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电影《钢的琴》中“情”的赏析

2016-02-28刘学士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张猛桂林亲情

刘学士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对电影《钢的琴》中“情”的赏析

刘学士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小品编导到一个真正的电影人,张猛完成了人生梦想的华丽逆转。《钢的琴》围绕陈桂林与妻子离婚为争夺女儿的抚养权为中心,通过买琴、偷琴、造琴等一系列充满喜剧色彩的情节,将陈桂林与女儿之间的亲情,与淑娴的爱情,与哥们的友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荧幕之上。

《钢的琴》;张猛;喜剧色彩;女儿;生活

电影《钢的琴》,讲述的是一个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努力挣钱打算买一架钢琴,但是最终还是没买到,于是父亲和朋友们一起为女儿打造了一架钢琴。故事围绕着制造钢琴,揭露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展示了小人物视角中的钢琴,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既有爱情又有亲情的故事。《钢的琴》让笔者想起了一些优秀的其他国家的电影,如《柯利亚》《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反映社会变革下的人们内心的心理变化,也是对时代变化的折射。在《钢的琴》中,大量使用了很多苏联的歌曲作为电影的配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影片大量采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分解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益于观众在看片的时候保持兴奋感和观赏趣味;另一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素材影响到影片过审。影片对“情”的抒发更是淋漓尽致。本文从亲情、爱情、友情三个方面来赏析影片中的“情”。

一、无私却又自私的亲情

影片的开头是陈桂林和他的妻子小菊站在一处破旧工厂前关于离婚的一段对话,面对妻子离婚的要求,陈桂林慷慨无比的一句“家电、洗衣机、冰箱都归你”。陈桂林对妻子还是有“爱”的,然而这种“爱”却不是爱情,而是长久积累下来的亲情,就像人们对那两只破旧的烟囱一样,留着无用,摧倒不舍。人都是念旧的动物。但是对于陈桂林来讲,让他能说出这句话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那一点点残留的亲情,更多的是他希望通过自己所谓的这种慷慨来得到自己的女儿,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说出“但小元归我”这句话了。

陈桂林的父爱是伟大的,也是自私的,然而这种自私却让人同情,让人流泪。这种自私是依附在希望女儿幸福下的小小期望。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岗工人,陈桂林有着胆小妥协的性格,他害怕自己的不自信被别人看穿,害怕自己的尊严被别人无视,所以他那么迫切地想为自己留有余地,看似潇洒,实则渺小。然而在亲情面前,他又是那么的坚定不移,那么的不顾一切,这也许才是人最原始的本性。

二、本性也是责任的爱情

淑娴对桂林的爱是宽容与慷慨的,正如面对陈桂林的怀疑,淑娴说出的那句话“你买琴,我掏腰包给你钱,你偷琴,我啥也不说跟着你,你造琴,我好好的歌不唱,我跟着你做饭”。如果没有爱,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但在那样一个经济萧条、工人下岗的大背景下,女人却是最无力的弱势群体,她们需要爱,更需要归宿,一个能带给自己稳定生活的归宿,这也是生活在90年代大背景下所有女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女人的爱永远都是不求回报付出的,但对淑娴来说,爱却远远不够。“咱俩这样不挺好,各取所需。”淑娴看似无意的对话,却深深地击痛了观众的心。爱不是单向付出,尤其是生活在工人阶层的他们。阶层是指在同一个阶级中因社会经济不同而分成的层次,不同的阶层,思想亦是不同的。淑娴作为一个下岗工人,具有工人阶层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她虽柔弱却敢于表达感情:“今天晚上我儿子去她姥姥家了。”在爱情面前她敢于主动。然而,当她与陈桂林吵架时,她却接受了王抗美。社会现实让她不时地犹豫与妥协。对于陈桂林而言,最大的现实应该就是未离婚的他,一个随时会离开自己的女儿,还有一个生病的父亲。陈桂林所承担的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于是,在爱情面前,他害怕承诺,善于妥协。

三、热血也有烙印的友情

开始陈桂林是泄气的,因为当他踌躇满志挽留女儿要借钱买琴时,所有的朋友都是拒绝的。王抗美直接说自己没钱,胖头不仅不领桂林替他还20块钱的人情,还直接说自己不会借钱给他。迫于无奈的陈桂林想去二姐夫那里寻求帮助,结果面对二姐的诉苦却又迟迟说不出口。毫无疑问,陈桂林是善良的,因为就算是自己没钱也义气地帮朋友垫付了打麻将的20块钱。陈桂林也是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就算是话到嘴边,但看到姐姐同样为难,又把话咽了下去。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这句话在陈桂林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就在陈桂林买琴不成,决定偷琴的时候,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们一个个都是老老实实的下岗工人,然而在陈桂林的满腔亲情面前,他们妥协了。身为“小偷”的他们,却让人肃然起敬。

季哥是在造琴的过程中,最让笔者敬佩的人。他有着20世纪90年代“大哥”的风范:面对手下的员工打架事件,他处之泰然“这块废铁归你,医药费你自己出”;面对自己的朋友陈桂林的求助,他爽快答应“可以,地方你随便用,需要什么拿就行了”;最后当季哥被警察带走的前一刻,仍然不忘自己朋友的事。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着和认真,让人肃然起敬。“干活就有个干活的样儿”,“干完我就跟你们走”,这是他对朋友的承诺。

然而就当一切顺利时,陈桂林却放弃了造琴的念头,所有人都不明白这是怎么了,但仍然没有人放弃将钢琴造好。对陈桂林而言,为了这架钢琴每个人都付出得太多了:淑娴为了造琴放弃了唱歌,季哥为了造琴被抓走,其他人为了造琴放弃自己的工作。此时的陈桂林觉得自己是自私的。然而,他的朋友们却要把琴造好,因为这架钢琴对他们而言已经远远超出了钢琴的含义。每个人都从这次造琴中找到了自己。

四、结语

张猛的《钢的琴》,不仅是对20世纪90年代的自嘲和揭示,更是对生活与希望的追求。张猛对电影的诉说就像表达自己对那个时代的评述。就像汪工说的那句话:对于现实也许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但只要努力过,就算制造不了风景线,也能留下一段自豪的回忆。

[1]吕新雨.《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J].读书,2004 (01):3-15.

[2]王天.谁动了我的心弦——电影《钢的琴》评析[J].电影评介,2011(23):43-44.

[3]黄静乐.《钢的琴》旋律中的恢弘波涛[J].芒种,2014 (12):189-190.

J905

A

1674-8883(2016)16-0187-01

刘学士(1991—),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张猛桂林亲情
桂林行
乐!乘动车,看桂林
救命恩人
分手挡箭牌:那个冤死的闺蜜在哭泣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亲情故事两篇
Simulation studies on two-frequency RF g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