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鄂西苏区推进军政军民团结的实践及其启示

2016-02-29杨松菊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经验

杨松菊,曹 娟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0201



湘鄂西苏区推进军政军民团结的实践及其启示

杨松菊,曹娟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0201

摘要:为了建立和谐的军政军民关系,湘鄂西苏区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各种拥红活动,要求部队制定严格纪律,确保人民利益不受损害;组织红军积极参加苏区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帮助灾区人民解决粮食问题,同时兼顾红军的各种利益。在苏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湘鄂西不仅建立起了一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而且在洪湖地区发展了游击战争并建立了根据地,且取得了三次反围剿胜利。湘鄂西根据地在推进军民团结关系方面的实践,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湘鄂西苏区;军政军民团结;经验

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我党、我军和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坚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政策。湘鄂西苏区,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边界地区,由周逸群、贺龙、段德昌等领导下的湘鄂西党组织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建立。湘鄂西苏区大力推进军政军民团结,克服重重困难,使之成为当时最大的三块根据地之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书写了自己光辉的历史篇章。

一湘鄂西根据地推进军政军民关系团结的主要实践

割据湘鄂边地区,是党中央在全国各地组织武装暴动,实行分区割据的整个计划的重要部分。这一想法能否实施成功,不仅要有完善的革命组织进行领导,而且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基于此种认识,湘鄂西根据地通过不懈努力,采取各种拥军爱民措施,建立起了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

(一)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各种拥红活动

军民是胜利之本,只能充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扩大苏区红军,巩固和发展湘鄂西苏区。“暴动发动须普遍地发动全县的群众,并尽可能地发动邻县的群众起来共同行动,免孤军作战减少胜利的可能。”[1]为此,苏区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必须有计划地发展群众武装,扩大红军组织,吸收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加入红军,并经常在群众中作加入红军的宣传”[2]。通过努力,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武装,很快发展到14.5万多人,基本实现了“全民皆兵和一切行动军事化”的要求,根据地也扩大到数十个县。湘鄂西苏区把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各种拥红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苏区儿童都参加了儿童团,平时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战时运送物资,护理伤员。妇女们组织洗衣队、慰问团,担任战勤工作,还有的则去医院慰劳伤兵。在红军给养出现困难的时候,苏区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红军给养……必须告诉群众,‘只有红军物质基础充实,苏区才能巩固,自己所得到的利益,也才有保障’。使广大群众自觉起来帮助解决红军的给养,各地没收得来的谷类及军用品等,应将大部分或全部交给军委供给红军”[3]。群众也非常支持苏区的政策,用抬盒担菜,蒸南瓜、蒸鱼等,甚至有弄肉者,用担挑饭,成群结队地送给红军吃。这一时期,红军的饭菜大部分依靠群众的拥护而解决了。

(二)要求部队制定严格纪律,确保人民利益不受损害

为了确保人民利益不受侵害,湘鄂西根据地特别重视军队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纪律教育。在部队内部,坚决反对长官打骂士兵,军需必须公开。湘鄂西前委要求指战员严守纪律,对红军中存在的“拖队”思想和军阀习气进行了批判,清除了“左”倾盲动错误的影响。

湘鄂西红军纪律严明,不乱拿群众任何东西,吃了老百姓的东西都会照价给钱,在战争中的缴获也要分一部分给贫苦群众,在群众家里用膳,要按规定开伙食费。“红军所过的地方,对于劳苦大众真好(不拉夫),住了百姓的房子,走了都要打扫干净,吃了老百姓的东西,照价给钱(甚有多把些钱的)。打土豪的东西有余时,还送给一般劳苦大众,所以一般群众无一不说红军好。他们对红军是不怕,他只怕红军走了,白军来时又要打抢他们。”[4]红军的严守纪律甚至得到国民党政府官吏的承认。1934年,曾经担任过沿河县邮政局长的戴德初在给贵州省邮政局的报告中说:“……该匪(指红军——笔者注)内部组织异常严密,命令贯彻,士卒强悍,官兵享受一律平等,纪律之佳,出人意外……该匪所过,专擒军政、税收人员及民团富豪教士,而于贫苦工农、失业游民则给资赠产……买卖公平,一般小商,莫不大获其利,其于宣传工作,尤为注意。人心归附,如水下倾。”[5]部队要求战士严格遵守宗教政策,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绝不可扰乱工农群众的利益,如果有官兵违反部队纪律,不管官位至多高,都会受到部队处罚。

