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党报评论发展路径
2016-02-28单士兵
单士兵
(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党报评论发展路径
单士兵
(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新媒体时代,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不仅重塑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也带来了舆论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一方面,人人都是麦克风,面对热点事件,多元意见的自由表达成为常态,党报评论面临话语权式微、影响力边缘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上众声喧哗,充斥着大量同质性、非理性的声音,党报评论能在喧嚣中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复杂多元的舆论生态环境下,党报面临挑战又不乏机遇。要以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把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与网络言论展开良性互动,同时掌握互联网评论的艺术,以实现党报评论的转型发展。
新媒体;党报评论;转型发展;媒体融合
2015年7月7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召开。会议围绕“当评论遇上‘互联网+’”等一系列主题探讨了党报评论融合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打造优势互补的“党报共同体”。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对于主流媒体话语权、网络舆论引导等问题,他不仅提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边缘化”,还提出“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是党报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党报评论的创新发展是党报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面对网络评论井喷式发展、公民微言论成为推动公共事件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增强党报声音的传播效果,发挥好党报评论的引导作用,实现党报评论的转型发展就成为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党报评论的发展困境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阔”,从论说之“高”到时评之“近”,从职业写作到“公民写作”,[1]新闻评论早已不是党报的“独舞”。电视评论、都市报评论、网络评论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使得媒介间的竞争也由争夺“信息发布权”转向争夺“信息解释权”。尤其是互联网超越时空性、交互性、多媒体等特性,提升了评论的实效性,丰富了评论的表达形式,创新了评论的互动机制,使公众意见的舆论监督作用日益突出,党报评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影响效果有限
与网络评论相比,党报评论影响效果有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播范围有限;二是吸引读者有限。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互联网用户不仅包括专业的媒体从业者,还有各行各业的意见领袖、大量的草根群体。互联网的低门槛形成的高普及率意味着一旦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就有可能抵达基数庞大的用户群体,从而产生极大的影响。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就曾表示:“《人民日报》现在的发行量是280多万份,而‘微博女王’姚晨粉丝1955万,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使不算微博转发后的间接传播,也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6倍。”[2]相比网络评论庞大的用户群,党报由于受众面较小,评论难以广泛传播,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网民通过自媒体的意见表达采用的是一种“小我”的话语表达方式,更注重语言的通俗化、感情的贴近性。而党报由于特殊的定位,评论常常和政治语境相关联,专业术语多、姿态高,文本八股化,难以真正深入人心,这都使党报评论难以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二)实时互动性差
“时评”早已成为党报关注热点时事,引导舆论正确走向的重要力量。但是报纸固定的版面设置和严格的制作流程使评论内容不仅缺乏实效性,与读者的互动也严重滞后。而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编码和解码的同步性,这就极大地提升了评论的实效性,使新闻信息的传播和新闻评论的发表得以同步。网络评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网友的意见反馈,甚至可以引发国外网友的讨论。微博、博客等自媒体更是在微评论功能中保留了每一层级的原始评论内容,不同网友间通过评论相关联,对同一话题展开持久讨论。不同意见通过相互碰撞、整合,产生主流的舆论意见,从而推动舆情走向。由于自媒体及时互动的言论表达,热点事件发生后,大众都习惯通过互联网发表观点,展开讨论,报纸声音就更为边缘化,这都给党报评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党报评论自身的优势
网络为大众提供了多元意见表达的“自由市场”,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发展,更实现了“人人都是通讯员”“人人都是评论员”,这就在释放民意的同时造成了“观点超载”“语言暴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网民的媒介素养也有待提升,网络言论环境堪忧。因此,“唱衰”或“看空”党报评论就显得为时尚早。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专业、权威、规范是党报评论的特色,也是网络舆论所无法超越的优势。多元舆论环境下党报评论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党报评论的转型发展必须坚持这些传统优势。
(一)理性化表达
