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大学:60位师生为抗战献身

2016-02-28田宝君

工会信息 2016年35期
关键词:铁血东北大学抗日

文/田宝君

东北大学:60位师生为抗战献身

文/田宝君

刘长春

东北大学诞生于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风雨飘摇的政治时局下。1921年初,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东北大学宣告成立。建校之初,省公署拨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毗邻民地共500余亩,作为新校址。正当学校蓬勃发展之际,“九一八”的炮火炸碎了东北大学的强校之梦。

东大学生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粉碎日本阴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

1932年,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我国东北合法化的阴谋,艰难办学的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学生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此举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有力的还击。1932年7月30日,刘长春手执中国国旗阔步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是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刘长春成为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人。

一二九学生运动的主力军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市(今北京市)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了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在其他学校师生受军警围困,未能及时到达的情况下,东大师生冲破手持大刀的军警包围,孤军出动,从崇元观到西四北大街,再到东郊民巷,他们冒着严寒,一直坚持到夜晚,成为斗争中的主力和先锋。尽管有人被捕,有人受伤,但学生们仍然顽强斗争,紧接着又举行了“一二·一六”示威游行。

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述诗也亲身经历了这次斗争。1936年,阎述诗以著名诗人光未然的诗作《五月的鲜花》为词,谱曲一首,将他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真实感受,化作悠远的旋律——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争不惜……这首从东大校园唱出的歌一问世,就在抗日民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并被迅速传唱,而这首歌也连同那次振奋人心的爱国运动一起载入史册。而今,每到12月9日,东大校园就会传出那熟悉的旋律,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也伴着歌声,走进年轻东大人的心里。

爱国师生推动西安事变

一二九运动以后,华北局势危在旦夕,“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36年初,东大工学院及补习班率先迁往西安,成立西安分校。1936年,一二九运动一周年那天,西安一万多青年学生,举行了以“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中心内容的请愿游行。东北大学西安分校的学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高呼:“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打回老家去!”等口号。在向陕西省主席邵力子请愿未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冲出军警戒严的中山门,高唱救亡歌曲,向临潼进发,向正在那里的蒋介石请愿。得知学生们要来临潼的消息,蒋介石下令堵截学生,武装镇压,格杀勿论。张学良校长深恐学生遭到伤害,驱车追上学生请愿队伍,劝阻学生返回校园。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1945年8月15日,东大师生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60位东大师生,在抗日战争中奋勇向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授予烈士称号。

东大学生苗可秀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

建筑于1928年的东北大学校门

建筑于1928年的东北大学校门

苗可秀,东北大学学生中的佼佼者,他投笔从戎,创建中国少年铁血军转战辽东三角区,用其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对于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苗可秀,原名苗克秀,字景墨,号而农。1906年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下马塘苗家堡子。1926年进入东北大学文学系预科,1928年升入本科。大学毕业后,苗可秀谢绝了老师、同学的挽留,毅然返回东北,踏上抗日征程。

在“东北民众自卫军”,苗可秀被委任为总参议,协助邓铁梅工作。面对日军四次大讨伐后的严峻形势,1934年2月,苗可秀与赵同等人组建“中国少年铁血军”,并被推举为总司令。在抗日斗争的战场上,这位文质彬彬的大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义勇军杰出领导人。

1934年9月,邓铁梅不幸牺牲。苗可秀痛定思痛,决意支撑起三角抗区的抗日局面,扛起抗日重任。他先处决了出卖邓铁梅的叛徒,后又对外公开了少年铁血军的番号。中国少年铁血军是一支由爱国青年组成的抗日队伍,以青年党员和其他青年学生为主力,奋斗目标是:“用黑铁赤血精神,采全民革命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铁血军取得显著的成果:如“四家堡子袭击战”“汤沟之战”都是铁血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苗可秀非常重视政治宣传,包括对伪军喊话劝降等,其宣传口号是:“爱护老百姓,唤醒警备军,团结义勇军,打倒日本人。”苗可秀擅长文学,常以诗歌的形式宣传政策,并作唤醒伪军(警备军)歌,以争取伪军,分化敌人。此外,他还对群众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深入人心,形成了很好的群众基础。铁血军迎来了三角地区的抗日新高潮,被日寇视为心腹大患,称之为“辽南的癌症”。 日军内部纷传“三角地带五千义勇军不足虑,苗部三百别动队实可怕”。

1935年6月13日,少年铁血军遭到日伪军围攻。激战中,苗可秀被炸成重伤,被秘密转移到凤城二道河农家养伤。不料为敌人侦知,于21日不幸落入敌人魔掌。在狱中,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他不为所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亦不屈服妥协。他在遗书中对好友说“弟等思想要正确,精神要伟大,不要忘了我们要做新中国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圣手。做事不可因为一次的失败,便灰心;不可因为一次的危险,便退缩。须知牺牲是兑换希望的一种东西,我们既然有希望,便不能不有牺牲。”

他在狱中的浩然正气,使敌人亦为之感佩和折服。日本翻译官前山和卫兵求他题词留念时,他挥笔写下“誓扫倭奴不顾身”等激昂之词语分赠给他们。敌人妄图以授予中将军衔、委以警备司令为诱饵,劝其投降,却屡屡遭拒。日本军官威胁说:“你打死那么多日本人,这些人的家属都要求对你处以极刑,你若投降,还有一线生机,如若不投降,必死无疑。”苗可秀坦荡地说:“打死日本人是一个抗日军指挥者的天职,死是我的最后归宿。”

1935年7月25日下午,凤城镇街道两旁军警林立。日本侵略者用一辆马车把苗可秀押到被他枪毙的日本参事官友田俊章等六人所谓“建国六勇士”纪念碑前,强迫苗可秀跪下读祭词,苗可秀昂首挺立,坚决不跪。临刑之前,一个日本军官因钦佩苗可秀的人格和才能,不忍杀害他,私自对他说:“你快快允许我们的要求吧!不然我们是无法维护你了。”苗可秀感慨地说:“我事成矣!我不怕死,死是我的归宿,你们不必多说了!或杀或剐,任凭你们随便处置好了!”苗可秀视死如归的精神使在场群众深受感动,不断发出哭泣、哀叹之声。日本鬼子惊恐万状,急忙将苗可秀押往凤城镇郊的南山脚下易地行刑。

一路上,他号召群众不当亡国奴,团结起来救国,他坚贞不屈的精神使路两旁的群众无不为之钦佩,人们不顾危险向他敬酒,挥泪告别。敌人把苗可秀绑在一棵松树上,一个日本鬼子走到他的跟前说:“你如果答应投降,还可以保证你不死。”苗可秀说:“抗日不怕死,怕死不抗日。”然后高声吟道:“而农松下折颈枝叶茂,可秀日久还田重复生。”日本鬼子劝降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急忙发给友田俊章等六名家属每人一支枪,并命令他们开枪。苗可秀就义时,年仅29岁。

抗日英雄苗可秀的名字,很快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了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凤城县政府把火车站站前街命名为“苗可秀街”。1957年,在他就义的地方树立了苗可秀纪念碑。1983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宣布苗可秀为革命烈士。

猜你喜欢

铁血东北大学抗日
铁血战鹰队 集结,猎人特训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非线性q- 分数阶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差分方法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铁血舰长闯也门
抗日英烈马威龙
铁血战旗红
东北大学成功实现“零污染”低成本制取金属钛粉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