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步”意蕴——《散步》教学细节撷取与遐思

2016-03-01海南省澄迈县红光中学张珣

新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意蕴散步笔者

□海南省澄迈县红光中学张珣



“散步”意蕴——《散步》教学细节撷取与遐思

□海南省澄迈县红光中学张珣

提到散步,最初就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感觉。世俗生活,步履匆匆,就拿今天的初中学校生活来说,高密度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不仅约束了教师,也约束了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讲,散步倒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在放松自己、放飞心情的情境下去读《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文,反倒生出两种感觉来:一是轻松;二是厚重。而仔细揣摩这两种感觉,便会发现莫怀戚的笔下仍有许多值得琢磨的味道。将这种琢磨的味道带入课堂,可以让师生在情感上进入另一种境界。

一、轻松,散步的自然意蕴

教《散步》一文时,曾经有些纠结,从文章的主旨来说,自然是讲“孝道”,事实上也曾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以“孝”引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父母之爱,给学生播放《常回家看看》……如此的努力也常常能够打动学生,从而直达文章主旨。但后来不断地反思这一教学过程,又感觉失去些什么,总感觉这样直奔主题的教学方式让文章的营养流失了不少,正如将青菜切好后再清洗一样,看似干净,实质不够原味。因此,笔者不由思考:能否先让学生走入那片菜地,感受青菜成长的自然风貌,进而汲其营养呢?于是进行了一些尝试。

笔者先让学生直接读《散文》一文,这有语文教学中所追求的素读的意思,不加所谓的引导,更无粉饰,只让学生直接读,直接感受。正如将学生引入了散文这片菜地,先让他们直接感受文章里的“自然风光”。

于是,《散步》一文中的一些词语被学生提取出来了,并且被不断地琢磨着:

“我们在田野散步”,开宗明义,意境顿生。今天的学生,哪怕是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其实已经远离田野,忽然将自己的思绪放到田野中,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散步的对象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中生阅读此句时如果入境,多少是有些羞涩的——因为“妻子”和“儿子”,不过这没有关系,可以先放开不作“追究”,但“母亲”却是需要重视的。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这一句话可以构思出一个儿子鼓动母亲到田野散步的情形。读至此,学生仍然处于直接感知的阶段。

“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这样的写景,足以让初中的学生进入一种轻松惬意的意境,从而让学生的心情轻松、愉悦起来,初春、新绿、铺、浓、淡……正如有学生在阅读后所说的:“我读到这一句,就想到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句子,太美了!”也有学生似乎有了突然的发现——生命!是的,作者在文中说“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从文字描述的角度来看,生命在本段的文字当中算不上显眼,作者也没有刻意地强调,但学生偏偏就发现了,这说明学生此时的思维,已经让生命一词具有了更高一级的含义,这也算是学生阅读中的一种意境吧!其实,包括文章后面的“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都有类似的意境,类似的意蕴。

“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作者儿子的一句趣语,从作者儿子的角度来看,算是一种发现。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生阅读至此的时候,也常常会在脑中盘算一番:前面是我和母亲,后面是妻子和儿子,哦,果然都是妈妈和儿子,继而会心一笑。笔者捕捉到了学生的这一表情并证实了学生彼时的心理活动,这让笔者心里一动:初中生年纪也就十三四岁,他们阅读此文时心中最初荡漾着的其实仍然是一种最直接的认识。这样的素读在笔者看来是有价值的,不让他们立即进入文章的主旨,而是在外“游走”,可以让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种基于直接认识的联系,这样的联系其实可以为后面的深层解读奠定基础。

二、厚重,《散步》的特有意蕴

有了轻松的直接认识,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厚重的境界呢?毕竟,这才是文本解读的重点所在。其实这一点倒也不难,一个“作者写《散步》,只为写景吗?”或类似于此的其他提问,都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向深层次的认识。笔者的教学思路仍然是寻找文中那些话,让学生去重新读一遍。毕竟,作为一篇优美的文章,是不厌百回读的。书读百遍,其义也有可能是自现的。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笔者问学生,作者如此说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久就有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先理解后面一句——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孩子在小时候都是听母亲的话。”又有学生说:“读到这一句,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母亲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说明母亲已经老了!”“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是的!”学生令人惊讶的异口同声答道,随后气氛似乎突然凝重了起来,我知道学生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母亲,想到了“未来的自己与母亲”……又有学生发现,课文中还有一句“又熬过一个严冬”,“这说明了什么?”笔者追问,“说明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好,母亲老了……”重读至此,学生的心情远非刚才那么轻松,他们似乎意识到了,“散步”远不是散步那么简单。

“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原本是文中儿子的趣语,但如果再仔细想想,又有什么其他的含义呢?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起初学生不知道笔者意有所指,有些纳闷:不都是妈妈和儿子吗?而笔者随即追问:“前面的妈妈和儿子,跟后面的妈妈和儿子有什么不一样吗?”……“这能理解为是生命的延续吗?”有学生怯怯地问。“当然,且与老师心中所想一致!还有吗?”“还有爱的延续,对了老师,课文后面也有类似的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很好,在老师看来,这还有一种意蕴,那就是因为母亲在儿子很小的时候背起了儿子,才有了在母亲年迈的时候儿子背起了母亲,因为母子连心,因为母爱延续,所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还有,“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吧。”这不是原文中的对话,但如果视作对话的格式,便会发现这是儿子与母亲的两种心思:儿子因母亲希望,因自己的儿子时日还长,因此决定走大路;而母亲显然是照顾到孙子的感受,一个浅显直白的对话背后,是厚重的爱的延续。

三、遐思,散步的个人意蕴

事实上笔者强烈地认为,学习《散步》,需要品味的是作者的意蕴,更需要生成自己的理解,那才是文本与学生完美结合的意蕴所在。

学生总是有个人情感的,当学生将个人的情感与理解融入到文本中,并能将文本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时,才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目标达成的关键目标。学习《散步》,学生需要的不是在试卷上填下标准答案,而是在自己的生活与言行中,生成对母爱、孝道的自然认识,只有当这种认识能够成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的意识时,文本才算是在学生的心中生了根。

《散步》一文无疑是优美的,也是优雅的,关键就在于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凝练在朴素的文字当中,凝聚在淡如白水的散步当中,而学生的生活更多时候总是朴素的、平淡的。因此,本文的力量才能够更有效地渗透入学生的心灵。回头反思笔者的教学探索,笔者以为通过从轻松走向厚重的阅读方式是有效的,文章的营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渗透进学生的血脉。

猜你喜欢

意蕴散步笔者
散步的收获
散步
老师,别走……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