网络的匿名传播为意见表达提供了自由性和安全感。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网民们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肆无忌惮地对事件进行评判。戏谑、偏激、刻板成见,这些都增加了评论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意见失当。由于先传播后过滤的信息管理方式和网络把关人的缺失,不少网友将网络作为泄愤的工具,使大量非理性、极端化,甚至具有攻击性的观点在网络中不断传播。再加上基于虚假信息所产生的谣言具有极大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引发网络暴力。而报纸的公共性要求报纸必须对社会负责。作为传递党的声音的重要载体,党报评论肩负着传递主流价值观、引导正确舆论走向、凝聚共识的使命。与网络上海量的吐槽拍砖的口水战相比,长期以来党报都以冷静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有力的评论独树一帜,以理性对抗海量。它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己任,理性严谨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品评,以实现手中话语权价值的最大化。
(二)专业化思考
新闻评论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而网络上任何人针对任何新闻或现象都可以发表意见和看法,网络评论者素质参差不齐、发表的内容也差距较大,这就造成了互联网上评论良莠不齐:不少评论选题缺乏价值,说理不透彻,也没有对新闻持续关注的系列评论。正如刘建明在《舆论传播》一书中说:“舆论人表达舆论意见时,往往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他们虽然赞成某一种舆论立场,但让他们完整而深刻地表达这种舆论意见却是困难的。”[3]
同时,“各抒己见”的全民评论除了针对热点新闻和社会现象阐发的议论,更多的是感性化的个人情感表达,同质性、碎片化、娱乐化现象严重,评论缺乏专业价值。而党报有一批专业的高素质评论员队伍,党报评论在新闻选题、观点阐述等方面都严格把关。不仅紧扣中央重大政策制定、社会发展潮流和新闻热点,选取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通过对各方面信息的全面了解进行深入、透彻的评论,还刊登专家、学者等多方相关人士的权威性点评,一针见血地指明事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揭露事件所暴露出的阴暗面。
三、党报评论发展新趋势
面对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党报评论既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又有着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党报评论的发展,必须从自身定位出发,扬长避短,提高时效性,增强贴近性,与网络舆论开展良性互动,提升大众的阅读依赖感和内心认同感,增强评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把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
利益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党报要抢占话语高地,就不能自说自话、故步自封,必须在聚焦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基础上,积极关心社会热点、百姓生活。评论的议程设置首先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提高评论的实效性。对于社会热点、难点、焦点,不失语、不回避,敢于发声、积极发声。不仅以人性化的温情关注社会上的重大命题,还要提升评论的锐气和战斗性,一语中的戳中社会痛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挤压非理性言论和各种谣言的传播空间,净化舆论生态环境,引导舆论场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有意识地主动策划,将对中央政策的解读融入对百姓生活的关注,有计划地推出系列评论,通过打破民间与官方两个舆论场之间的隔阂状态,增加两个舆论场之间的重叠度。只有对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发出好声音,党报的话语权才不会旁落。也只有通过意见评说培育社会共识,壮大主流舆论,增强社会向心力,党报评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巩固。
(二)与网络言论良性互动
党报评论要以主流舆论来引导舆论主流,让党的声音传递的更远,就必须既坚守报纸这个阵地,又突破“纸”的限制,开拓渠道,重视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建立“中央厨房式”的评论运作机制,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传递党的声音。还要摒弃发布式的姿态,树立服务理念,通过与网民的对话,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一方面,面对网络舆情,要第一时间将发表的评论文章通过整合、提炼成适合不同网络渠道的评论内容,同步推送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并组织评论员跟踪网友评论、跟帖,做出及时回应。还可以在微博上发起相关的讨论话题,通过@的方式,与网友直接对话,力争成为新媒体上的意见领袖。另一方面,将网络作为党报评论版的重要信息来源,拓展评论的内容。在报纸上开设“微言论”专栏,及时刊登网网友的典型观点。同时向在网络上有专栏,或者经常在网络上发表时事评论的公共知识分子约稿,邀请他们在党报上发表评论文章。
(三)掌握网络评论的艺术
要增强党报评论的传播力,必须提升党报评论的新媒体指数,掌握微话语影响下的评论艺术,增强大众对党报评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在评论视角方面,要站在草根大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发表观点。将“专业问题社会化、行业问题大众化”,让大众能够听得懂、愿意听。在行文方式方面,要根据不同的网络平台组织不同的行文方式。微博上的微评论,应言简意赅、观点鲜明;而微信公众号上则可以刊登长文评论。
在语言风格方面,要积极适应网络语言的特性,改变居高临下的话语姿态,更新话语表达方式。用平和轻松的语言,多样化的形式,有温度的表述与网民真诚交流。2014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央视《新闻联播》上发表了题为《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从新年贺词,这是国家领导人在政治性公开场合首次使用“点赞”这一网络流行语。也表示了对网络语言文化的认可。党报评论一定要接地气,从“点赞”、“正能量”、“且行且珍惜”等网络流行语中汲取养分,增加表达的贴近性,提升与大众的亲近感。
[1]评论,从特权到人权的历程[N].新京报·评论周刊,2009-11-14.
[2]陈良飞.人民日报新来的“年轻人”:官方微博贴近民生[N].东方早报,2012-7-30(14).
[3]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91.
G216.3
A
1674-8883(2016)16-0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