(三)组织红军积极参加苏区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

为了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湘鄂西红军积极参加苏区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一是积极参加和支持苏区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必须用一切力量深入群众的土地革命,发展游击战争,来巩固最近红十六军在通城、通山的胜利”[6];帮助“没收地主阶级土地、财产、粮食、房屋,分给工人、贫农、中农。”[7]由于敌人对洪湖根据地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经济日趋破产,特别是在农村急剧崩溃,主要农产品产量下降。长江上游各县的农民,普遍都没有饭吃,相率出外逃荒。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苏维埃政府采取诸如允许和保护中小商人正当营业、组织合作社、征收公益费、办理银行、没收富农等措施。红军不仅大力支持这些措施,而且在作战空隙尽可能地参加生产,以减轻群众负担,改善人民生活。二是帮助广大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积极参加文化教育建设。为了推进苏区革命的发展,红军强调“巩固湘鄂西苏维埃政权是目前红军第一等战斗的任务”[8],不管处在何种困难下,都应该在巩固与发展苏区的基础上,依据现实环境采取适当的进攻的军事布置。并把“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豪绅地主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红军在占领区域的主要政治行动口号。为了尽可能地推行文化教育,苏区每县举办一所列宁完全小学,每区设一到两所模范小学,有些县还兴办了高级小学。在省文委会的领导下,1931年仅江陵、石首、华容、沔阳、监利和鹤峰等6县,就有列宁小学530所,学生达2,0263万人[9]。此外,苏区各地还举办了工农(平民)夜校为16至35岁的成年男女提供学习的机会。苏区先后建立了列宁书店、逸群书店,开设了图书馆、俱乐部、通俗讲习所等,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又宣传了革命道理。苏区的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游艺形式及各种韵文、小调,热情歌颂共产党、苏维埃和红军,歌唱工农翻身的幸福。苏区还出版了《红旗日报》、《布尔什维克周刊》、《工农日报》、《红星报》、《列宁青年》、《医院小报》等不同报刊,这些报刊成为向苏区军民进行政治教育的好教材。

(四)帮助灾区人民解决粮食问题

1931年夏天,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水灾。洪湖苏区受灾非常严重,“监利、沔阳、汉川、江陵苏区,百分之九十五被水淹没,一片汪洋,如困大海,灾民百万”[10]。苏区群众没有饭吃,生活没有着落,被迫外出逃荒。为了解决粮食困难问题,苏维埃政府通过了《中共湘鄂西省委关于水灾时期党的任务紧急决议》,“责成红军和游击队帮助群众解决耕牛、耕具和种子等困难”[11]。为了救济因遭受严重水灾而挨饿的群众,部队调出一部分红军的口粮,并集中全部骡马和舟船,不分昼夜地把粮食运给了受灾群众。贺龙骑的那匹大红马也用来运粮食。还组织一些人才济济的战士,下水为老百姓抢救财产[12]。允许红军离开遭受大水灾的根据地中心区,到外围打击敌人,以解决粮食问题和进一步鼓舞士气。

(五)苏区政府兼顾红军的各种利益

为了激励红军作战的积极性,苏区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照顾红军的利益不受损害,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红军的土地问题。在制定分配土地的标准和具体方法时,苏区特别强调:“分配土地,党主张以人口为标准,但有耕种能力之男女可得全份(红军虽在外,应以有耕种能力看待)。”[13]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红军战士没能分到土地,为此,苏区政府着手“在红军中即须开始调查没有分得土地的红色军人,分配他们以土地,号召他们为了保障土地革命而斗争,由省苏土委会与红军政治部订出具体办法执行。”[14]同时,帮助红军军属进行生产,减轻红军负担。苏区政府要求人民群众“应该[以]很[大]的力量,去建立红军与群众的亲密关系,应该号召群众帮红军家属耕田,优待红军家属,经常慰劳红军,帮助医院工作。” “对于残废须由政府办工厂解决他的生活,对于医院尤须充分改良,有些战士从医院出来以后,就宣[传]红军生活怎样不好,这里值得注意。”[15]这些措施不仅激励了前线战士的积极性,而且刺激了广大群众加入红军的强烈愿望。

