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南叙事曲

2016-02-29孙景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苏教版张老师麻雀

孙景华

2002年,暑期培训任务陡增,我从7月初出发,连续转战内蒙古和河南40天,既介绍了教材,交流了课改经验,也结交了一些朋友,收获了友谊;既挥洒了汗水,付出了艰辛,也赢得了掌声,得到了肯定。下面仅就在豫南培训作一介绍。

7月23日晚,我和郑加强、张敬义两位老师一同从郑州来到了漯河市郾城县。

24日上午,张敬义老师讲《课标》,坐在最前排第一个座位上的老师引起了我的关注。他是一位50多岁的男性,虽然头发有些“凋谢”,但是,圆盘大脸上漂浮着“红云”,透射着活力,一双智慧的眼睛中闪烁着灵性,凝聚着思考。他的外表,他的气质,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这肯定不是一位普通的教师。在张老师讲座的间歇时,我和他作了交流。他说:“我是郾城县教研室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名叫薛鲁豫。我们县的课改培训是由师训股负责的,我是主动来参加培训的,是一名普通学员,不是培训班的组织者。”我说:“能认识你太好了!我原来也是小学语文教研员,现在仍从事小学语文研究工作,咱们有共同语言。你听了我们的课,咱们可以进行更深入地交流,这对我们的教材建设、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贵县的实验都是有好处的。”经深入交流,我知道他57岁,长我3岁,应该说我们可以算是“同龄人”了。中午,张老师讲课结束后,师训股组织培训的王主任热情邀请薛老师陪我们进餐。他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我说:“薛老师,下午的讨论,你也和我们一起听听老师们的意见,这对你下学期的课改实验是有好处的。”他看我们都充满着诚意,也就不再推辞了。

下午的讨论有薛老师的参与,会场的气氛热烈得多了,老师们和我们的关系也融洽得多了。讨论结束以后,薛老师向我们告辞回家。师训股的王主任又挽留他陪同我们吃晚饭,并说:“我们宾馆会务组的房间没人住,我看你和专家们很能谈得来,今晚你就住在宾馆和专家们聊吧。”我们一行三人都和薛老师谈得很投机,王主任的话正中我们的下怀。于是,我们又把他挽留了下来。就这样,我们一步一步地把他“套”进了我们的“行列”。

晚饭后,我们进行了畅谈。首先,我请他谈谈今天培训的感受。他说:“这种培训的形式好,讲一个专题,安排一次讨论,然后集中讨论的意见,再请你们解答、交流,很有针对性,很能解决实际问题。”接着,我又征求他对张老师上午《课标》解读的看法。他说:“今天上午十点钟时,我们省教研室的胡富强老师来了。他是省教育厅派来巡视教材培训情况的,在教室的后面听了张老师约半个小时的讲座。临走时,他对我说:‘这个老师讲得很好,这么年轻,有这么好的理论修养,有这么丰富的实践积累,不简单!这样的水平,在我们河南年轻的教研员中不多见。”我又追问他:“不要光说好的,这是张老师讲的第二场,你认为这个讲稿还要在哪些方面作修改?”他是个爽直人,对我的追问毫不犹豫地作了正面回答:“我建议,理论部分再压缩一些,实践的比重再增加一些,有些教学例子还可以再调整一下。一线的老师们最喜欢听实践层面的,这是他们能用得着的东西。”然后,我们又征求他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看法。他说:“这是一套难得的、不多见的教材。我不是恭维你们,因为选用这套教材我是参与意见的,甚至我的意见是占主导性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套教材第一个是新,理念新、内容新、体例新。你看拼音、识字两部分令人耳目一新,情境图、语境歌、认一认和词串识字,点子想得多绝!大人喜欢,孩子们更喜欢!第二个是简,你看阅读和单元练习的设计,阅读突出抓读书、写字,单元练习突出抓学习字、词、句,背诵,口语交际。这都是低年级语文学习最最基础的东西,目标简下来了,基础也就能扎实了……”他越讲越兴奋,滔滔不绝,一发而不可收。一天来的交谈,他给我的印象是蔫脾气,慢条斯理的,没想到,说起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来竟是这么熟悉、动情和激动!听着他的“演讲”,我肃然产生一种敬意:这是一位精通业务的同志,怪不得王主任给我介绍说,他是豫南的语文名教研员;这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同志,从他的主动参与办班,从他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就可见一斑;这是一位很重感情的同志,从他对我们的“一见钟情”,从他对我们的“推心置腹”,从他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这个朋友我们是交对了!

