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创伤情景下的新闻语言

2016-02-28胡燕哲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伤疤情景儿童

胡燕哲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 100866)

浅析创伤情景下的新闻语言

胡燕哲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 100866)

近些年,媒体对各种灾害及突发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有关创伤环境下的新闻语言的运用,也成为媒体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创伤环境下更好地地完成采访,不给受访人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创伤及二次心理伤害,是记者在完成自身采访报道的同时,应拥有的职业素养和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本文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析。

新闻语言;创伤环境;媒体

创伤情景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它是由过去的生活事件导致人们持续在心理、行为和认知方面的改变。这种创伤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多诱因,如遭遇暴力侵犯或严重的交通事故、经历自然灾害或战争、被监禁、被折磨、儿童期持久地被虐待(暴力、性或情感虐待)、亲人或密友离开或去世。

创伤情景导致的严重程度与个体的易感性、当事人当时的年龄、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有关,即便心理创伤本身可以很好地愈合,但遭受严重创伤患者的远期并发症要严重得多。那么,这和我们的新闻采访语言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可以说,在创伤环境下,不正确的语言引导将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创伤。现在,我们看到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很多人把心理抚慰的重点落在儿童身上,因为儿童的价值观尚未成熟,承受能力较差,童年的阴影往往会影响他随后的人生。但同时,儿童又非常容易接受引导,应根治心理障碍使其正常生活,所以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人不需要心理辅导,成年人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他们对于灾难的认识和灾难所带来的创伤刻骨铭心,因为他们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即便是引导也很难让他们很快消除痛苦的记忆。而不正确的新闻采访语言、措辞会更加激化他们的心理障碍。

唐山大地震震后10周年时,曾经有很多记者来采访当年的幸存者,但是没人肯回忆和诉说当年的经历;20周年时,有一些回忆片断被记者采访并捕捉到;30年纪念时,大家虽然还会心痛和情难自已,但是时间已经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他们已经能够从容地面对这一切了。而在这些诉说的人中,30~40岁的被访者占据了多数,年龄略大的人依然不愿意谈起过去的灾难。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种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创伤后的新闻语言呢?笔者认为,对于创伤环境下的采访有三种情况:

第一,故意揭“伤疤”。我们常说,打人不打脸,抚伤不揭疤。有时候,有的记者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明知道当事人的悲惨遭遇,明明可以避开这一话题,但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主动去刺激受害者。这就是一种主动地故意揭“伤疤”的行为。

第二,被动揭“伤疤”。有的时候,因为媒体新闻传播的特殊原因,你必须要采访这位受害者,而且必须要让他回忆起痛苦的过去并且向你诉说。无可避免,这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就是记者、主持人和被访者都处于被动状态。

第三,放弃揭“伤疤”。在所有的主持人和记者当中,很多人是不愿意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的,因此面对这样的采访时,他们会选择放弃,选择问一些和主题无关,无关痛痒的问题。我们不能指责这种行为不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可能很多这样的主持人和记者,他们本身的承受力就不够,又如何让他们去狠心通过刺激别人得到新闻线索,达到宣传目的呢?

通过以上三种情况,笔者认为除了第三种情况外,前两种必须使新闻语言精练到位,一针见血,也就是我们说的长痛不如短痛。例如,在一些人物典型的宣传报道上,如果一定要让他的亲人反复地回顾他生前的事迹,那每个问题就该精练到位一针见血,不要总是在“揭与不揭”“伤与不伤”之间徘徊。就像是每次揭开你的伤口看看,问问你疼不疼?如果你还能忍,那么再揭开一点问你疼不疼?如果还能忍,那么再揭开一点……

回顾2008年汶川地震初期的大量报道,不难看到,其中在地震灾后报道中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负面报道例子,多数是主动去揭“伤疤”。例如,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你的家人都去世了吗?其实,我们可以用一种更加温和的、正面的、积极的方法进行提问,从中了解到你所想获知的信息,如您怎么知道发生地震了?你是怎么在废墟下坚持下来的?

其次,在采访中尽可能不提被访问者不愿意作答的问题。2008年汶川地震“头七”,笔者在天安门采访时,碰到两位刚从绵阳师范学校逃出来的幸存者。她们的神情看上去很镇定,但是言语中却会出现慌乱。当笔者问她们,你们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直播连线采访,对你们那里的朋友和同学鼓励。她们拒绝了,她们说,出来了就再也不愿意提起那些事情。于是我放弃了正式采访,和她们闲聊了一些家常事,但此时并未关闭采访机。

然后就是在采访中,尽量避免追问令被访问者痛苦的细节。例如,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地震瞬间逃生的具体情况;让暴恐袭击生还者去回忆暴徒施暴时的状态;让空难遇难者家属回忆其登机前的状态等。

在这种灾后及突发事件的采访当中,无可避免地也要采访孩子,孩子对大人的语言是陌生的,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你的问题,选择回答或者沉默。因此,对孩子采访时不要随便看到一个孩子就冲上去采访,那样采访完之后,可能因为语言不当会给孩子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

还有就是不要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例如,某记者在受灾地区看到一名五岁女童,张嘴就问:“你今年上几年级?你知道什么是地震吗?”这样的问题让人尴尬而且匪夷所思。在面对伤残儿童、青少年时,不要让他觉得因为他的伤残而被关注,让他觉得不平等,是被可怜和同情的对象,那样会加重他的心理创伤。

创伤环境下的新闻语言当中,我们不仅要听到一些客观事实的描述,更希望我们的新闻语言能够坚持“正面、积极、希望”的原则,进行“有序、理性、科学”的报道。例如,报道创伤情境下人类行为的传奇事实;经历灾难之后,成人、青少年与儿童的反映;重建社会支持系统;反映特殊团体的需求,如老年人、孩子与残障者;在危机时期,身为救援者、协助者或照护者,对自身反应的了解与处理等。

新闻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景就应该使用不同的语言,而不能一概而论。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履行新闻职责,同时要遵守工作的道德规范,不能为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而忽视新闻语言,对采访对象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

G210

A

1674-8883(2016)13-0205-01

猜你喜欢

伤疤情景儿童
情景交际
伤疤
将“城市伤疤”变成亮丽风景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楼梯间 要小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把美留在心里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