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初探
2016-03-01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陈薇
□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陈薇
课外阅读教学初探
□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陈薇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双翼。但不少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课堂、轻课外,这恰恰是教学的一大误区。从表面看课外阅读浪费时间、效果不显著,实际上语文学习讲究的是“功夫在课外”。若死守“课堂”这一块阵地,而忽视对外围区域的拓展,只会让学生面临四面楚歌、兵临城下的僵局。那么,我们要做什么?往外探索,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语文的疆域变得更辽阔!因此,语文老师要狠抓课外阅读。只有抓好课外阅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从某个角度看,抓好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读有所悟。
一、不同文本,不同要求
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聚焦,而课外阅读范畴很大;课堂教学的目标清晰可见,但课外阅读的目标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遵循某些规律。
1.不同体裁,不同要求。课外阅读体裁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例如,一年级学生喜欢读绘本,对绘本中精妙的图画爱不释手,但对文字却提不起兴致。因此,老师要对症下药,投其所好,由图入手,激发兴趣,在此基础上图文结合,相得益彰。童话故事同样是炙手可热的一类书籍,其最大的特点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和植物以人的感情,而且作者大多采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在教学中老师要把重点放在教学生讲故事、演故事上,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和肢体把童话故事的奇异表现出来。而寓言也位居小学课外阅读榜单前列。以《伊索寓言》为例,伊索写的每一则寓言都耐人寻味,先是一则简短的故事,而后是一句深奥的道理,我们称其为箴言。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伊索寓言》这一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让学生尝试着编故事、写箴言,将读和写巧妙结合。除此之外,叙事类小说在小学课外阅读中也占据了小半壁江山。像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等作品,均是从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字里行间透出儿童的心声。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时,老师应该将生活融入到阅读中,结合生活中的某件小事儿,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随后记下笔记,将文稿装订成册,一本《马小跳新传》也就问世了。
2.不同年段,不同要求。在课外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提出了一些要求: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应该时刻仰仗“图画”这位挚友,并且给学生发表阅读感受的机会。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在阅读之余“说起来”,想说,甚至敢说,而非一味地关注学生说得怎么样。在阅读的起始阶段,过度纠错容易打压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说”的勇气。
而《课标》对于中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提了一些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中年段开始,老师要注重学生的“悟”,让其读有所悟。并且,老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梳理整本书的脉络,简而言之就是将一本书读薄。以四年级学生读的《鲁滨孙漂流记》为例,我们可以巧妙地设置几个问题——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你将困难分分类。他又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回顾整本书、梳理故事梗概的过程,也是再度重温鲁滨孙历险的过程。
而高年段的课外阅读要求相比于中低年段,可谓“更上一层楼”: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高年段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喜欢谁、讨厌谁的粗浅层面上,而是应该静下心来走进文字。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研究语言的机理,探索语言的规律。
二、切实抓好过程性指导
其实,课外阅读是“一场持久战”,老师切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有些学生迫于学习压力,不自觉地将课外阅读的弦松懈下来。有些学生甚至把课外阅读当成可有可无的软任务,阅读之弦更是从未绷紧。因此,抓好课外阅读的过程性指导,并辅以必要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导学先行。阅读一本书,就好比经历一次旅行。在每一个岔道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放手。但是放手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在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巧妙地设计导学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帮助他们在每一个岔道口找到正确的方向。笔者认为,导学单应该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一把推动器。在设计导学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思考:(1)学生对整本书有没有一个整体的、粗浅的认识?