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6岁儿童在三地点任务中信念理解的研究

2016-02-28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信念物品

刘 娟

(昭通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5、6岁儿童在三地点任务中信念理解的研究

刘 娟

(昭通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研究采用自编的三地点任务,考察了5、6岁儿童对该任务中的错误信念问题及随后的未知信念行为问题的理解。发现:(1)5岁儿童尚不能有效通过三地点任务中的错误信念问题,6岁儿童能够有效通过该问题。(2)通过错误信念问题的绝大部分5、6岁儿童在随后的未知信念行为问题上会认为故事主人公如果在原地点没找到物品会先去现存放物品的地点寻找。说明5、6岁儿童即使通过了错误信念任务,其信念理解能力仍不成熟。

三地点任务; 心理理论; 未知信念; 错误信念; 儿童

一、问题提出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愿望、意图、情绪、信念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1]。错误信念是心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指个体可以认识到他人所持信念可能是不正确的,并且根据这种认识预测和解释他人行为[2]。意外地点任务是测查幼儿错误信念能力的常用任务,在该任务中故事主人公将某物品放在地点A处,他离开后该物品被另一人移到了地点B处。当他再回来需要找该物品时他会到A处还是B处去找?Birch和Bloom为考察“知识偏差”对儿童错误信念的影响,提出的三地点研究思路[3]。即在标准意外地点任务中再加入一个无关地点(即除了原地点A和新地点B外,还有一个无关地点C),以比较儿童知道物品新地点和不知道物品新地点两种情况下对错误信念问题的回答。笔者认为,在儿童知道物品新地点的三地点错误信念任务中儿童正确回答了错误信念问题后,还有一个能够揭示儿童心理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即当故事中的人物在原地点没有发现所需物品时,他接下来会先去哪里找呢(后文中以“未知信念行为问题”标示该问题)?拥有成熟信念概念的个体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随机的选择,主人公并不知道物品的真实地点,因此剩下的两个地方他都可能去。那么,如果儿童能够在第一个错误信念问题中正确回答主人公会去原地点找物品,是否一定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成熟的信念系统,是否一定能在未知信念行为问题中合理地推测出故事主人公接下来的行为?有研究显示,儿童错误信念的获得并非一个全或无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低年龄儿童(如:5、6岁)即使通过了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但当任务中添加一些干扰信息时,其信念理解能力会有所倒退[4]。三地点任务中的未知信念行为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涉及两个地点,这可能会干扰儿童。对这一问题的考查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云南省昭通市一所幼儿园抽取60名儿童为被试,其中5岁、6岁两个年龄组各30名,各年龄组男女各半。5岁组儿童平均年龄为68个月(标准为2.21),6岁组儿童平均年龄为76个月(标准差为2.54)。

(二)研究任务

研究采用依据Birch和Bloom提出的研究思路自编的三地点任务。配合图片向儿童讲述:小明把皮球放在了这个箱子里(指向下图中上排左起第一个箱子),然后出去玩了。小明不在时另一个小朋友把皮球拿出来放进这个箱子里(随机指向下图中另外两个箱子中的任意一个)。问题一(错误信念问题):小明回来后,他会去哪里找皮球?若回答错误任务结束,若回答正确则继续回答下一问题,问题二(控制问题):他在这里能找到皮球吗?若回答错误任务结束,若回答正确则继续回答下一问题,问题三(未知信念行为问题):接下来他会去哪里找皮球呢?

图1 三地点任务中的箱子

(三)程序

在幼儿园一间闲置房间里对被试进行单独施测,主试由两名受过培训的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担任,使用专门记录表记录被试的回答。错误信念问题回答正确(须错误信念问题和后面的控制问题均答对)记1分,回答错误记0分。未知信念行为问题回答若为现藏皮球的箱子则记A,回答若为另一个无关箱子则记B,回答为两个箱子都有可能则记C。

三、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在错误信念问题上的成绩

不同年龄儿童在错误信念问题上的得分见表1。χ2检验显示,5岁儿童正确回答比例没有显著高于随机水平(χ2=1.20,p>0.05),6岁儿童正确回答比例则显著高于随机水平(χ2=19.20,p<0.001)。

