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心的温度
——靖江工匠掠影

2016-02-28杨钧朱娜秦洁

工会信息 2016年35期
关键词:靖江汤包工匠

文/杨钧 朱娜 秦洁

手心的温度
——靖江工匠掠影

文/杨钧 朱娜 秦洁

浩浩长江,经年冲刷,孕育了靖江这片聚沙成洲的神奇土地。在这块古老却充满创造激情的土地上,有一群被称为“工匠”的人,他们勤劳智慧的身影,是叠印在时间典籍上的动人风景;他们蕴含迸发的工匠精神,像遗传基因,经由手心的温度延绵不绝,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靖江儿女,初心不改,专注前行。

情怀

靖江的产业争妍斗艳,蜚声业界。产业脉搏的蓬勃跳动,源于靖江人的匠心独运。他们用大江般的阔大情怀,拥抱品质之梦、品牌之梦。

当年,20岁的沈锋走进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当了一名叉车工,很快成长为靖江叉车状元。启动、变档,前移、后退,升、降,这样的动作,沈锋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今天,笨重的叉车,在他的精妙操控下,好似回归了本真的顽童,灵活自如、得心应手。他说:“以前,我们公司一年只能建一艘万吨轮,现在,我们一年能够同时建造20多艘各种型号的船舶。使我们的叉车,托起了万吨轮。”

沿新时代造船码头上溯二十公里,在靖江首家A股上市企业亚星锚链,同样是船舶行业一把好手的袁步华,怀揣“要做就做最好”的追求,每天与锚链制造中的难题“过招”,解决了锚链行业单环处理的世界性难题,为亚星海工平台系泊链领跑世界同行做出了贡献。他说:“我们要做就做全世界同行业老大,做最优质的锚链,做最好的供应商。”

相对于坚硬的钢铁,汤包制作大师陶晋良的情怀有些柔刚相济。靖江是“中国汤包之乡”。上佳的汤包皮子能吹成气球,能被点燃,这是陶晋良35年练就的拿手绝活。汤包之所以在中国餐饮行业一枝独秀,缘于长江之滨独特上乘的食材,更缘于陶晋良们敢为天下先的追求。这是一份投入,更是一份虔诚。他说:“我做蟹黄汤包不敢松懈,就怕砸了这块几百年的金字招牌。”

对于一个有梦想的工匠,手到的前提是心到。兽医是奔走在乡间的妙手仁心,在这个被看作普通手艺的领域里,侯斌一门心思练就炉火纯青的技术,在强手如林的全国首届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上,夺得桂冠。给动物采血平均用时不足10秒。如今省级以下的大赛都不愿请他了,因为只要他出手,非第一莫属。他说:“动物是有生命的。敬畏生命,才知道手里的轻重。”

在靖江这座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很多企业的“顶梁柱”皆由顶级钳工成长而来。刘华兵就是其中的典范。从流水线工人,到普通钳工,再到泰州市钳工状元。25年的执着刻苦和努力奋进,他的付出将追梦的步伐一步步踩实。他说:“我从来没有小瞧过自己,我坚信,自己能够玩转这些铁疙瘩,造出最好的汽车安全系统以及闭合系统。”

精致

淳朴厚重的风骨一旦嫁接上细腻精致的技艺,工匠的事业追求就像装上了一对翅膀。他们手持“金刚钻”,做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瓷器活”。

焊工状元闻炳红这样诠释自己的真切态度。置身于机身隆隆的车间,单单瞧他专注的眼神、细致的焊法,就知这随手拈来的“鱼鳞焊”,非一日之功。这种细腻劲儿丝毫不输给工于穿针走线的江南绣娘。

褚洁明在肉脯生产线上的绵绵用力,与江南绣娘精致的绣工一脉相承。时光如梭,唯一没变的是传统工艺,不断变化的是近乎苛刻的质检。褚洁明,这位从技术员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双鱼”掌门人,省级非遗传承人,数十年潜心研究,细细改良、精益求精。每一片肉脯经过这样的灯下“挑刺”,变得更鲜、更靓。他说:“在简单的事情上追求完美,在细微的地方追求精湛,在最容易忽略的领域有所发现。”

同样是流水线,纺织女工在机器上穿梭经纬,同样需要精致匠心。侯献红是车间里的“挑剔大王”。流水线上,每一根细如发丝的“错纱”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发明并了然于心的“双手换纱法”,业内能手只能望其项背。25年里,她每天在车弄里来来回回1万多米,等于绕了地球一圈多。她说:“只有把好每一个纱线的质量关,才能纺出高水平的产品。”

朱红

陶晋良

闻炳红

展金涛

侯献红缠绕的是纱线,而朱金山摆弄的却是石头。靖江山水盆景,是从土地深处耸立起来的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朱金山入行28年,与石头对视对话,将胸中丘壑寄情于盆盎,用近乎痴狂的执念,在一堆乱石间研磨堆叠,创作的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别看这小小的盆景,每一层或薄或厚的石片,多是由重逾千斤的原石打磨而成,得有多巧的一颗七窍玲珑心,才能如此举重若轻。他说:“有时候,我们找一块石头要跑遍大半个中国,一是为了栩栩如生,二是为了要有深邃的意境。”

