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转身“民声杂志”
2016-02-29崔壮
崔壮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遇到了瓶颈,杂志类需要跨领域发展,二者最终抱团取暖。辽宁卫视都市频道《都市红绿灯》、《新闻正前方》、《新北方》民生新闻组合应运而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关键词】民生 民声 现状 融合 民声杂志
民生新闻作为社会新闻,特别是广义新闻范畴里的一部分,关注着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民生新闻往往被亲切地称为“老百姓自己的新闻”。
近年来,民生新闻以其受众为本、立足本土化和突出人文情怀的鲜明特征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舆论的好评,成为各台新闻栏目改革创新的主阵地和激烈竞争的主战场。但是,各台各频道之间的“民生大战”不仅让观众视觉疲劳,也使各民生新闻栏目心力憔悴,所以改革在所难免。因而,目前由单一的民生新闻而演变来的电视类“民声杂志”正悄然兴起。
一、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历程
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改名为《第7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算是较早的一批民生新闻栏目,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民生新闻特质。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被认为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2004年以来,河北卫视以大量人力物力打造了龙头栏目《直播生活》,以新闻的速度、民生的视角,报道新近发生的硬性新闻以外的生活新闻、生活故事。可以说,2004年是电视民生新闻突飞猛进的一年。
本着小入点、大视野,关注民生、关爱民众的指导思想,《南京零距离》的开播打开了民生新闻的大门。从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甚至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二、电视民生新闻现状问题
“盲目模仿、缺乏深入、心态浮躁”可以诠释目前民生类新闻存在的问题。
如今,民生新闻大战可谓令人眼花缭乱。打开电视机,名目繁多的栏目、各地样式的新闻尽收眼底。同一地域、同一城市,栏目多雷同,各台各频道之间同题材竞争激烈,造成新闻信息的过剩和人力物力不应有的浪费。同时,新闻报道流于琐碎时间和表面现象,如天灾人祸、邻里纠纷、水管爆裂、垃圾无人清理等琐碎事件。
目前,还由于民生栏目之间的竞争激烈,为追求收视率使得不少民生新闻趋于急功近利,而忽视了新闻节目所固有的社会责任,使新闻的取舍变得不再理性,一味媚俗,导致了民生新闻低俗化现象越来越泛滥。
三、杂志起源及特点
杂志(Magazine),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杂志”的形成来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一种新的媒体也就因这样特殊的原因而产生了。
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出版的《学者杂志》。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任何一种杂志以自己的“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进行出版。
杂志受众一般具有稳定的订阅和购买习惯,读者群非常稳定。读者在阅读时处于主动地位,可以自主地选择阅读时间和阅读版面。读者阅读非常专注,由于杂志诉诸受众的视觉,受众不可能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其他活动,所以杂志的读者对于信息处于一种较为从容专注的接收状态。受众对内容的关注程度非常高,同样是印刷媒介,报纸读者的浏览多于阅读,而杂志读者的阅读则非常仔细。由于杂志借助文字传播,要求读者必须有文化,限制了读者范围。杂志出版定时,因此很容易读到,成为读者生活规律的一部分。
四、电视民生新闻与杂志融合
电视民生新闻遇到了瓶颈,杂志类需要跨领域发展,二者最终抱团取暖。央视《新闻周刊》,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辽宁卫视都市频道《都市红绿灯》、《新闻正前方》、《新北方》民生新闻组合应运而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在市级台同样经过酝酿和筹划也出现了同样的“民声杂志”,丹东广播电视台《第一传媒》栏目成立于2009年2月1日,它是在综合了资讯栏目《新闻博览》和民生栏目《新闻连线》后,开办的一档民生类新闻杂志栏目,节目时长由原来的40分钟,扩版至60分钟,包括“看民生”、“搜天下”、“求深度”三个板块。三个板块既特色鲜明、各自独立,又是有机整体。
1.《第一传媒·看民生》:以本地民生内容的消息类新闻为主,主要包括“民生视点”、“新闻110”、“马上就办”、“看看每天”等子栏目,增强民生新闻栏目的“大民生”意识,鼓励栏目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加强对新闻热线的梳理和跟踪报道,进一步挖掘收视热点,增强节目的服务性和可看性。节目时长30分钟,日播。
2.《第一传媒·搜天下》:内容以国内外资讯类新闻为主,栏目定位为“搜天下、博精彩”。按照新闻价值和关注度进行节目编排,以本土化的视角,解读各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大容量、宽领域、知识性会是这一板块的主要特色。周日版推出特别节目,开设新闻人物专栏《天下之星》,聚焦当周进入公众视野的新闻人物。节目形式和包装更加新颖时尚,手语翻译贯穿整档节目,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3.《第一传媒·求深度》:栏目为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类节目板块式组合,宣传语为“新闻求深度,传媒有态度”。二、三板块节目时长共30分钟,日播。
五、民生新闻杂志应更注重民生
说到地方台办“民声杂志”,同样有着框架大、分类精、内容细等栏目特点,着实让媒体和受众眼前一亮。但运行一段时期后会发现,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如新闻体量小、人员专业水平良莠不齐、资金投入有限等不利因素,因此这就更应该从自身上求发展。
“民声杂志”要树立民生理念,拓展节目视角,树立“大民生”的报道理念,在新闻题材的选取、报道角度、报道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提升民生新闻的高度,拓展民生新闻的厚度,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舆论影响力。通过主持形式、节目呈现、编排样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整合资源,打造媒体平台,通过合作、联合播发的形式对资讯类消息节选好、编排到位,让观众在看纯民生新闻的同时,有一定的资讯“娱乐”感觉,抓住观众眼球,夯实受众群体数量。同时在真度、深入、态度上加强和把握好监督性报道,为百姓解决实事。
综上所述,“民声杂志”就是纯民生新闻的改良和升华,是在特定时期里,媒体人智慧的结晶,且不说它所将持续时间的长短,就目前来说,是上上之策。相信,在媒体同仁,特别是民生新闻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党的民生新闻事业必将蒸蒸日上。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绍刚《全球金牌电视节目剖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P118-132,P237-240。
[2]魏江南《优秀电视节目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2012年1月第5次印刷,P89-100、P271-282、P295-306。
[3][美]Eric Edson 著,徐晶晶 译 magasa 审,《故事此略——电影剧本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中国邮电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4]周凯、杨会飞、殷亮《策划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