表1 不同年龄儿童在错误信念问题上的得分

(二)儿童在未知信念行为问题上的成绩

有17名5岁儿童和27名6岁儿童回答了未知信念行为问题。其中有14名5岁儿童(即82%的5岁儿童)在这一问题中选择了物品现在所在的箱子,有3名5岁儿童(即18%的5岁儿童)选择了无关箱子,没有5岁儿童回答两个箱子都有可能。有21名6岁儿童(即78%的6岁儿童)选择了物品现在所在的箱子,有6名6岁儿童(即22%的6岁儿童)选择了无关箱子,没有6岁儿童回答两个箱子都有可能。χ2检验显示,5岁儿童和6岁儿童对“他接下来会去哪里找皮球”这一问题回答为皮球现在所在的箱子的比例均高于随机水平(χ2=7.19,p<0.01;χ2=8.33,p<0.01)。

四、讨论

(一)三地点任务中儿童在错误信念问题上的表现

在本研究中,5岁儿童对三地点任务中的错误信念问题的正确回答比例并没有显著高于随机水平,而6岁儿童的正确回答比例显著高于随机水平。即儿童要到6岁才能有效通过三地点任务中的错误信念问题。大量研究显示,我国儿童获得错误信念的时间可能晚于西方儿童[5],而贫困地区儿童也可能滞后于发达地区儿童[4]。滞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语言技能、家庭结构(如有无兄弟姐妹)、社会互动经验(如亲子交流内容与风格)等均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6,7]。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一点:不能简单地在心理理论的发展时间和发展质量之间划上等号。虽然我国儿童错误信念获得时间晚于西方儿童,但在更为复杂的心理理论发展上(如:失言理解)中国儿童并不滞后,到成人阶段心理理论表现甚至比西方成人更好。有人认为我国儿童的心理理论具有更强的迁移性,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发展空间[8]。因此不能仅仅通过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时间来判断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质量。

(二)三地点任务中儿童在未知信念行为问题上的表现

本研究中三地点任务未知信念行为问题是指在儿童正确回答了错误信念问题并意识到故事中的人物在原地点找不到物品后,问儿童如果故事中人物还想找该物品他会去哪里找?拥有成熟信念概念的个体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随机的选择,不知道物品真实地点的主人公剩下的两个地方都可能去。然而本研究中的大部分通过错误信念问题的5、6岁儿童认为当主人公在原地点找不到物品后会去放物品的新地点找物品,极少部分5、6岁儿童认为当主人公在原地点找不到物品后会去那个没有放过物品的地点找,没有5、6岁儿童意识到这两个地点主人公都有可能去。即在三地点任务中虽然大部分5、6岁儿童能够正确回答错误信念问题,却不能正确回答接下来的未知信念行为问题,绝大部分儿童受物品现在所在地点影响,认为当故事中主人公在原地点找不到物品后会到现放物品的地点寻找。

