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官方微博对负面涉警事件的报道框架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新浪官方微博为例

2016-02-28尹钰傑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官微都市报

尹钰傑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媒体官方微博对负面涉警事件的报道框架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新浪官方微博为例

尹钰傑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近几年来,媒体负面涉警事件报道增多,导致负面涉警舆情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本文以媒介框架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新浪官方微博对负面涉警事件的报道方式,总结出媒体官方微博在报道负面涉警事件时的具体框架,归纳出@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个官方微博相关报道框架的差异。

负面涉警;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框架研究

一、框架理论

最早提出“框架”概念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他认为框架是一个心理层面的概念,能够引导人的感知。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将框架解释为人的文化价值观对其展现自我方式的影响,就是将生活中的片段变成自己的经验,这种由经验组成的框架又将影响人们未来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1]

戈夫曼的研究使得框架理论开始受到社会学和传播学领域的重视,框架分析逐渐受到传播学者的青睐,框架的概念逐渐向“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两个方向发展。甘姆森把媒体的框架细分为四个维度:第一,新闻涉及的话题(内容取舍);第二,外在表现(编辑中的篇幅和位置);第三,认知上的属性(被包含进框架的细节);第四,感情属性(全篇的基调)。[2]在新闻活动中,所谓“框架”可以认为是一种对新闻报道的取舍,同时也是媒体对特定新闻事实的解释框架。

二、微博负面涉警事件的叙事框架综合分析

本文选择国内两家主流媒体的新浪官方微博(简称“官微”)@人民日报(大陆发行量最大的党报)和@南方都市报(被新闻学者视为中国大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秉承者与引领者)[3]从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的负面涉警微博为样本,来进行分析。由于微博传播语境的特殊性,我们将负面涉警事件相关的科普性及建议性的微博(以下简称“其他”)也纳入了叙述框架研究之内。在@人民日报(粉丝4590万)中筛选出33条负面涉警相关报道、评论及其他,涉及事件25起。在@南方都市报(粉丝842万)中筛选出68条负面涉警相关报道、评论及其他,涉及事件47起。笔者统计发现:

@人民日报负面涉警消息报道总体呈“低—高—低”走势,但由于报道数量不大,总体显得平稳,在2014年12月、2015年1月和2015年5月报道及评论数量最多,前期2014年1月~2014年11月相关微博数量较少,多个月份相关微博数量为零。@南方都市报负面涉警消息报道及评论呈“较高—高—低”走势,2014年前半年,报道数量随着月份递增,5月发布6条微博,在2015年5月达到顶峰,共涉及22条微博,2015年1月发布5条相关微博,后期相关报道量少且走势平稳,侧面反映出两个官微对热点事件的重视态度是比较一致的,报道数量也与事件影响程度成正相关。

(一)微博报道来源和消息来源

报道来源指新闻的出处,即新闻从何处获得。消息来源指一些在新闻引述中提及且可以确认的个人、组织或实体。[4]

@人民日报的相关微博大多是原创,非原创消息共10条,总体涉及当事人(非警方)及亲属朋友的消息来源微博一共5条,涉及事发时警察的态度、警方的回应的微博共9条,缺乏意见领袖消息来源,还有极少量消息来源为网友发帖。@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来源中,28篇为微博原创,总体涉及当事人(非警方)及亲属朋友的消息来源微博一共10条,事发时警察的态度以及事后警方回应微博消息来源30条,意见领袖消息源2条,分别是@仪陇公安和@西安公安,网友发帖消息源4条。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报道来源侧重于采用原创的消息或是评论,@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来源则更青睐于转载多方消息,选取的媒体都能保证权威度和可信度,其主要作用是媒体信息的再次呈现。相比四个消息来源,两个官微都更侧重于报道事发时警察的态度及警方的回应。

(二)新闻体裁及话语形式

统计所有样本发现,@人民日报共有新闻报道20篇,其中连续报道6篇,涉及2起事件,占总新闻报道的30%,新闻评论7篇,其他微博6篇;@南方都市报共有报道66篇,连续报道新闻32篇,涉及7起事件,占总新闻报道篇数约49%,新闻评论1篇,其他微博1篇。可以看出,@人民日报部分报道并没有呈现事件的全貌,而是抓住敏感点和重要点,着重于对相关负面涉警事件评论、宣传和科普,表明和阐述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给新闻事件定性,引导舆论,而@南方都市报更倾向于报道和转载新闻事件,更多地采用连续报道的手法,还原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受众自己去判断和定义事件性质。

