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同时期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
2016-03-01连海萍
连海萍 仲 巍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美国不同时期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
连海萍 仲 巍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18世纪出现了技术发展史上的巨大变革——技术革命,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由此开始。自此,许多国家相继掀起工业革命,世界开始步入工业化时代,经济水平和结构模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美国也通过工业化发展成为世界新兴强国,虽然美国的快速发展有其特殊性,但其发展路径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劳动力流动;教育
1 工业化时期美国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之间的分析
1.1 美国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的流动状况
美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迁徙过程大致持续了150年,这一过程大致可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工业化进程缓慢,城市化进展迟缓,农村人口转移并不明显,无大规模人口流动。第二阶段,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出现了美国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跨地区流动,这次的西进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起于19世纪70年代并延续至20世纪上半叶的第三阶段是美国史上人口流动的最高潮。南北战争的胜利以及全国范围内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得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向城市集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吸引着农业人口流入城市成为城市产业的后备军;另一方面,大平原地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优势的加强使得农业老区的耕地利润不断下降,不少东部农民被迫进城务工经商。
1.2 工业化时期美国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教育对劳动力的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慈善观念和人文主义在美国广为流行,教会和宗教等组织团体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基础教育水平相应地成立了一些慈善性质的学校。与此同时,国家义务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劳动力的基本教育需求。第二,城市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劳动者拥有更高的技能素质,这强化了人们接受更高教育水平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中等、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受众范围。最后,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推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其次,劳动力的流动也促进着美国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导致了全新行业的产生,对流入劳动力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新行业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城市教育不断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者不断争取获得教育的权利,客观上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随着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18世纪90年代出现的工会组织使得工人拥有了发表言论意见的机会,其要求之一就是获得教育的权利。最后,外来移民的教育需求同样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美国的西进运动,新移民希望自己及其子女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岗位、新的环境及社会,在西部建立学校、发展教育、传播文化成为西部移民的迫切需要。
2 后工业化时期美国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之间的分析
2.1 后工业化时期英美两国劳动力流动状况
后工业化时期,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迁徙经历了从城市化到逆城市化再到都市化的曲折历程。20世纪60、70年代发生了第一次人口转折,随着城镇人口达到峰值,出现了乡村人口迅猛增长、城镇人口增长下降的反常现象,城市人口流失严重。美国是这一时期表现最典型的国家(数据如表2-1)。工业化时期,城镇一直是人口流入地,而现在情况恰恰相反。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第二次人口流动的逆转,人口流动模式又重回到了工业化时期,不过不同的是,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占据着主导地位。
表1.2 美国城镇与乡村人口增长率对比[1] 单位:%
2.2 后工业化时期美国的教育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
后工业化时期教育与劳动力流动之间有着更高的内在关联性,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战后各国以及国内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在这一阶段,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制度,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人们既社会进程发展的需要。
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劳动力流动的全新态势以及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都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美国,小学生一律进入同样的学校,提供公立免费教育,保证了劳动力能够满足最基本的教育要求。中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满足了劳动力流动的更高要求,为了满足劳动力流动对教育的新需求,美美国掀起了综合中学运动,使大量劳动力能够尽快地根据需要在职业间进行流动。与普通教育的广泛性不同,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出现使拥有一技之长且具备良好职业技能的劳动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劳动者自身素质以及职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流动秩序也更加合理有序,个人因无序流动所造成的损失也有所减缓,人力资本的才能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有效的劳动力流动还可以带动其亲属加入流动大潮,使他们找到更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使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从而经进一步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1] 数据参考于钟水映著:《人日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2] 吴克明著:《教育与劳动力流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学,2006年。
[4] 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5] 任增强:《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着动因及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世界经济专业,2012年。
连海萍(1992- ),女,汉族,山东威海人,2014级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方向。仲巍(1990- ),男,汉族,山东烟台人,2014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技术进步与创新。
F752
A
1672-5832(2016)08-02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