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法治化路径研究

2016-02-28梅旭成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法治化舆情师生

梅旭成

(华中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湖北 武汉 430079)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法治化路径研究

梅旭成

(华中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湖北 武汉 430079)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巨大挑战,网络舆情治理法治化具有理论正当性和现实必要性。当前,应通过优化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组织体系,明确治理原则,构建信息公开、管理制度、诚信体系等一揽子配套措施,促进高校舆情治理规范化、法治化。

高校;舆情;法治化

一、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舆情信息网络化,扩大了舆情影响范围和治理难度

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的网络数据既扩大了舆情的影响范围,也增加了舆情的治理难度。舆情信息传播网上网下联动,线上线下交互,舆情滋扰虚拟社区及现实社会。此外,传统的舆情监测、研判、应对方法失效,实现网络舆情的精细化治理需要更大的人力、技术、资金投入,增加了网络舆情的治理难度。

(二)网络舆情冲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场域对社会事件进行公共讨论的舆论氛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单向度的媒体新闻报道方式,媒体引导舆论的角色正在显著弱化,突发事件意识形态化趋势更为明显,威胁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二、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一)高校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的特殊性

舆情发布主体同质化明显。高校作为知识分子和精英群体的聚集地,教职工及学生群体相较于一般社会群体更具社会关怀和家国情怀。作为高校主体的青年学生,在年龄结构、自我认知、价值观念、意见表达和行为方式上具有高度的趋同性和同质性。此外,高校师生的信息搜集、整合、编辑、发布能力也高于一般社会群体,成为左右网络舆情的中坚力量。

舆情信息内容多元化突出。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在社会问题的认知上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价值观念,他们不仅关注师生权益、升学就业、学术研究、高校声誉等校园议题,还关心社会问题、时事热点。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内容更加多元,议题更加专业,诉求性、建议性、互动性、情绪性言论更加突出。

舆情发布行为线上线下交互。高校学生群体的地理位置集中,作息规律相似,闲暇时间固定,关注话题相近,易产生“群体极化”效应。[1]高校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理性与感性并存,非理性、情绪化言论表达行为也更为突出,网络舆情信息更加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并诱发即时性行动。另外,受网络民粹思想影响可能产生道德失范、网络侵权甚至犯罪行为,给校园安全和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现实要求

1.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是其治理法治化的基本依据。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治理状况的风向标。[2]网络舆情的产生、演化、传播和消解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且舆情治理属于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法律制度作为社会最大共识,强化网络舆情的法律治理具有理论依据。

2.网络舆情的治理法治化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法治信仰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公民社会形成及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觉醒,既要引导学生积极行使公民权利,也要教育学生避免权利滥用,培养其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法治信仰,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法治化路径

(一)组织体系

统一、精简、高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组织体系,是保证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管控的前提条件。高校应成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领导小组,设置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体系,涵盖校领导、学校办、宣传部等部门,制定应急预案,强化内部协调,提高舆情应对能力。设置舆情调研中心,及时调研校内外相关涉校舆情信息,并整合报告,为高校应对舆情事件提供决策依据。

(二)基本原则

1.保障师生言论表达权利。表达自由是师生的宪法权利,也是捍卫高校学术自由、文化活跃的基本要求,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应坚持保障师生的表达权利。在涉及舆情信息的治理中,应当秉持审慎的法治精神,严格区分批评与造谣、监督与诽谤的性质差别,避免扩大打击面,压缩师生自由表达空间,造成寒蝉效应。

2.信息公开原则。以信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网络舆情治理关系师生基本权利,因此在对言论自由、批评监督权进行限制的同时,必须强化信息公开。应坚持治理信息公开和公开信息真实,使治理行为置于师生的监督之下,避免权力滥用,提高信息公开度,引导舆情走向,讲好高校故事。

3.正当程序原则。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应当统一认定标准,做到避免偏私。同时,对于人的舆情规制行为有权利进行自主陈述和申辩,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处罚行为可以申请听证,以充分保障相对人的权利救济。

(三)配套制度

1.完善高校信息公开机制。信息披露是网络舆情消解的前提性条件,高校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应构建完善的高校信息公开机制,通过公开事项清单形式对信息公开范围、公开程序、公开内容、公开期限等予以明确列举,进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2.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内部管理制度。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制度依据。制定高校网络信息安全、信息保密、舆情预警、舆情研判和舆情疏导制度体系,统一信息发布口径,及时开展网络舆情信息归集、分析、整合、上报,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有效引导、治理网络舆情。

3.构建高校师生诚信管理体系。构建高效师生诚信管理体系,鼓励网络诚信行为,惩戒网络失范行为。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将线上活动与线下入党、就业、信贷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诚信意识,充分发挥诚信管理体系对大学生线上行为的约束、引导和激励功能。

4.技防与人防相结合。大数据时代,舆情信息的治理既有赖于技术支持,也有赖于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投入。坚持技防、人防相结合,通过研发或购买成熟的舆情监测软件,扩大网络涉校舆情的搜集、研判能力。此外,加强舆情治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重要作用,线上线下联动,技防人防相结合,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袁冬梅,杨礼富.党的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3):52-54.

[2]舒刚.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33-38.

G206

A

1674-8883(2016)16-0356-01

猜你喜欢

法治化舆情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反腐败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消费舆情
舆情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舆情
舆情
麻辣师生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