通过对两个官微的叙事话语形式分析,笔者发现,其共同点是两个官微的叙事和评论都结合了微博叙事的特点,字数短小精悍,对事件的阐释清晰准确,每一条报道微博都有配图,以视觉化的形式凸显警民关系危机,部分新闻标题使用表情包以加强情感和表明媒体态度和立场。在@人民日报的所有样本微博话语形式里,笔者总结出一共6种报道、评论和涉及相关事件的其他微博表达形式,分别是第一,质问式,如“招远案案发后4分钟,警察去哪儿了?”“微议录:欠薪的老板,你们良心安在?!”;第二,总结式,“制度立起来,警察不必跪下去”;第三,建议式,“给专门机关专业调查足够的时间”;第四,知识普及,“遇警察查验身份时的‘正确姿势’,你要了解!”;第五,展开讨论,“微议录:警察,凡是聚餐都不行?”;第六,案件疑点跟踪,“山东东平女生疑遭性侵案:追问四大疑点”等。

而@南方都市报的微博文本形式就显得比较单一,在标题的话语结构上,大部分运用平铺直叙的总结式的标题,少量标题加入卡通表情,以表明其立场态度和感情色彩变化,内容形式以客观叙述新闻事件为主,罕有对新闻事件的评价,也反映出@南方都市报的微博相关报道定位。

(三)综合主题框架分析

笔者通过对两家官微的负面涉警议题报道的侧重点和篇数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出:“警察暴力执法”“警察滥用职权以公谋私”“警察自身行为不端”“警察执法惹争议”“涉警谣言”“警察懈怠执法”6大板块为报道侧重点板块,发现:@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的负面涉警事件报道主题中,对“警察暴力执法”的主题报道数量在所有报道里是最多的。其中,@人民日发布相关微博9篇,约占主题总数的53%,而@南方都市报发布相关报道10篇,约占主题总数的29%;其次,@人民日报也发布了3篇有关“警察执法惹争议”的主题报道,@南方都市报剩余报道主题的篇数都比较均衡,报道数量分别在4~6篇之间。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警察的暴力执法相关主题在负面涉警报道中占有较大比例,是发生率大、曝光率高,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对此,媒体应当不偏不倚地报道相关事件,呈现出事件全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履行好瞭望哨的功能的同时维护社会和谐和治安稳定,督促警方文明执法。

三、研究总结

微博传播语境下官方微博的负面涉警议题报道框架呈现出一些特点,如对重要的、容易引发社会舆论的热点事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跟踪和连续报道,同时在报道手法上结合微博文字本身的特点,图文并茂,简短直观。虽然每条微博报道字数受到平台限制,但都从形式上延伸了新闻和评论内容。例如,广泛运用视频链接、消息链接等手段。对于报道主题而言,涉及“警察暴力执法”的主题成为负面涉警报道中的重点。

但是,从选取的样本中可以看出,在报道来源上,@人民日报的报道来源侧重于采用原创的消息或是评论,@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来源则更青睐于转载多方消息。在报道体裁上,@人民日报着重于对相关负面涉警事件评论、宣传和科普,给新闻事件定性,引导舆论,而@南方都市报更倾向于报道和转载新闻事件,更多地采用连续报道的手法,还原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受众自己去判断和定义事件性质。

框架理论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呈现,来探究媒体的立场和定位,在负面涉警事件频发、警民关系稍显紧张的今天,媒体更需要完善自身报道框架,通过新闻和评论正确积极地引导舆论,为维护社会稳定,改善警民关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1]尔文·戈夫曼.框架分析[M].纽约:纽约出版社,1974:10-11.

[2]威廉·甘姆森,大卫·古德,威廉·霍因思,西奥多·沙逊.媒体图片和现实的社会构建[J].社会学年度回顾,1992(1):373-393.

[3]童静蓉.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社会话语[J].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91-199.

[4]臧国仁.新闻工作者与消息来源[M].台湾:三民书局,1998:94.

G206.2

A

1674-8883(2016)16-0344-01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官微都市报
半小时10万+ 3小时破百万 575万阅读打破纪录 钱江晚报官微如何将同题作文打造成爆款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全媒体时代,钱江晚报官微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官微”该是什么模样?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浅析全媒体时代“官微”和“传媒”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