二湘鄂西苏区推进军民团结实践的成效

湘鄂西苏区推进军民团结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不仅建立起了一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而且在洪湖地区发展了游击战争并建立了根据地,且取得了三次反围剿胜利。

(一)建立了一支正规的红军队伍,组建了各种群众性的工农武装,构成了新型的苏区武装力量体制

大革命失败后,湘鄂西的工农自卫武装大部被收缴,革命力量遭到了严重摧残,虽然还存在有若干零星的武装力量,但他们都是各自为战,实力尚待加强。贺龙、周逸群到达湘鄂西地区后,动员各地方武装力量加入革命队伍,并逐步集中各地游击队,组成了几支颇有战斗力的武装。到1929年,湘鄂西苏区很快把游击武装建成一支正规红军——红六军。在湘鄂边地区,贺龙争取了一部分可以合作的进步力量,并逐步扩大,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0年7月,湘鄂西苏区的主要武装力量在组织上达到了统一,成立了红军第二军团,到1930年底,红二军团人员扩大到近三万余人。同时,苏区各县、区、乡都设立了儿童团、少先队、赤卫队和游击队地方武装,联县设有赤卫总队。湘鄂西苏区的游击队、群众武装与正规军相结合,构成了新型的武装力量体制,成为夺取和保卫政权的重要力量。

(二)在洪湖地区发展了游击战争并建立了根据地,为革命战争提供了新鲜经验

1928年2月,周逸群、贺龙等离开石首后,鄂中、鄂西等地革命力量损失惨重,不少同志光荣牺牲,游击队活动区域日渐缩小。为了应对严峻复杂的形势,鄂西特委在东山、洪湖、大同湖、大沙湖、白露湖等处,形成了若干小块较为稳固的赤色根据地或较大面积的游击区域,为洪湖苏区的成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之后,鄂西特委及周逸群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恢复、整顿和发展了各级党组织,而且迅速发展了江陵、石首、监利、沔阳、华容等地的游击战争。同时,还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游击战术。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洪湖地区的游击武装不断扩大,鄂西根据地的开辟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江陵、监利、石首、沔阳几县斗争,已经发展到横亘几百里,成为赤色区域。”[16]湘鄂西特委在洪湖这块河湖港汊地带,从实际出发,依靠广大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并形成根据地,是党在革命战争史上创造的新经验。对此,毛泽东曾作出如是评价:“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17]

(三)依靠人民力量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0年冬至1931年上半年,蒋介石在向中央苏区发动“围剿”的同时,任命徐源泉为“湘鄂川边清乡督办”,率兵向洪湖苏区发动围剿。到11月底,敌军主力相继占领了南县、华容、公安、郝穴、潜江、监利等县城,形势极为严峻。当时,红二军团已经南下远离洪湖苏区,南征时把地方武装也差不多带走了。洪湖根据地“所留之枪,好坏共八十余支,集中各地武装一共仅三百上下”[18],幸好在杨林寺战斗中被冲散的“六军四十八、五十一两团之各一部及二军之二十团,合计枪一千左右”,先后回到苏区[19],洪湖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十分艰难。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特委……领导群众死力保卫苏维埃政权。于各县鼓动群众的斗争勇气,组织挺进队,运用刀刃战术夜袭敌人。曾以群众力量先后克服沔阳、华容两县,进逼仙桃、南县。”[20]人民群众在水网、湖泊、堤岸筑成了真正反“围剿”的铜墙铁壁,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挫败了敌人的军事进剿。

三湘鄂西苏区发展军政军民和谐关系的现实启示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会议特别强调,“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在军政军民关系面临许多新课题的历史条件下,湘鄂西根据地推进军民团结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军队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找准了服务对象和依靠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成立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宗旨。湘鄂西红军也秉承了这一宗旨,并把它全面落实到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和平年代,部队必须继承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加强军队的宗旨意识教育,大力开展以拥护政府、热爱人民为主要内容的群众工作,要求士兵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广大解放军官兵必须始终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必须躬身为民,工作不计得失,在日常生活中竭诚服务群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军队的各项工作中去。