靖江山水盆景静中有动。而在青年雕刻师朱红眼中,他的雕刻是静的艺术。朱红18岁立志自学雕刻,从此未放下过刻刀。在大大小小、薄厚不一、或贵重或平贱的材料上缓缓施力、精细打磨,雕刻出细腻繁复的纹路和栩栩如生的造型,已然注入了细如发丝的慧心、奥妙多姿的灵魂。他说:“一件原石拿在手中,首先要对它进行设计,然后再加上自己精美的雕工,用心去设计,用心去雕琢,这样才能雕出精致的作品来。”

朱红所说的“精”,最能体现在靖江美食中。品尝过靖江美食的食客,无一不惊叹靖江菜烹饪之精致、造型之雅丽、口味之鲜美。将靖江打造成“中国江鲜菜之乡”的厨师们,毕其功于一身的光芒,全靠精致二字。

厨师孙卫东无疑是个中代表,光刀工就让人叹为观止。豆腐毫不起眼,待孙卫东精妙刀影轻落,眨眼间,一朵灼灼绽放的豆腐花儿便耀然碗中。热锅、入油、葱姜爆香、放入河豚、倒入高汤,顿时一股浓郁诱人的香气满溢门户,这是孙卫东的拿手好菜“红烧河豚”,有“一尝河豚,百菜再无味”的美誉。他说:“心有多细致,活儿有多讲究,菜就有多好吃。”靖江有6000名厨师活跃在大江南北,他们走到哪儿,就将当地烹饪精致度无形推高。

坚守

一事专注,便是动人;一生坚守,就是深邃。时代飞速发展,工匠的坚守是挽技艺于衰落、弃功利而坚持。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信仰。

执拗,有时就是坚守的代名词。“车工状元”范钦岐,就是在自己的车床边执拗坚守的能工巧匠。他是靖江车工中著名的“老中医”,专门解决机械上的疑难杂症,还能为工厂“个性化定制”,独立制造特种机械零件设备。

与范钦岐一样,篾匠张建清的坚守就是做个好篾匠。随着生活的变迁,竹林的萎缩,篾匠一行日渐式微,但67岁的张建清依然坚守此道。尽管白发渐生,视力下降,他依然手不停歇。

71岁制秤老人陈永祥的坚守,与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紧紧相依。新港,曾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手工秤业应运而生。而今,在老街简朴的秤店里,陈永祥从懵懂学徒开始,已整整坚守了数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其实,最准的秤装在众人心中。在一个个游走在痛苦边缘的病人心中,朱亚君的分量重得别人无法感同身受。她的双手,每天“接招”’各类腐烂伤口、脏污代谢造口,却满腔温柔。一个又一个病患在她的仁心妙手下减缓痛苦、得以治愈。

传承

靖江工匠坚信,技艺唯有无保留地传承,方能光大门楣。

靖江工匠更坚信,技艺唯有无止境地创新,方能惠及子孙。

他们,在创新中升华,在升华中传承。一支支梦之队,让这样的精神,代代传承,熠熠生辉。

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褚洁明继承了肉脯制作古法,同时又善于变通,完美结合现代化生产工艺。多年来,他站在前辈匠人的肩膀上,又将创新的技艺传给更多的年轻人,双鱼肉脯得以历久不衰、驰名四海。

刘华兵在26岁时,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泰州市钳工状元,更不会想到自己会担纲培养一支敢打能拼的团队。多年来,他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如今,他的团队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早在盛年之时,陶晋良就开始培养弟子,他们中走出了六名特级点心师,二十多名优秀点心师,被称为靖江汤包制作“梦之队”。小小汤包在靖江做成亿元产业,做成了中华美食大观园里一朵奇葩。

陶晋良深知,靠一枝独秀,任何产业是无从做大的。盆景大师朱金山也认为,自己做得再好,没有后来者和后劲,说什么都是一句空话。山水盆景的技艺太过可贵,可朱金山却不藏私,手把手带徒,并且和这批高徒,共同探索出一条靖江盆景市场化发展的新路。

供人安居的建筑,也有精深的门道。陈金其是熟门熟路的顶级匠人。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他言传身教,细到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根线条,只是为了保证他带出的匠人团队在练就手艺的基础上,人人心中有块高地。

黄俊给团队中的年轻人传授最多的却是梦想和担当。他从恒力集团的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屡获“国奖”的首席高级技师,靠的就是梦想和担当。在黄俊的手下,年轻员工们为改造制动器工艺,自觉加班加点细细琢磨;为攻破一项项技术壁垒,日夜求索勇于提出创新思路。

手有毫厘千钧之力,眼有秋毫不放之工。靖江工匠犹如一颗颗珍珠,洒遍各行各业。琢磨精湛工艺,淬炼靖江品质,让平凡凭添梦想的温度,用执着升华灵魂的高度。他们,正在和更多的人一起,用情怀和精致,用坚守和传承,垒起品质靖江、品牌靖江的巍峨大厦,为工匠精神烙上鲜明的靖江印记。

猜你喜欢

靖江汤包工匠
90后大工匠
靖江马桥镇把牢“安全第一关”
工匠风采
阅尽王城知桂林——独秀峰·靖江王城
难以忘怀的灌汤包
马洲警侨联动——情暖海外靖江人
做汤包
桂林靖江王陵遗址博物馆宣传教育探析
工匠神形
汤包、豆皮风靡武汉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