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与恩师赵元任
2016-02-28魏邦良
文/魏邦良
王力与恩师赵元任
文/魏邦良
王力
【编者按】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王力,是广西博白人,1900年生,先后就学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巴黎大学。1954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王力教授长期研究中国语言科学,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百年来最卓越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著《诗词格律》,对后人了解古代诗词,可谓是开门的钥匙。笔者就是通过研读《诗词格律》,而渐渐可以走笔“涂鸦”的。赵元任,江苏武进人,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汉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生于1892年,长王力8岁,曾经任教于清华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是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他在中国抗战期间加入美国国籍。1973年和1981年,赵元任曾两度回国探亲访问。1982年在美国去世。4年后的1986年,王力教授亦作古。赵元任与王力,有深厚的师生情谊,本文就是介绍两位语言大师的交往故事。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幼年时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就被迫辍学。经过几年的自学,王力学业上有了很大长进,便当了私塾老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自己学生家里看到14箱书胡乱堆放在一间废弃的空房里。一打听,才知道这1 4箱书是学生的祖父生前所藏。祖父去世后,后代中没有做学问的,书就堆在这里不见天日了。看到王力恋恋不舍的样子,学生家长慷慨地对他说:“你想读,就干脆搬回去吧,放在这里,迟早也会被虫蛀了。”王力大喜过望,将书搬回家。为了尽快读完这1 4箱书,王力索性将教职辞了,专心苦读。
不久,在朋友的资助下,王力得以去上海南方大学深造。1 926年,清华国学院招收32名研究生,刚读大二的王力决定报考。因为有14箱古书垫底,王力顺利答完试题,终以高分上榜。
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均是蜚声中外的文化大师: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王力的学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王国维上课时经常会说“我不懂”,开始王力对此不解,他想,一个老师怎么能说自己不懂呢?后来,他渐渐明白,王国维说他“不懂”,恰恰表明了他对学问的谨严的态度,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且,王国维说自己“不懂” 的问题,反而会引起王力强烈的兴趣,他想,连大师都不懂的问题不是更值得去钻研吗?
和王国维有了进一步的交往后王力才知道,王国维说他“不懂”其实是他对那个问题思考得还不十分成熟,不宜过早下结论罢了;另外,王国维这样说,是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不要过分依赖老师。
一次闲谈中,王国维告诉王力:“我原来爱好文学,后来为什么研究古文字和历史呢?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你们看,我研究的东西,有谁能提出反对的意见?”
听了这番话,王力大受启发,他想,语言学不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吗?于是选定语言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跟随赵元任开启自己的学术之路。
在清华国学院,赵元任主讲音韵学。他的语言天赋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无人能比,不仅熟谙各地方言,而且精通多种外语。他特别劝王力要学好外语:“西方许多科学论著都未译成中文,不懂外语,就很难接受别人的先进科学。”
当时,只有王力一人选语言学为专业,他和导师赵元任的关系自然较其他导师亲了一层。除了在课堂上接受教诲,王力还时常去老师家问学。赵元任夫妇也喜欢王力的诚实、朴拙与勤勉。有时赶上吃饭,师母就对王力说:“边吃边谈,不怕你嘴馋。”在老师家,王力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做了老师的“入室弟子”,学问上的“登堂”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王力的毕业论文是由梁启超和赵元任共同指导完成的。梁启超对他的论文评价很高,赵元任则对其论文提出严厉的批评:“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
两位导师仿佛约好了一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这对王力成长却大有裨益。
在清华国学院毕业后,王力听从赵元任的建议赴法留学。其间,王力写了篇论文《两粤音说》,经赵元任介绍,发表在《清华学报》上。在论文里,王力断言两粤方言没有撮口呼。后赵元任去广州调查,发现广州有撮口呼,就给远在法国的王力写信纠正他的说法,在信里,赵元任举了“雪”这个例子。王力收到信后,既愧疚又感动。愧疚的是,老师早就对他说过,“言有易,言无难!”而他再次犯了轻率言无的错误。令人感动的是,老师为了核实他论文的说法,竟然在广州调查了一年。自此,王力把“言有易,言无难!”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他对别人说:“赵先生这句话,我一辈子受用!”
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王力说:“如果说发现14箱书,是我治学的转折点,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学问;那么,研究院的一年,就是我的第二个转折点,有了名师的指点,我懂得了到底应该怎么做学问。”
王力赴法留学后,学问不断精进,赵元任对这个弟子自然越来越欣赏,越来越器重。有著作问世,即寄赠。1928年夏,赵元任将著作《现代吴语研究》,寄给巴黎的王力,靡页上写着:“赵元任向你问好。”1929年6月,赵元任又从檀香山寄给王力一本法文书(《时间与动词》,靡页上题词:“给了一兄看。”1975年,赵元任又从美国加州给王力寄去《早年自传》,扉页上写道:“送给了一兄存。”
1938年,王力随同清华大学辗转迁徙至云南昆明。赵元任在信上说,“过了长沙,就没有马桶了”,又叮嘱王力“昆明海拔高,煮鸡蛋要多煮一会儿”。几句家常话,蕴含着老师对弟子的关爱。
1971年10月,赵元任八十大寿,很多弟子前去拜寿。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对满屋子的学生感慨:“今天五代同堂,独缺第二代。”第二代就是王力,当时正在接受“改造”呢。
1973年,中美关系改善,赵元任携夫人回国。他提出要求,想见王力。在周总理的关心、安排下,暌违多年的师徒终于在北京相聚。赵元任在北京逗留时间很短,但王力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四次拜访老师,叙谈别情,请教学问。
摘自九州出版社出版《大师课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