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做好评论本地化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评论员时评

杨 红

(新疆电视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浅析如何做好评论本地化

杨 红

(新疆电视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时评本地化是地方评论定位的需要。地方评论节目承担着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的功能,要为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务,针对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论,积极引导舆论,这也是观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形式。

主动发声;权威发布;把握时机

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新闻事件,如何有针对性地遴选选题,传播什么、回应什么,报道的角度,节目的主题和观点,不仅是媒体立场的明确表现,也是引导社会舆论的关键点。新闻时评选择哪个事件来评论?选择哪个事件更加有意义,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能够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这不仅仅是一期节目选择的问题,更是一家媒体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作为地方媒体,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在这个话题之下,还有一个细分的问题:是选择本地话题,还是全国性的话题?哪个话题才是最恰当的选择?这就涉及时评本地化问题。

一、为什么时评要本地化

新闻评论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对新闻呈现的事实发表意见和看法,表达观点和思考。新闻评论中的“评”和“论”二字大有讲究。“评”有浅尝辄止的味道,而“论”则是讲深讲透。新闻评论本质上是一种议论文,是围绕新闻中的事件有感而发。新闻评论不只提供观点,它也提供新闻信息。

所谓时评本地化,主要是指时评针对发生在本地的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的评论。其中包括对外地新闻事件本地化处理,也就是把外地新闻事件与本地事物进行有机联系的评论,从中得到启发,为我所用。

我们在制作时评节目的过程中发现,对本地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唤起读者的亲近感、参与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媒体是怎么评价的?观众急于了解周围人的看法,本地时评能够满足读者这种获取信息的愿望。例如,新疆克州阿克陶县一个牧民发现自己的草场和草场上的房屋突然不见了,原来的位置被巨大的冰川覆盖,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种现象?是地壳运动还是气温升高引起冰川下移?它对当地生产生活有怎样的影响?记者与中科院地理研究专家一起到现场一探究竟,并邀请专家分析。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如果地方媒体的时评都是全国性话题,一方面与本地观众有距离感,也容易与中央媒体“撞脸”“同质化”。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信息传播渠道高度发达,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第二天各家媒体的评论就出来了。虽然有的写得很精彩,角度也各异,但难免给人雷同之感。而地方媒体对区域内发生的事情却视而不见,会给观众留下媒体舍近求远,话题脱离现实之感。

时评本地化也是地方评论定位的需要。地方评论节目承担着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的功能,要为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务,针对每天的新闻事件,作出有针对性的评论,积极引导舆论,这也是观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形式。当然,时评本地化不是绝对的,并不是不能就全国各地发生的事进行评论了,而是我们在新闻理念上要有本地化的观念,在采制节目和剖析话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和重视本地这个因素。在全国话题和本地话题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寻找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轻重。并在栏目内部形成共识,将此纳入评判节目优劣的依据和考核标准。

二、时评本地化面临的问题

一档地方新闻评论节目要坚守时评本地化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话题相对缺乏。和全国范围相比,地方发生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的概率比较小,可评论的话题自然也相对较少。在编辑和采制节目的过程中也常常会苦恼当天或者近期没有特别引人入胜的话题的问题。

其次是本地化的话题更具敏感性,约束较多。异地评论相对容易,对本地新闻事件作出评论有的时候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话语空间相对狭窄,分寸掌握的难度较大。地方媒体发表时评比中央媒体和外地媒体有更大的约束性,这种约束来自官方,也来自民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既有给读者以亲近感,让读者对节目有所期待等优势,但也由于距离近一些观点很容易引起部分观众的不满和误解。例如,面对本地的一些不良现象或者社会影响不好的事件,本地媒体发表时评予以批驳,结果不仅会惹得相关部门不满,更有甚者还可能找上门来理论对错。

再者是评论员力量不足,队伍难以稳定,难以有效利用各地的人力资源。若是全国性话题,可以借助各地评论员的力量。同时地方评论员的人才规模也相对较小,知识、眼界、判断力、掌握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较弱。由于能力所限,有的时候面对一些很好的时评话题评论员却不能有很好的评论视角和观点。

三、时评本地化需要注意的几点

时评本地化还在积极的探索当中,在地方媒体操作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解放思想,敢于涉及现实问题

