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后媒体的作用与责任

2016-03-01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2期
关键词:汶川灾区灾难

彭 曦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灾后媒体的作用与责任

彭 曦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历经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以及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我国政府在成功地应对如此多的灾害事件以后,已经逐渐认识到:信息的及时充分公开非常有助于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特别是有利于争取民众的合作以及国际上的支持。随着我国在灾害信息传播方面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经验与成功的实践,我国政府对于灾害信息公开以及信息透明度的增强,社会公众、媒体及各个组织的互动性也随之加强。在灾难发生之后,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成为了媒体应承担起的基本责任;同时,在灾后重建、抗灾减灾中,媒体同样不容小觑。此外,高校如何应用媒体,在抗灾减灾中发挥作用,也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灾后;媒体;作用;责任;大学生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无法忽视媒体在生活当中的重要作用。媒体,尤其是新媒体,逐渐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灾难发生之时,媒体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重要作用,媒体如何兼顾两方关系,利用公信力,在抗灾减灾、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责任与发挥作用。

1 灾后媒体报道现状与作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新华网在17分钟之后发布消息,中央电视台也开辟特别报道“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24小时滚动播出地震的消息,四川卫视及四川各级电视台也成为灾后报道的主要窗口。

在4月35日发生的尼泊尔地震后,新媒体平台迅速反应,传统媒体也迅速报道。

在灾害发生之后,媒体承担了传递信息与求助平台的作用,面对灾区通讯中断的情况,媒体报道成为了灾区外人们了解灾区情况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径,也可以说是灾区人民的依靠。

另外,媒体有着极强的舆论引导性。传统媒体主要起到政府的喉舌作用,具有极高的公信力,是官方消息的发布场所,具有稳定民心,引导灾后社会舆论方向的重要作用。另外,新媒体成为了大众参与的平台,志愿者征集、捐款捐物,同时让大众看到一些其他的细节与信息。但是,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恐慌是不可避免的,近年来,有人利用新媒体散播一些虚假消息,并会引起大量转发,这对灾后的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媒体仍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帮助灾民心灵重建的作用。在灾后重建的各个节点,媒体敏感地捕捉能够让灾区人民保持信心,让灾区外的民众持续关注灾区发展中来的画面。例如,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按照建设部统一部署,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建筑企业将帮助灾区援建过渡安置房。而这些活动板房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浙江省是全国援建活动板房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根据建设部下达的任务,在8月10日前完成第二期2.8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截至6月17 日15时,浙江省各援建施工企业在广元累计安装完成过渡安置房15 037套,提前8天完成第一期1.5万套过渡安置房援建任务,浙江也由此成为援建进度最快的省份之一。当地媒体敏感捕捉到这一信息。《浙江日报》在显著版面做了题为《提前8天!——浙江完成首期活动板房援建任务,成为援建进度最快的省份之一》的报道,及时将这一重要信息传递给受众。随后,浙江当地媒体和部分中央媒体看到报道后,也及时发布报道。在新闻发出之后,不仅是鼓舞了其他援建单位,更迅速传达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从而提高了当地灾民重建家园的信心。

2 灾后媒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2.1 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信息传递。作为媒体工作者,更应该有职业敏感性和迅速反应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灾难发生之后,媒体成为了社会大众的唯一依靠,媒体也迅速将政府及各部门、灾区、灾区外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消息及时准确的报道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在灾难发生后,媒体更是政府的喉舌、民众的发声地与求助平台,基本职业素养的保持将是媒体应该扛起的基本责任。

2.2 引领正确的舆论方向

正如前一点所提到,媒体在灾后是主要的信息传递着与传播者,但由于认知等方面的原因,受众会对报道做出各种各样的感悟和判断,并产生相应的应激反映。所以媒体要具有敏锐的事物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既要善于发现事物,又要善于研判事物发展方向,要对灾难事件报道可能出现的后果做出准确的预见和判断,防止因报道失误导致“人为次生灾害”的发生。

