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精胰岛素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2016-03-01龚维英
龚维英 薛 飞
1)江苏江阴市青阳医院内科 江阴 214401 2)江苏江阴市中医院急诊科 江阴 214401
甘精胰岛素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龚维英1)薛飞2)
1)江苏江阴市青阳医院内科江阴2144012)江苏江阴市中医院急诊科江阴214401
【摘要】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和甲钴胺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07—2014-07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患者血糖达标后,观察组在给予甲钴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甘精胰岛素,对照组仅给予甲钴胺,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评分(TSS)及阳性症状数字化的视觉量表评分(VA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TCSS评分、TSS评分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疼痛、麻木、烧灼、感觉减退症状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甘精胰岛素;甲钴胺;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mellitus peripheralneuopathy disease,DPN)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达90%,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1]。目前针对该病临床上暂无特异治疗办法,主要采用甲钴胺进行治疗[2-3],但该病治疗的前提是血糖稳定,一旦血糖出现较大波动,则会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我院采用甘精胰岛素和甲钴胺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4例,取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07—2014-07收治并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8例,男36例,女32例,平均年龄(60.1±9.8)岁,病程(9.9±3.5)a。均符合DPN的诊断依据及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4]:(1)具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下肢神经病变,四肢末梢感觉异常及感觉障碍,如肌肉萎缩,蚁走样、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肢体麻木;(2)TCSS评分>5分;(3)停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2周以上。排除条件:(1)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病变;(2)心、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3)孕妇及对甲钴胺过敏者。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DPN诊断方法采用TCSS评分量表主要从症状、深腱反射及脚趾的感觉进行诊断评价:(1)症状:主要包括下肢疼痛、乏力、针刺感、麻木及走路不平衡,每个症状“无”记0分,“有”记1分,共6分;(2)深腱反射:“存在”记0分,“减弱”记1分,“消失”记2分;(3)脚趾的感觉:主要包括针刺、轻触、温度、震动等,“存在”记0分,“消失”记1分。总分19分,其中0~5分认为不存在DPN,6~8分为轻度DPN,9~11分为中度DPN,12~19分为重度DPN。
1.3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均行饮食控制及常规的药物(胰岛素)治疗以控制机体的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和血脂水平。对照组给予甲钴胺0.5 mg,口服,3次/d;观察组在给予甲钴胺的基础上,每日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剂量为8 IU。2组治疗时间均为30 d,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2]。
1.4观察指标2组患者连续治疗30 d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记录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及TSS评分,并于治疗后进行VAS评分,VAS的评分方法为患者在一根10 cm长的直线上根据自己的感受标出所处的程度,其中该直线左侧起点或下端视为完全正常,记0分;右侧末或上端为最剧烈程度,记10分,由患者通过数字标记其感受的强烈程度[5]。
1.5疗效判断标准采用TCSS评分、TSS评分及VAS的评分结果对疗效进行判定,具体标准为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的差值及变化率。计算方法为:差值=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变化率(%)=差值/治疗前评分×100%[5]。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TCSS及TSS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TCSS评分及TS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TCSS及T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幅度更明显,差值及变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阳性症状VAS评分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经治疗后疼痛、烧灼、麻木、感觉减退症状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目前医学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结果,病因主要是由于持续性高血糖、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及遗传易感等因素所导致,而持续性的高血糖则是导致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营养因子异常缺乏、氧化应激、血管缺血缺氧性损伤、免疫因素等协同作用的结果[6]。临床表现症状更是多样,主要包括疼痛、烧灼、麻木、感觉减退、痛和触感觉的丧失,以及神经传导障碍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DPN的主要病理基础为高血糖,2型糖尿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缺乏或胰腺功能障碍导致的分泌胰岛素能力降低所引起,直接导致血液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减少,相关报道认为该因素可能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有关[7]。因此,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首先进行控制血糖和改善机体微循环的基础上修复损伤的神经。
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维生素B12相比,甲钴胺更易进入外周神经,从而可直接进入神经细胞,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同时促进轴突再生及髓鞘的形成,改善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从而减轻DPN的临床症状。此外,甲钴胺可促进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合成,被认为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8]。但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则会影响甲钴胺治疗DPN的疗效,因此,临床上单用甲钴胺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临床上常应用口服降糖药以控制血糖,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则采用注射胰岛素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甘精胰岛素作为第一个模拟人生理基础胰岛素分泌的长效人胰岛素类药物,有其独特的优点,在pH 4.0环境下时为澄清溶液,当皮下注射治疗时使其便处于pH 7.4环境,会形成微小的胰岛素沉淀,其可持续、稳定地使胰岛素以单体的形式参与治疗,药效平稳,进而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趋于正常。
综上所述,甘精胰岛素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但长期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Simmons Z,Feldman EL.Update on diabetic neuropathy[J].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2002,15(5):595-603.
[2]周娟,黄勇,谭俊华.血栓通联用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5):8-9.
[3]王敏琴.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2):73-74.
[4]世界卫生组织非传染性疾病监测部.糖尿病的定义、诊断与分型和糖尿病的并发症WHO咨询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增刊):48.
[5]韩亚娟,高方,薛耀明,等.α-硫辛酸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18):2 464-2 466.
[6]Foster TS.Efficacy and safety of α-lipo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diabetic neuropathy[J]. The Diabetes Educator,2007,33(1):111-117.
[7]赵汉儒.α-硫辛酸联合甲钻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8):710-711.
[8]付晶晶,赵娟.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16):1 468-1 470.
(收稿2014-11-21)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1-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