从漯河转到信阳,刚住进罗山宾馆,就得到了一个令我们“紧张”的消息:河南大象出版社几位编辑在主编王卫先生的带领下,来罗山县全程听我们的培训课。不言而喻,晚饭后,我们三位的“业余生活”又变成了“攻关战斗”。

第二天上午,第一个开讲的还是张老师的《课标》解读。早晨起床就餐,我们就大汗淋漓了,郑主任说:“看来张老师今天上午经受的第一个考验恐怕是酷暑高温了。”我接着对张老师说:“气温太高,讲课时心态要平稳些,节奏适当放慢些,内容精要些,该放开的放开,该收拢的收拢,沉住气,祝你成功。”

讲课地点是罗山县政府礼堂。听课的老师约700人左右。整个会场不但座无虚席,而且在走道上、主讲台前也加满了座位。当我们步入会场时,一股热浪就迎面扑来。会场上的十几台吊扇嘎吱嘎吱地转个不停,好像不但不能降低场内的温度,还助长了热浪的气焰,增加了向人进攻的频率。场内的老师好像也不寄希望于吊扇,各自拿出自己随身的“武器”──草帽、书本、笔记本、书包等,“忽闪忽闪”地向热浪进行着猛烈地“还击”。我看了看讲台上,还好!两台摇头扇正对着主讲人的座位实行“火力封锁”。一盆凉水和一条崭新的毛巾放在讲台的右侧,这明显是给主讲人预备的自卫“武器”。我暗自敬佩罗山县教育局的领导们想得周到,他们的服务是尽其全力了!我也暗自为张敬义担心,这堂课能顺利地讲下来吗?老师们能坐得住吗?

张老师开讲了。会场内的交谈声顿时消失了。接着,老师们逐渐停止了“忽闪”,认真地做起笔记来。张老师对《课标》的解读深刻而生动,不但“例子鲜活”,而且“妙语连珠”。他讲到识字教学时,强调“汉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是语文知识的核”;讲到写字教学的意义时,强调“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强调大阅读的重要时,说“一个人不读书,将要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将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其间,他穿插了铜山县大量的写字、古诗文诵读、名著阅读、编演课本剧、快速作文和系列日记实验等实例,这些语言,这些案例,对老师们无疑是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看来,我的担心多余了。

第三天重点介绍了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教材。上午,郑老师介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和识字三部分;下午我讲阅读和单元练习两部分。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样使出了浑身解数,牢牢地抓住听课老师的心。例如,郑主任的教材介绍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挥洒自如,清新明了。他在介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建议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古代蒙学的开蒙仪式,让学生“净面、洗手”,举行发放书、簿本等仪式,以引起学生对书籍的敬重和对学习用品的珍惜,改变了传统的入学常规教育模式。他在介绍汉语拼音教材时,详细地讲述了汉语拼音方案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过程,使老师们对汉语拼音的价值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定位有了明确的把握。在介绍识字教材时,将“认一认”和“词串”两类识字教材,与古代蒙学识字教材进行了比较,深刻地剖析了苏教版小学语文识字教材,对传统识字教材的继承与发展。他张合有度,收放自如,时而走进教材,时而跳出教材,学术价值高,操作性强,给我们的教材增加了很多厚重的文化信息,充分展示了一个学者的深厚底蕴和儒雅风范。

而我在讲课中尽量少讲空洞的理论、生涩的概念,多讲操作策略,特别引用生动的实例,吸引老师们听讲。例如,我讲“好读书不求甚解”时,举了一个《麻雀》教学的案例。《麻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有位老

研修

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问:“是什么力量促使老麻雀奋不顾身地冲到猎狗面前,保护小麻雀的?”一个学生迅速地举手回答:“是母爱的力量。”全班同学都向这位同学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可是,出乎同学们意料之外的是,老师又提出来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麻雀的?”这位同学的脸刷地红了,全班同学都茫然起来。我给老师们解剖了学生们当时可能产生的的心理活动:是啊,不能确定是母麻雀,说是母爱当然不准确了。那么,是什么爱呢?父爱,也不对,因为课文也没说这只老麻雀是公麻雀呀。是课文有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告诉我们这只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呢?麻雀又不是鸡,一眼就能看出公母来?作者如果写“我”看到的是母麻雀,反而不真实了。是什么爱呢?真难找到合适的词,不能发言,说错了不是自找难看吗?……最后,老师只能告诉大家:这是亲子之爱。对于老师的这个答案,我进行了如下的评析:是的,这位老师的答案可谓无懈可击。但是,阅读的感慨和理解是“个性化行为”,往往不需要苛求唯一的答案。我认为,这位老师做法的最大问题是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呵护,很可能使学生们由“好读书”变为“怕读书”。随着我的讲述,老师们笑声阵阵——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笑得流出了眼泪,有的笑得……

讲完课以后,大象出版社总编王卫先生对我们的讲课都很满意,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作者单位: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苏教版张老师麻雀
拯救受伤的小麻雀
张老师喝茶
1958年的麻雀
麻雀
“晨”和“辰”
“漂”和“飘”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紧盯着窗外的麻雀
巧用比喻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