另外,一些媒体为了追逐新闻热点,过度渲染报道偶然事件,给当事者造成不好影响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而媒体的自身形象也受到极大损害,使受众对媒体的道德产生了诸多质疑。如在对印度洋海啸灾难的报道中,一家媒体以“《李连杰马尔代夫遇海啸凭真功夫保障家人平安》”为标题,报道影星李连杰脱险。另一家报纸在处理这则新闻的时候,甚至将其放在了头条位置。“但实际上,李脱险与其所处旅馆位置有很大关系”并不是“凭真功夫”,媒体过分渲染了武打明星这一偶然事件,而忽视了海啸灾难的新闻报道价值,忽略掉了在灾难发生后应该着力的关注点。没有真正意识到自身在灾难发生后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同时,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媒体常要采访某一方面或领域的专家学者,以提高信息的权威性。但权威性观点常常是有限制条件的,媒体应当准确、全面地理解权威言论,不能断章取义,妄下结论。对“没有定论的问题”,和暂时还“缺乏科学依据的所谓‘权威观点”’要慎重对待。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就有某媒体发了《汶川地震或与天文因素有关——6月初两个强天文潮汐值得关注》,并后续发布了很多相关报道,并由于有大量例如“专家分析”等具有信服力的字眼,由于在灾难发生之后,受众会格外的敏感,当有类似情况出现之后,就必然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此外,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有谣言称专家分析会有一次较大余震发生,成都某电视台并对此进行新闻播报,新闻播出之后,引起了大量成都市民“有家不回,露宿街头”。这就是典型的将尚未被证实的观点进行传播,专家加上官方媒体的“双重保障”,必然引起了社会舆论骚动。所以,媒体必须明确自己在灾难发生后更加凸显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正确的方向,稳定民心,帮助抗灾减灾。

2.3 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各地媒体涌入灾区,竞相报道,在此之后他们的种种行为也引起了社会对于媒体人文关怀的反思,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某电视台主持人在抗震救灾晚会追问女警员蒋敏“亲人的遗体找到了吗?”,蒋敏双眼饱含泪水,无言以答。这些情况并不仅此发生,一些记者在灾区现场,为了突显出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频频抛出如“你家还有多少人幸存”“你家房子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毫无顾忌地触碰已经很脆弱的情感底线,直到采访出眼泪,甚至引起受访者的情绪崩溃才算罢休。这是对伤者的情感冷漠,媒体为了追求一种所谓地激起同情心,而忘记了作为媒体工作者应有的人文情怀。面对在灾难,媒体应克制采访,避免媒体伤害。

2.4 新媒体兴起所面临的责任

新媒体有着传播速度快、信息缺乏审核、发布门槛低的特点,新媒体平台自然而然成为了谣言的“重灾区”,特别是在灾后,以微博为例,一旦某平台发出的文字具有官方韵味,被大量转发,若转发者中还有大V博主,必然将会引起一片恐慌。因此,新媒体应该加强监管,每一个新媒体参与者应该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例如,4月25日发生了尼泊尔地震之后,名为“成都生活”的微信公众平台,立刻发布了一条名为“尼泊尔的成都人:我们还好,但有朋友失联了”的文章,迅速发出一些成都游客的信息,并附着了大量的求助方式。在灾害发生之后,新媒体平台就应该变成一个真正的求助平台与准确的信息发布平台。真正发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

2.5 灾后重建中的责任

2.5.1 重建节点及时传递责任

在前文中已经有所提及,面对灾后重建的节点,媒体应该有极高的敏感度,及时准确地进行播报,“再以浙江为例,由于5·12地震灾区安置受灾群众急需大批帐篷,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赶赴湖州考察帐篷生产。随后,浙江省所有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都积极主动承担帐篷生产任务。到6月19日,浙江全面完成31.3万顶帐篷生产任务,比预定时间提前1天。第二天,《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网等均以显著版面或时段播出此条新闻。”这条新闻播出后,是对重建援助者的激励,更是对受灾者注入了一条重建家园的强心剂。

2.5.2 灾后重建地区的心灵重建者与新面貌传播者

在灾后往往摧毁人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心灵的创伤,媒体除了要减少媒体伤害的发生意外,更应扮演起一个心灵重建者的角色,宣传正面的信息、加大心理健康信息普及宣传力度等,让灾区人民重拾信心,点燃希望。

