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的“突围”
2016-03-01丁涛
丁 涛
(作者单位:十堰广播电视台社会新闻中心)
地市级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的“突围”
丁涛
(作者单位:十堰广播电视台社会新闻中心)
摘 要:在中央电视媒体新闻立台、各个卫视综艺当道、县级电视媒体自成一统,广告投入就上就下不就中的格局下,地市级尤其是非发达地区的地市级电视媒体生存状况十分尴尬。民生新闻更是前途渺茫,如何在各种势力交错的缝隙中找到出路,实现有生力量的突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突围路径
1 地市级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现状
1.1 跟风中的迷茫
在2000年代初,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等栏目引领了各城市台风起云涌的民生新闻潮,并在一段时间里似乎为地市级电视媒体找到了一件破解收视率的利器。然而,由于受诸多外因内因等因素的制约,民生新闻从一开始就走着一条“蹒跚学步”的路。各种理念的交织恰恰导致了它的不成熟,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来支撑和规范。于是,口味善变的国内受众渐渐失去收视兴趣,民生栏目在各台的发展和进步也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地市级电视媒体民生节目陷入发展瓶颈期,迷茫由此产生。
1.2 客观条件的限制
直播是最能体现电视优势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民生新闻节目中,不少有条件的卫视和经济发达的城市台都用SNG直播车等手段抢占了有利的传播阵地,就算在民生新闻热度渐减的今天,电视直播仍是可以抵抗自媒体等浪潮进攻的一块隅地。而地市级电视媒体,只能在传统的节目形式上做文章。当融媒体浪潮来袭时,如同刚适应游泳池的人在海边,看到滚滚海浪扑面而来,不免惊慌失措。虽然也有些挣扎:如借助双微平台来展开互动,以十堰电视台社会新闻中心《直播十堰》为例:2011年就开始在节目中用微博开展话题讨论,经过两年的运作,微博粉丝量才勉强达到一万多。2014年开展微信互动,一年后关注号勉强达到三千。这对于民生栏目的信源建设来说,这样的基础就显得非常薄弱。
1.3 来自各方面的多种挤压
新媒体风生水起,迫使传统媒体加入融媒体的大军。在这种情况下,地市级电视传媒也看到了希望,但随着传统媒体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媒体广告经营收入大幅下滑,媒体无法用更多真金白银来进行平台的建设与维护、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培训。
2 突围,从何做起
如果市场是战场,各种媒体势力的角力,这样的市场早已是烽火连天了。作为曾经风光过的民生新闻栏目经营者、制作者,如果还没认清这一事实,思考自己的前途,那么只有被挤压和边缘化。
我国媒体融合领域的著名学者彭兰教授认为媒体融合需要三个阶段:“一是达到理念上的共识之后进行圈地;二是要以传媒与用户关系再造为目的来实现媒体的产品革命,以获得全新的市场空间;第三步媒体需要认识到信息终端技术带来的变革,通过对信息终端的选择和运用,来找到媒体融合时代新的产业杠杆上的支点”[1]。这也意味着地市级电视媒体民生新闻栏目必须拿出“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用“武工队”的作战方式杀出一条血路。
2.1 坚守阵地,不忘本性
无论电视市场格局如何变化,地市级电视媒体也不能自乱阵脚,不能说在“快”上比不过自媒体,“全”上比不过网络媒体,就甘拜下风,让出阵地。而是要在反映本土民生大事时,竖起自己的大旗,喊响自己的番号。当然,前提是发挥栏目特点,扬长避短,搞好策划:2015年12月21日,十堰市武当山机场试飞。作为一件本土大事,各媒体纷纷派出精英报道组。作为十堰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直播十堰》对此做好了心理准备:时政新闻关注四大家领导的表态,报社网站和自媒体更快。《直播十堰》不在这些方面与之争锋,而是另辟蹊径:在粗线条的报道试飞这一事实后,把视角转向市民,用更大篇幅来倾听市民对此事的反映,而后在节目中回顾该机场从立项、建设、完工到试飞的艰难历程,至此,节目再回到市民:一个山区城市从只有几条马路通外界,到一条条高速路的修建,再到蓝天梦的实现,通过采访及双微的互动,市民的幸福感跃然屏上。相比市政新闻对领导活动的浓墨重彩,网络媒体的短平快,《直播十堰》的报道尽管没能采访领导,尽管影像比其他媒体播出晚,但第二落点的寻找让节目更具参与感,更有温度。
2.2 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
在电视观众流失严重的当下,稳定受众群,并拓展根据地,是地市级电视媒体民生栏目的当务之急和应有之义。如何与新媒体争抢中青年受众是需要啃的“硬骨头”。靠啥吸引人?靠群众工作:走到受众中去,把受众请进电视来,提升受众的参与度,让他们决定节目的内容。在此方面,国内外的媒体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其实,所谓先进的理念根基还是在与把基础理念做到实处。改变曾经由上到下、自以为是的灌输式传播方法,实现传媒与受众(用户)的关系再造。在此,十堰电视台另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市长热线》就做了很好的尝试,这是一档与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联办的节目,以前,都是市民有困难打电话到公开电话办公室,再转由栏目进行报道,如今,栏目开展《社区行》,一个社区一个社区的走访调查,看老百姓需要解决哪些民生问题?