(2)学生是否学会聚焦书中的某个片段?(3)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笔者正是带着这三点思考设计前置性作业的。第一小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将故事读薄,三言两语概括故事梗概。第二、三小题的设计,则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聚焦和感悟:第二小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人物,说一说自己感受,这题意在让学生聚焦书中的某一个感兴趣的人物,写下阅读感悟;而第三小题中出现了学生最讨厌的一个人物——雕塑家,这时,我不仅让学生阐述观点,更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适当调整。前置性作业能非常直观地呈现学生阅读的状态:哪里是他们的薄弱点?哪里是他们的兴趣点?一目了然。在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后,老师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以绘本故事《驴小弟变石头》为例。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反馈和课前的交流,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并未关注到驴小弟失踪前后家里的差异。这是他们阅读过程中的一个盲点,也是一个值得停留的细节。因此,我对教学设计做了一个微调:在学生交流绘本故事《驴小弟变石头》时,我同时出示驴小弟失踪前后家里的摆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驴小弟失踪前,家里井井有条,桌上的鲜花娇艳欲滴;失踪后,家里顿时萧条起来,原本娇艳的花朵耷拉着脑袋。这是一个值得回味的细节,学生透过一个细微的环境变化,形象地体会到人物(驴小弟的父母)内心的焦急。透过前置性作业,怎样的调整才算适当?一言以蔽之,要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疑惑的地方稍作停留,这样才能重拾美好。
3.作业设计。学生和一本书的相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上完一节阅读交流课,并不意味着这一段阅读之旅的结束,老师要帮助学生开启另一段阅读之旅。这时,作业设计应该承担起后续的阅读任务。在实践中,我做了如下探索:(1)对比读,寻找异同。例如,学完《伊索寓言》,学生对于伊索的语言模式已了然于心,伊索喜欢透过一则简单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奥的道理。那么,《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又有哪些特点呢?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阅读任务——读一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想一想,它和《伊索寓言》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继续读,寻找答案。例如,学完《绿狗山庄》,故事结尾,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小白接下来何去何从呢?我们不得而知。那么,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任务——小白在樱花巷找了一户怎样的人家呢?他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课后,可以去读一读杨红樱写的《小白的选择》,答案就藏在这本书里。(3)重新读,辩证思考。例如,学完《三字经》,学生关注到了这样一段话——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意思是学习能让我们声名远扬,光宗耀祖,造福子孙。这句话有某些局限性,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这些好处去学习,学习不应是功利的。所以,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国学经典。那么,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任务——重读《三字经》,还有哪些句子需要我们辩证地思考呢?读一读,找一找。
三、集中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对学生而言,课外阅读成果展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致。每学期,我校面向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开展以“我的阅读故事”为主题的习作评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上学期开始,我校积极响应教师发展中心的号召,成为第一批“争星夺章”实验学校。在活动中,学生积极阅读,主动参与网上答题,不少学生获得了三颗星的好成绩,阅读兴致大大提高。一学期一次的校园读书节,更是从未间断过。上学期,一年级学生迎来了上海的米奇爸爸。作为专业的绘本阅读推广人,米奇爸爸向学生们介绍了近100本的绘本,很多学生在“竞彩绘本题目”这一环节中屡创佳绩,阅读带来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对老师而言,课外阅读成果展同样必不可少。如何上好一堂课外阅读交流课呢?为了探寻这个答案,老师们做出了长足的探索和努力。四年前,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外阅读为主题,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课多磨活动。并从中选取一到两节较为成熟的交流课,在语文大教研组活动中进行观摩研讨。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2015年7月,《儿童阅读36课》终于出版。在课外阅读的探索过程中,这成为老师们踏出的最为坚实的一步。
值得强调的是,课外阅读成果展起到的应是激励、引导的作用,不需要任何夸大和鼓吹,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真实性。课外阅读成果应该是在学生和老师们阅读过程中真实发生的,并非虚构臆造。(2)自然性。课外阅读成果是伴随着阅读,自然而然地生成的。是水到渠成,不是刻意而为之。(3)激励性。课外阅读成果起到的是激励作用,以鼓励的方式进行,而非惩戒。(4)启发性。课外阅读成果对于每一个阅读者来说,都应该有某些启示和引导,特别是那些阅读“滞后者”,让他们有所收获,不至于在阅读中迷失自我。
课外阅读是一条清幽的小路,并不宽阔,也绝不平坦,但是,你若坚持前行,美景便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