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课程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2016-03-01陈红艳
陈红艳 金 玲
(1.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2.浙江省临海市岭景小学 浙江 临海 317000)
美国课程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陈红艳1金 玲2
(1.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2.浙江省临海市岭景小学 浙江 临海 317000)
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目前的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就当前的自身感受,仍然觉得介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过渡性教学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因为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感受仍旧让人觉得衔接过于生硬。
就公立学校而言,美国的学前教育至高中毕业都是免费的。其中高中教育一般为四年制,在这个阶段,学分制是已经提上议程的,与今后大学教育衔接非常紧密。而且在高中阶段,美国大多数公立学校就有丰富的课程分布,灵活的实施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先决习惯。本文借助美国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某高中的课程展开与我国国内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课程观念在美国进行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代表前现代秩序的课程观主要借用了笛卡尔和牛顿的世界观,强调了理性主义在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的实现,这种理性的、相对稳定的世界观让课程设计趋近一种稳定的设计,用中文的俗语就是“中规中矩”,这样的教育观其实在我国也同样存在——四书五经的阅读,以及在明代关于八股文的推崇可见一斑。其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的课程模式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专精于某几门学科的知识,然而由于课程的固化,导致了所学知识的固化,并不能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在皮亚杰提出生物学的世界观之后,更对的教育观念走向了以人为对象的研究,课程设计开始重视学习者和教育者在整个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普利高津与混沌——秩序等观点的提出,让教育观念走向后现代,自组织因此兴起。教育学和课程论的自组织观念主要体现在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上。然而,自组织过程并非简单的过程,因此学习的过程被重视,其间有杜威、怀特海等著名教育思想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总的来说,构建一种后现代的课程模式是上世纪和本世纪的教育学家们致力实现的事业。在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皮博迪学院中,自组织研究如火如荼。
自组织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系统,学习者自身具有习得知识的能力,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点提供丰富的课程以供学习,甚至是同类知识也有不同习得方式,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更能培养具有个性特点的学习者。创新性和开拓性的观点只会更多的来自于这种具有个性、特点的学习和研究者。教育过程中,丰富课程的设置并非易事。拿我国和美国的高中课程设计比较,就可以看到差距。
在美国某高中的课程设置中,美国国家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数学能力、自然科学、语言文学和阅读能力等作为教育发展工作的中心。教育部不对各州的课程做出具体安排,只是相应提出指导性意见。因此每个州实质上是相对自由的,这样其实从宏观上来看,也是各州课程观的自组织。根据每个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地方特色开创不同的课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较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人才的多样性才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人才知识结构的同类化无异于近亲繁殖,后果非常严重。
以俄克拉荷马州高中课程体系为例:
核心课程有: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数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社会课程;艺术课程;语言课程;
综合课程有: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信息素养课程;技能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①
在我国的高中教育中,虽然也有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课程的开设,然而缺乏个性和特色,普遍性的达标测试也让学生无闲暇时间顾及他们自身的兴趣进一步学习,毕竟高考模式阻碍了这些课程的发展和壮大。语数外三门课程在今年以外语逐渐减轻压力所体现,然而这样程度的改变还不足以改变现状。
不论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还是国外的教育家,都强调因材施教、教无定法,这些其实都在强调一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另外在教育的同时,知识的传授也只是一个方面而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 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更是要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在我国现行的高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挺多,虽然也有少数成功的学习者,然而如何通过课程设计的发展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① Zhang Bocheng: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in American Public High Schools[J].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09.
G375
A
1672-5832(2016)02-02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