归纳梳理后,再进行报道,同时由记者联系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协调问题涉及的各职能部门,一同去现场协调,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每个社区都能见到记者的身影,记者成了社区居民的民意发言人,居民们把记者当成贴心人,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在屏幕上播出,自然也成了他们牵挂的内容。经过不到一年的运作,栏目的收视率就迈进本土媒体的前三。而且,通过此种“到群众中去”的办节目方式,记者也建立了自己的“联系点”,为下一步以社区为单位划片成线,形成业务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说吧”,是能让老百姓一吐为快的电视表现形式。《直播十堰》栏目每天围绕一个新闻话题,走上街头让市民发表看法。简单地算一下:一天采访十个人,一年也有三千人,这三千人就可能代表着三千家庭,三千家庭又有多少亲戚朋友?由此延伸出的数字又有多少,他们怎会不关心自己或家人参与了的采访活动?就是用“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做法,为该栏目收获了一批新的受众。
2.3 善于学习,武装自己
“如今,在传媒领域,‘媒体融合’的讨论极为热烈。事实上这不是个新鲜词汇。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已在研究这一命题。90年代国内学者也在频繁讨论。从国际传媒产业的现实发展来看,融合大潮早已发生”[2]。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就是要用网络思维去做新闻、做营销。将受众对新闻的阅读转换为对新闻媒体的体验。
如前所述,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地市级电视媒体民生栏目可能无法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取得融媒领域大步伐的前进。但是,我们可以从小处做起,摸索适宜自己的路。
(1)重视起来,建立机构。十堰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直播十堰》在2012年就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了官方账号,由于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专人维护,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2014年,栏目管理者终于认识到专人管理的重要性,设立“新媒体管理员”一职,明确岗位、明确职责、专人管理和维护,2015年,成立新媒体编辑组。在“双微”平台和视频碎片化推广等方面深入探索。工作才有了明显的起色。
(2)依靠平台,加强配合。栏目要求:应用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形成即时采集、即时发稿的报道机制,记者须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在微博上进行实时直播,让受众了解到事件的进度和最新进展。而“新媒体管理员”要将当天的节目中最重要、最有看点、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进行改编,通过微博和微信的推送和预告。前文所涉及的“说吧”也基于此:就新近发生的民生事件衍生出议题,由其他队员(记者)在街头对市民进行海访,节目播出前在《直播十堰》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开展每日固定的#直播十堰微讨论#,邀请网友参与到话题互动中来,随后在节目的直播过程中,挑选网友的经典评论或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播出,并根据网友观点进行梳理,做出小数据统计形成网友的舆论倾向,邀请相关领域的评论员进行点评,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最终达到新闻内容的拓展,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和网络对面的网友能够参与到节目生产中来。
(3)开展活动,实现互动。除了队伍建设,民生栏目还必须学习别人先进的营销方式:依托新媒体需要在互联网上开展线下活动,发展用户,强化关注。《直播十堰》在“读书月”期间,开展“我来推荐一本书”活动,把大家从一堆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解救出来,真正静下心来回归书的海洋。“不文明行为随手拍”迎合了网友们想要对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吐槽的一种心理。当“小咖秀”风行时,就一起玩玩“小咖秀”……经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扩展了节目影响力:《直播十堰》官方微博和微信的用户累计达到3.5万;“双微”平台每天的访问量累计达到4000次左右。其中,新浪微博@直播十堰 的“传播力”和“活跃度”在全省电视媒体中排名前十。
3 结语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再是花时间和精力去人工完成所谓的*媒体融合*,而是探索适合互联网的新的表达方式”[3]。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也给了地市级电视媒体民生栏目突围的机会。只要能结合自身的媒体特征,重新规划路径,就有生存发展乃至壮大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彭兰.媒介融合三部曲解析[J].新闻与写作,2010(2).
[2]刘珊,黄升民.解读中国式媒体融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7).
[3]]李良荣,周宽玮.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J].新闻记者,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