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张质量人生
2016-02-29若白
若白
“两个奶业公司,中间夹一个公关公司,拿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开玩笑,这是缺德、没良心。”这是刘源张在2011年中国质量高层论坛上说的一句话。这位中国质量管理之父的调侃中透着无奈。在他眼中,做事情的和制造商品的都是人,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才是质量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
1925年刘源张出生于山东青岛,16岁考上燕京大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大关闭,1942年刘源张辗转来到日本帝国京都大学经济系重读本科。1949年,毕业后本想直接回国的刘源张却因盟军封锁日本,回国之路被阻,他留在日本修完硕士学位。1950年,经导师青山秀夫推荐,刘源张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
第二年,青山秀夫访问伯克利时见到了刘源张,得知他毕业回国的打算后,青山秀夫建议他转读对中国更有用的工商管理。依据老师的建议,刘源张选择了运筹学并获得博士学位。运筹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便是质量控制。
暑假时,刘源张特地从伯克利去斯坦福,听国际质量管理界大师格兰特教授讲课。“60多岁的格兰特学识渊博,讲课时引经据典、妙趣横生,他逐渐对质量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4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刘源张开始了漫长的回国之旅。1956年,辗转日本后,刘源张终于在天津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1957年,应当时的中国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之邀,刘源张在其领导下的运筹学研究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质量控制研究组。1976年,刘源张开始提倡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宣传推广。其中,1976年至1979年,刘源张在北京清河毛纺织厂、北京内燃机总厂、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做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质量管理工作即将面临新问题。计划经济年代,全面质量管理基本上是通过行政命令推行。市场经济下,行政命令的作用大大减弱,产品质量需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质量意识。
刘源张认为质量意识需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他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思路,以电视讲座的形式,把质量管理意识从工业扩大到服务业。
刘源张还邀请郎志正主编一套名为《服务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讲座教材。教材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员,在中国质量管理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87年,该讲座教材被搬上中央电视台,主讲人是郎志正,刘源张一直在幕后。
1995年7月,刘源张当选为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院士证书这样写道:“鉴于对质量工作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管理上的突出贡献,并作为国际同行领袖之一在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谋世人福利和日益提高生活标准所作的贡献。”
2014年4月3日,刘源张驾鹤西去。“这是全球质量进步的一大损失,”国际质量科学院理事长玛丽·简·瑞恩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