(二)军队必须积极参加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谋利造福

参与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部队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务大局、践行宗旨、履行使命的实际行动。在湘鄂西苏区,红军每到一地,都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取消苛捐杂税,焚毁地方田契,建立革命政权,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且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激起了广大农民直接投身革命的热情。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为了更好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人民军队在完成教育训练任务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造福兴得。“参加国家和地方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支援农业和扶贫开发工作,转让科学技术成果、协助技术攻关、帮助培训人才,支持城乡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腾让部分军事用地和营房设施,开放部分军用机场、港口码头、通信线路。”[21]部队必须发扬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组织开展各项拥政爱民活动,必须支持和配合地方工作,以建立和谐的军政军民关系。

(三)必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基于此种认识,中央军委要求全军转变治军方式,提高军队建设的法治化水平。这是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军队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治军思想的继承。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复杂的今天,能否捍卫军魂,能否让军队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决于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一战略举措能否深入推进。为此,必须在全军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条令条例学习,引导官兵依法履行职责。必须把作风纪律建设贯穿于经常性教育和管理,使官兵自觉遵守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必须培养部队严整的军容、严明的纪律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必须把严明群众纪律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开展群众纪律教育,检查监督群众纪律执行情况,严格约束官兵的社会活动行为;必须及时查处违犯群众纪律的行为。

(四)政府和人民要把关心支持军队建设当作分内之事,满腔热情为军队建设、为广大官兵排忧解难

我们在提倡军队拥政爱民的同时,也必须爱戴我们的子弟兵,必须优待军人家属。在湘鄂西根据地时期,苏区政府和广大人民对红军部队是关怀爱护,无微不至,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总是竭尽全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续发扬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为部队官兵排忧解难。必须把拥军优属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主动配合部队完成各项任务。地方院校必须加大为部队培养各类人才的力度;必须帮助部队改善生活条件,优先保证部队的物资需要;必须关心军烈属家庭生活,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必须保障军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必须妥善安置退伍、复员军人。

参考文献:

[1]中共鄂西特委给湖北省委的报告(1928年8月17日)[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7年6月)[C].

[2]中共鄂西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鄂西党目前政治任务与工作方针决议案(1929年12月)[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7年6月)[C].

[3]中共湘鄂西省委关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决议案(1931年11月21日)[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6年12月)[C].

[4]关于湘鄂西苏区一般情况给中央的报告(1934年4月23日)[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5年12月)[C].

[5][12]贺龙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6][15]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给湘鄂赣省委的信(1932年)[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5年12月)[C].

[7][8]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九师最近行动的决议(1931年8月2日通过)[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6年12月)[C].

[9][11]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0]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省委报告(1931年8月18日)[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5年12月)[C].

[13]中共湘鄂西特委第一次紧急会议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大纲(1930年9月)[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6年12月)[C].

[14]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为拥护红军胜利继续击破敌人第四次“围剿”发起广大的群众运动通知(1932年2月)[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5年12月)[C].

[16]鄂西党目前政治任务及工作决议案(1929年8月24日)[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5年12月)[C].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M].1991.

[18][20]中共湘鄂西关于红二军团与苏区失掉联系后的经过报告(1931年3月7日)[A].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6年12月)[C].

[19]湘鄂西苏区历史简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21]2004年中国的国防[EB/OL].http://www.gmw.cn,2004-12-28.

(责任编校:简子)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Promoting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

Western Hunan-Hubei Soviet Area

YANG Songju, CAO Juan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0201, China)

Abstract:Western Hunan-Hubei Soviet area widely mobilized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activities supporting the Red Army, required the troops to make strict discipline to ensure that people’s interests would not be harmed, and organized the Red Army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oviet Agrarian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s, helped the people of disaster areas to solve the food problem, and took various interests of the Red Army into account. With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Soviet people, Western Hubei and Hunan not only established the people’s arm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but also developed guerrilla warfare and established the base in Honghu Lake area, and achieved the victory of the third anti-encirclement campaign. The practice of Western Hubei and Hunan base on promoting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civil-military relationship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Key Words:Western Hunan-Hubei Soviet area;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experience

作者简介:杨松菊(1971— ),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曹娟(1990— ),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收稿日期:2015-09-14

中图分类号:K2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6)01-0088-04

猜你喜欢

经验
统一战线百年实践的经验与规律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乐淘淘“先进”经验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相关经验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廉政建设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