5、6岁儿童在三地点任务中的未知信念行为问题上有这样的表现,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研究者可能高估了5、6岁儿童信念概念的发展。儿童能够正确回答标准错误信念问题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真正获得了错误信念,李晓东和周双珠(2007)发现幼儿并不是必须了解他人错误信念才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有部分儿童是运用“看见=知道=表现正确”以及“没看见=不知道=表现错误”的规则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9]。刘娟(2008)发现将错误信念任务中主人公加上“聪明”的标签后,6、7岁儿童会忽视故事中人物的错误信念,直接基于“聪明的人会拥有正确的信念”这样的刻板规则错误地回答错误信念问题[4]。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与心理理论有关的但不全面的甚至可能错误的规则,这些规则能够帮助他们在某些情境中作出正确反应,却也使得他们在另一些情境中作出错误或不全面的反应。仅用标准错误信念问题作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标准可能会高估幼儿心理理论能力。其次,可能与5、6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发展不成熟有关。解释性心理理论即儿童认识到人的认知活动具有主观建构性和解释性,即使所获知觉信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也可能因为不同的建构和解释从而拥有不同的信念[10]。要求儿童心理理论具有较好的灵活性,能意识到心理理论任务并非只有唯一标准答案,认识到一个人的信念与行为具有不确定性。三地点任务中的未知信念行为问题可能要求比错误信念更高级的心理理论能力,因为这一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剩下的两个地点都有可能,这需要儿童意识到,面对同样的情境,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信念,即使同样的信念,人们也可能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能够更灵活地看待人的信念与行为,而不是刻板地拘泥于标准答案。这就涉及到儿童的解释性心理理论,然而研究表明儿童的解释性心理理论要7、8岁才能较好地发展起来[11]。再次,大部分5、6岁儿童对三地点任务未知信念行为问题的回答为现放物品处,很可能与其抑制控制能力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受其抑制控制能力制约[12],而低年龄儿童的控制资源有限。根据自我控制资源理论,个体完成一个需要抑制控制的任务后,其控制资源会被消耗,当这种消耗达到一定量时,抑制控制能力会暂时下降[13]。在本研究中,刚刚获得错误信念的5、6岁儿童在之前回答错误信念问题时会消耗大量控制资源,在后续的未知信念行为问题中,可能会因为抑制控制资源不足而难以对优势地点(即现放物品的地点)进行有效的抑制。

(三)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三地点任务考察5、6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发现5岁儿童尚不能有效通过三地点任务中的错误信念问题,6岁儿童能够有效通过三地点任务中的错误信念问题,而通过错误信念问题的绝大部分5、6岁儿童在随后的未知信念行为问题上会认为故事主人如果在原地点没找到物品会去现存放物品的地点寻找。本研究发现了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加深了对儿童社会认知的认识,但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本研究主要发现了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一些现象,但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尚未做出有效的实证考察,为什么现存放物品的地方会成为5、6岁三地点任务中未知信念行为问题的优势选择,这是后续研究中应该深入考察的问题。第二,本研究仅考察了5、6岁儿童的表现,以后的研究有必要扩大被试年龄范围,以考察儿童何时能发展出更为成熟的信念系统。

[1]林佳燕, 傅根跃, 刘文庆. 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456—463.

[2]刘娟, 闵玉立, 钟建勋. 跨文化视角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 昭通学院,2014,36(2):97—101.

[3]张晶晶, 胡清芬. 错误信念任务中的知识偏差[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2):210—214.

[4]刘娟. 特质标签对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13—17.

[5]刘娟, 李红. 5—8岁儿童二级信念——愿望推理能力的发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3):233—238.

[6]Wellman, H. M. , Cross, D. and Watson, J. Meta-analysis of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 The truth about false belief[J]. Child Development, 2001,72 (3):655—684.

[7]陈英和, 姚端维, 郭向和.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6):56—59.

[8]苏彦捷, 刘艳春. 亲子交流与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与发展:文化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317—327.

[9]李晓东, 周双珠. 幼儿如何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信念还是规则?[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1—5.

[10]徐伟, 韩仁生. 5—7岁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发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2):207—210.

[11]王彦, 苏彦捷. 5至8岁儿童心理理论各成分的发展及其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4):639—646.

[12]苏彦捷, 于晶. 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关系的元分析:抑制控制和灵活转换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1):51—61.

[13]刘娟, 赵玉生. 自我损耗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15,(27):7—10.

The Study on Belief understanding in ABC Location Task of Children Aged 5 to 6 Years

LIU Ju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The present study used ABC location task to investigate belief understanding in aged 5 to 6 years children. The study found that: (1) 5-year-old children can not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false belief question in ABC location task, 6-year-old children can effectively through it. (2) Most of 5, 6-year-old children who have passed the false belief problem in the subsequent unknown belief would think the hero if not found in the original locations where items will go now stored items to fi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as that:5, 6 years old children even if passed the false belief task, their belief understanding ability is still not mature.

ABC location task; Theory of mind; Unknown belief; False belief; Children

2016-05-07

2016年度昭通学院科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民族杂居区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2016xj02)。

刘娟(1982— ),女,云南永善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

G610

A

2095-7408(2016)04-0115-04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信念物品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称物品
为了信念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发光的信念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信念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