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传播学第二课堂毕业生

李 鑫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李 鑫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随着近年来各高校大量开设传媒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的趋势愈演愈烈,同时高校毕业生无法适应媒体单位需求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大量经济类、中文类、法学类等专业毕业生进入传媒行业,也对单一传媒类专业背景毕业的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主要从第二课堂实践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传媒;就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步伐日益加快,我国传媒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态势。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各大高校遍地开花。新闻学学科成为我国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供大于求的现象日益严重。而从近年来媒体的招聘情况来看,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量经济类、中文类、法学类等专业毕业生进入传媒行业。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对单一的新闻学背景专业毕业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突出的实践能力,又能适应传媒领域各项工作的创新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成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探索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197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首次公开介绍传播学,通常被视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也展现出了遍地开花的状态。1983年,全国只有14家新闻教育机构。1997年,新闻学由二级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列为“新闻传播学”,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截至目前,全国高校中共设有新闻专业教学点800多个,新闻专业成为各类高校竞相开设的热门专业。

90年代中期起,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在中国迅猛普及,传媒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新闻传播领域又迅速抓住这一契机,有关新媒体的研究和教学不断展开,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全国各新闻院校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如汕头大学创建全新课程体系,首创了“融合媒体”课程,试图培养既有良好新闻专业素质,又能突破媒体界限、适应不同媒体(平面、广电及网络媒体)工作的融合性新闻人才。

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如火如荼展开的形势下,我们也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第一,高校盲目扩招,新闻专业点增设失去控制,造成了供大于求的情况;第二,新闻传播学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不少专业教师缺少实战经验,与业界联系较少;第三,新闻教育经费短缺,大量技术的更新无法及时到位,学生实践操作没有物质基础,自然影响了就业质量。

众所周知,新闻传播学是一个紧贴社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期望正在不断升高,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更要求其具备上岗后马上投入工作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且在工作中有创造性的表现。而从传媒行业普遍反馈的信息来看,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欠缺实践经验,或者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行业的要求严重脱节。“新闻教育滞后于新闻实践”这一矛盾的日益凸显充分说明:新时期,传媒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不是仅凭理论教学就能培养出来的,还有赖于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训练。随着我国传媒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只有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传播类毕业生才能适应当今传媒业发展的需要。

一个具备良好就业能力的传媒类专业毕业生,其所体现的素养不仅表现在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上,而且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获得,而其他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无法得以实现的。因此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体系,对于传媒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纯地追求就业率,而是要明确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实现择业和就业,最终目标是要结合实际,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解决途径

以我院为例,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课堂,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搭建起了学生乐于参与、实践效果较好的第二课堂平台。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符合学院和学生实际发展之路,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建设专业技能竞赛平台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搭建完善的专业技能竞赛平台,可以使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是配合教学进度的比赛,结合专业可以开展新闻撰稿人大赛、新闻评论员大赛、电视栏目策划大赛、广告文案策划大赛等。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理解吸收专业理论知识,又能令其快速总结和掌握规律。

其次,举办每年一次的全院性质的专业基本功大赛。加强各专业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夯实基本功,激发其荣誉感、上进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热情和自学能力。同时,邀请兄弟院校到校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热忱。

最后,做好与国内各类相关比赛的衔接,选拔选手和作品参加校外竞赛。这些大奖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协作精神,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积极参与竞赛,有助于把握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定位也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二)组建学生社团平台

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的又一重要平台,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各类社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更能实现专业上(三)创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近年来,我院依托自身的专业特点,先后成立了广告社、新闻通讯社、光影协会等相关的学生社团,吸引了专业内外一大批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为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和跨专业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多年来,我院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联系和搭建实践平台,组织开展了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平台的搭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帮扶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作为未来的传媒人,学院积极引导他们“眼睛向下”,关注社会、关注基层、关心他人。同时,依托我院的相关专业,成立了“新传媒工作室”,开展广告设计、摄影摄像、文案策划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室成员全部由在校学生组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加强了专业融合,努力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四)完善人格培养平台

良好的就业能力,除去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力。因此,以身心健康教育为重要内涵的人格培养也是传媒精英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直以来,学院重视学生人格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开展了情感讲坛、心理健康月、同伴教育、素质拓展等多种活动,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化、艺术、体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素质。此外,通过评选新传之星、优秀校友访谈等教育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成才热情,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结语

为全面应对传媒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院最终形成了以就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闻传播人才第二课堂培养体系,即“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第二课堂实践为提高”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加强第二课堂的四大平台建设,多年来学生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提升高校传媒类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结合自身发展和学生实际,在思想上开阔思路、与时俱进,在方式上锐意进取、革故鼎新,在操作中敏锐细致、循循善诱,只有多元发展,才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传媒类专业遍地开花的背景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业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1] 李煜.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5.

[2] 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8.

[3] 陈晓云.就业行为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24.

G647

A

1674-8883(2016)18-0039-01

猜你喜欢

传播学第二课堂毕业生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