以四川地区为例,在地震发生之后,汶川北川等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本为吸引广大游客的美景胜地,化为一片废墟。但在重建之后,汶川、北川、映秀等地像世界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在通过媒体的大肆宣传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美丽的四川,进而促进了四川灾区旅游业发展。这便是媒体的另一责任。

2.5.3 灾后的反思与抗灾宣传作用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各学校开展地震、火灾等险情疏散演练的次数明显增多;建筑物的检查机制明显加强;人们对于灾害预防及应对措施的关注明显增多,这都是灾难带给大家的反思。在这之中,媒体就更应该成为这当中的生力军,利用媒体的公信力,增强民众的安全防范及各项抗灾减灾意识,尤其是新媒体,更可以通过一个个小的细节不断渗透进大众的生活之中。

3 在抗灾减灾过程中,大学生如何应用媒体

3.1 使用现状分析

对于学校而言,传统媒体大致包含: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在一些灾难发生之后,往往校报校刊会出版一期特刊,这些往往非常全面、官方。

在新媒体方面,日前新媒体在高校中发展十分迅猛且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主要渠道为微博、微信、人人。大致内容主要集中于:祈福、捐款捐物、志愿者召集。

但是很多新媒体平台,一味地追求消息全覆盖,经常将相同的信息消息同时发布至三个平台,往往会忽略掉每个平台的特点,造成了一些消息的重复性。

3.2 在使用中所肩负的责任

学校的媒体平台往往代表着官方,同学们对其有着极强的信任感,同时,大学生更容易被煽动,急于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因而往往在灾难发生之后,大学生成为了志愿者及各项公益事业的主要参与者与生力军。除了在上述提到的媒体责任应该兼顾外,为了同学的身心安全,学校媒体更要求消息的准确性。

3.3 未来的发展方向

3.3.1 分析不同平台特点,对症下药现在,学生组织大多使用的是微博、微信、人人三个平台。微博受众面广,同时得到较多社会的关注,且发布量不受限制,可以及时更新信息;微信现在受到大家的热捧,但微信公众平台一天只能发布一次消息,这要求编辑者对消息高度的浓缩精炼;人人网的受众人群只有学生,相对单纯。

例如,在灾难发生之后,新浪微博和人人网可以迅速发出祈福的声音,但新浪微博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应该展现出高校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人人网的内容则应更多从同学的视角出发,激发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在通过各学校、社会各部门联系之后,推出官方的捐款捐物及志愿服务平台。微信平台则应在大多消息整合完毕之后,及时地发出一个高度整合的信息,让师生能够一目了然,获取相关内容。

3.3.2 在灾后持续发挥作用

在灾难发生的几个月之后,校园媒体的相关热度也会持续下降,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方面将抗灾减灾的安全知识通过学校媒体平台浸透进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构建起高校对灾区的持续关注平台。例如,川大有一个很出名的志愿项目叫做“五彩石”,便是通过和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一对一结对,与他们进行书信往来,同时为他们修改作文。对此我们可以考虑将其打造在媒体平台上,让更多同学们参与其中;同时,激发同学们创造出更多的类似的志愿服务项目。让灾后的热度不仅仅停留在那几个月当中。

[1]陈玉霞.媒体参与灾后心灵重建的必要性及其途径——基于“5.12’’汶川大地震的案例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

[2]刘斌志,梁谨恋.汶川地震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2014(4).

[3]师曾志.公共传播视野下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体的角色——以汶川地震灾后救援重建为例[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09(12).

[4]汪莉.现代传媒灾难意识构建对灾后次生灾害预防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5]王帅.自然灾害电视新闻直播中主持人的人文关怀[J].视听纵横,2014(5).

[6]应建勇,朱立毅.灾后重建报道的着眼点[J].中国记者,2008(7).

[7]赵莉.媒体话语权与北川灾后重建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与提升[J].管理学家,2011(8).

彭曦(1994-),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与传媒经济。

猜你喜欢

汶川灾区灾难
雷击灾难
云上远眺新汶川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灾区援建项目代建制及其实践探讨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