紧紧围绕中央和当地党委的重要精神及决策战略部署,主动发声,充分发挥权威发布、指导工作、提振信心、激励意志、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定心丸”和“指南针”作用。确保主流媒体在社会热点问题上不失声、不缺位、不失责,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让正确的舆论在观众中形成引导力。例如,如何将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精神宣传贯彻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江西日报结合省委决策部署,推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纵横谈”系列评论,《从“管理”到“治理”的跨越》《当好改革马前卒》《改革呼唤问题意识》《做好改革的“加减法”》等几篇评论,从不同的角度为全面深化改革鼓与呼,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理论高度、思想深度;既站在群众的角度,回答他们所关心的、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又将党中央的战略意图通俗化地予以解读,引导了社会舆论,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对于一些敏感话题或者涉及地方利益的事件或者现象,评论员不能自我设限,故步自封。经过一些实践证明,当初大家担心的敏感话题播出后并没有引起想象中的麻烦或其他不良反应。例如,新疆近两年严重的宗教极端思想和发生的暴力恐怖犯罪案件,当地媒体对这类话题从最初不敢触及,到后来宣传管理部门放开宣传口径,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去极端化”,在受众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效果。

(二)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眼下时评“重外轻内”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时评多涉及舆论监督,若评论本地的人或事,担心把握不准引来“麻烦”。其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出问题的大多是给错误言论提供了阵地,或图一时痛快,不够客观、不实事求是。如果从大局出发,站对立场,以理性建设的态度促进社会进步,促进问题的解决,就只会带来好的效果。

例如,辽宁台针对部分“港口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言论,推出《港口发展正当时》,分析经济发达省区的先进经验,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采访多位经济学专家,得出辽宁港口发展正当时的结论,既找到了港口建设这个宏大主题的地域化、操作层面的微观落点,又实现了为百姓答疑释惑和回应省委省政府的双重效果。节目播出后,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

(三)对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有更加精准的把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写好时评,首先要对国家大政方针了如指掌,要研究和领会党委政府对中心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做每一个时评话题时都要从大局中去思考和确立选题。只有对全盘工作了如指掌,才能挖掘到有价值的评论选题,避免人云亦云、坚持就事论事,才能使时评有高度、有深度,使时评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这就需要媒体进一步增强学习力、思辨力、观察力、分析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重要工作、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洞察事物本质、解释事物规律,用思想凝聚力量。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这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四川当地媒体策划推出了《决战决胜的四川经验》《化危为机的四川路径》《创造奇迹的四川精神》三篇评论员文章,或总结经验,或探讨路径,或弘扬精神,成为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宣传的一大亮点。

(四)把握时机和节奏

新闻时评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越早越好,事件过去了再发时评就会给人“炒冷饭”的感觉,但是有时也未必如此。例如,一些机关存在庸懒散拖的工作作风,很多地方都存在这种懒政或者为官不作为的现象。新疆和田地区某县出狠招、出实招惩治这种现象,对不合格的机关干部“回炉淬火”。这时全国也正掀起向懒政问责的热潮,我们及时针对此现象发表时评,得到了上级和观众的热烈好评。

同样针对中秋国庆“两节”期间易发多发的节日腐败问题,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整饬措施,当地媒体及时推出系列评论,从不同侧面阐发观点,分成“用变化凝聚信心、以铁腕整饬沉疴”“还节日的本来模样”“领导干部向上走还是向下看”等角度,论述了中央精神、江苏部署、群众期待、干部作为等方面的新变化。

(五)选拔和培养优秀评论员队伍

媒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评论员队伍是非常重要的,这支队伍不仅承担着写评论的职能,还是媒体的智库和头脑,是思想的蓄水池,是观点的活水源。媒体要做好评论,首先就要建立专职的评论员队伍。评论员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随便拉几条枪就能拼凑出来的,也不是仅凭新闻资历就可以随时任性的,组建队伍本身也是门技术活。其次,要提高评论员队伍的待遇保障。评论员的劳动含金量远高于新闻和消息,这是不争的事实。建议提高评论员的行政级别,在评奖、职称上有荣誉保障,用好的待遇留住人才、稳住队伍。最后,要善于打造媒体自己的名评论员,要有培养名嘴、笔杆子的意识,使之成为媒体的招牌,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而就实际情况而言,能写的不一定能说,能说的不一定能写。但是相对来说,写得顺的人,思维一定清晰,表达也一定出彩。因此,可以在评论员队伍中选拔人才,打造名人效应。评论员越有名,媒体影响力就越大,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

G229.27

A

1674-8883(2016)16-0268-02

猜你喜欢

评论员时评
时评的一般思路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党建时评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