于“你幸福吗”这样的大型社会性议题需要进行海采,特别是对时效性有较高的要求时完全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

(八)同时间内语音可比文字容纳更多的内容

据数据统计,正常语速下一个人在一分钟内可以说180 ~200字,而日常电脑输入,包含文字处理和上网聊天等,一分钟则在80~100字。加之语音的沟通交流可以调整语调、语速,能够容纳更多的非文字信息,运用到采访过程中,可以使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实现更充分的表达和交流。“语言符号最大的优势是更加便捷、更加真实,能够在交流中起到渲染情绪、拉近距离、增强信息传递有效性的作用。同时,单位时间内语音表达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文字符号,微信中的语音功能能使用户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

(九)为特殊的采访对象提供了便利

在采访过程中,如果遇到采访对象恰巧在行车途中(如司机),需要对其进行采访,但又不适宜进行长时间电话采访,就可以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进行沟通。又如,在进行跨国采访时可以通过微信进行,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例如,2015年5月15日,《北京娱乐信报》对旅居国外的严歌苓就其新作《床畔》进行微信语音采访,“在微信语音中,严歌苓声音温柔动人,语调从容不迫,如同朋友般交流,侃侃而谈” 。

此外,微信采访过程不局限于某一时间、地点或固定模式,使采访双方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更利于实现良好的采访效果。

三、微信采访的局限性

用微信进行采访活动有诸多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微信采访的局限性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缺乏双向互动和面对面采访时对细节的把握

再先进的技术都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交流。微信采访虽然能够将语音、文字、视屏、表情等结合运用到采访中,但经由介质的采访仍存在着交流双方难以充分互动、缺乏面对面交流对细节的充分把握等局限。特别是通过微信语音或文字进行人物采访时,无法充分观察到对方情感、情绪的变化和针对问题的直观反应,从而造成采访效果的减损。

(二)非同步性可能错失问与答的时机,造成问答上的错位

微信采访的非同步性虽然克服了同步性采访的局限,但是非同步性的沟通交流可能造成问与答上的错位,特别是一方或双方同时发送多条语音或文字消息时,可能出现所问非所答或所答非所问的情况,造成误解和沟通障碍。此外,当多条语音或文字消息集中出现,采访活动的一方或双方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一一获知和回应时,采访效果也会被弱化。

(三)录音时长限制在60S内,可能造成连续表述内容的中断

用微信进行语音采访时,每人每次的录音时间不能超过60秒,这就使得采访过程中如果一方或多方有丰富的想法需要表达时,会受到录音时长的限制,出现被迫中断录音,或者由于未能充分把握录音时长而消减结尾处录音信息的现象。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采取将整段表述内容分多次录音传达或重复补录,从而造成采访时长的延长和双方理解上的麻烦。

(四)对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有较高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能力的要求,需要双方具有使用微信的条件和惯性

微信采访需要采访活动的双方都能够熟练使用微信的载体——智能手机,熟知微信的各种辅助功能。根据腾讯发布的《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人。但是相对全国人口基数,还有相当一批人缺乏接触微信的条件和使用微信的能力,这部分人是微信采访的不适用人群,需要在采访中给予特殊考虑。

微信采访的运用需要投注于具有微信使用惯性和依赖性的群体,这一群体更适应微信中特殊的表达和沟通方式,更容易实现良好交流和达成采访目的。

(五)以双方存在好友关系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基础,且需要双方同时在线

微信采访的实现首先需要采访双方经历一个“加好友”的过程,其后的沟通过程也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网络环境基础上,如果网络环境不佳,采访活动便难以顺利完成。而双方如果没有约定同时在线,等待和延迟的时间也会影响采访进度,在这一点上,微信采访不如电话采访或其他直接的通信采访来得及时、有效。

(六)采访过程与内容可截图保存,存在使用权的争议

在用微信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一些沟通交流的过程特别是文字可以被截图保存,成为采访活动的凭证,甚至可以直接以对话的形式作为报道呈现。例如,《南方人物周刊》2015年7月9日在《王军霞慎谈马俊仁性侵旧事 暂时逃避愿能放平心态》一文中,呈现了7月6日二者以文字对谈的形式完成的跨国微信采访。但是,如果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没有对采访内容的使用达成协议,其中一方以截图或其他形式使用、传播了采访内容,就可能会产生争议。

四、微信采访运用的前景

当前,新闻生产正走向全媒体的发展路径。新媒体迅速发展,新媒体的从业人员群体也在迅速扩大,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中的代表,正在积极融合采编、信息发布、社交互动等功能,成为新式的一体化信息传播工具。

微信采访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视作日常通讯活动向职业需要领域的延伸,是微信使用惯性的一种表现,这种惯性来自于微信的多功能性、使用的便捷高效性等。另一方面,微信采访也是新技术被不断纳入新闻采编流程的表现,即时通讯和多种辅助功能的拓展迎合了新闻传播对实时性、迅捷性和多媒体呈现的更高要求。

运用微信进行采访活动,在充分发掘其固有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比如利用宽带、手机流量“提速降费”的政策优势,改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进一步提高微信的普及率,完善微信等其他新技术进行采访活动的规范,辅助提高受众的新媒体使用能力和使用黏性,特别是丰富和提高即时通讯技术,拓展微信的其他辅助功能,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等。

[1]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6.

[2] 雷学勤.微信怎样让路况播报潮起来 [J].中国记者,2013(10):109-110.

[3] 蔡雯,翁之颢.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机遇——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帐号为例[J].新闻记者,2013(7):40-44.

[4] 许建涛.浅析微信对QQ的继承与发展[J].新闻世界,2013(06):134-135.

[5] 曹菲.灾难报道的全媒体操作理念与方法——以《南方日报》芦山地震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4(2):43-44.

G212.1

A

1674-8883(2016)18-0060-02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语音文字
智能手机是座矿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