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同期声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

2016-02-28张丹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城管听众广播

张丹华

(吴江人民广播电台,江苏 吴江 215200)

浅谈同期声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

张丹华

(吴江人民广播电台,江苏 吴江 215200)

本文以“同期声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为分析重点,从同期声的作用、使用情境的考量等方面,阐述了不同情境下同期声的使用技巧,让广播新闻的同期声成为指路的明灯、事实的铁证、锦上添花之笔。

同期声;广播新闻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与电视相比,广播新闻因为没有画面而缺少视觉的冲击;与报纸相比,广播新闻因为没有痕迹而难以进行深度的咀嚼。但是一段恰到好处的同期声,往往能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不受画面的限制,想象的空间得以释放;而生动的语言艺术又恰恰是文字的短腿,却能够在广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广播新闻必须用好同期声,来体现广播的独特性,同时也提升可听性。本文将讨论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的同期声,让同期声成为广播新闻最大的亮点。

一、要让同期声成为指路明灯,把听众带入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

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消息《高举国旗 呼唤救援》就将同期声的这个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条消息说的是新疆阿勒泰遭遇雪灾的时候,当地居民用一面国旗引起了救援直升机的注意,最终脱离危险。消息一开头,就是直升机螺旋桨的声音,一下就把听众带到了救援的现场,随后的采访录音中,也以忽远忽近的螺旋桨声音作为背景,在这种音响的引领下,听众脑海里浮现的必定是当时救援的场景,同期声的引路功能得以体现。

在我们的日常报道中,也不乏灵活运用同期声的例子。例如,在《失足妇女命丧出租房 我市警方30小时快速破案》的报道中,记者选取了警方提供的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现场,急促的脚步声、严厉的喊话声,现场的紧张气氛通过这段同期声向听众传达,非常具有感染力。

不过,我们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稿件。“在某个传统节日,商业街上摩肩接踵,商场促销广告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在某个比赛场上,双方队员拼抢激烈”,而这些刺激热闹的场面却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没有任何的同期声。同期声仅仅出现在采访群众的时候,采访结束,热闹的背景也就戛然而止,整个稿件中除了播音员的声音以外,背景干干净净,甚至可以说是鸦雀无声。这样的稿件从感染力上来说,无疑是欠缺的。

其实在很多广播新闻中,同期声这项功能都是可以实现的。例如,重大的活动庆典、激烈的比赛现场、交通事故等,都可以捕捉到具有场景特色的同期声。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位记者去寻访一位新闻人物,一个简短的敲门声,开门的吱呀声和简单的问候声,就已经让听众跟随记者进入室内,坐在了被访者的对面,等听众身临其境的时候再去传输所要表达的新闻事件,就能事半功倍了。

二、要让同期声成为事实铁证,以获得听众对新闻观点的认同

在新闻调查类的报道中,经常要通过多方的采访来说明一个现象或者一种观点。例如,为了说明如今校车安全的现状,记者就采访了多位家长,表达了对校车安全的担忧和期待。而假如记者敷衍了事,采访的对象仅有一两个,那就很难说明校车安全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还是一个个案。而多个对象的不同角度的表达,则可以代替记者的笔墨,更为生动且具体地说明这一个问题存在的事实,并且让听众信服。而这种信服,又必须建立在记者深入调查和真实再现的基础上。

因此,为了实现同期声的佐证功能,记者在采访时就必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我们有些记者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采访效果,往往会以一些具有暗示性的问题去引导被采访对象。不可否认,记者确实需要向被采访者说明采访的内容和意图,但是不能把想当然的答案强加在采访对象身上。正确的并且合适的引导应该是让采访对象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被记者附加了很多假设条件后的言不由衷。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同期声,一旦使用,也就冒着被质疑、被否定的风险,“发挥佐证新闻观点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了。

其次,要围绕主题、深入细致地积累素材。素材的积累遵循多多益善的原则,当然是在主题引领之下的多多益善。特别是当同期声作为一个新闻事件的佐证时,尤其是要揭示一个普遍问题时,更应该多方收集资料,筛选最能够表达新闻观点的同期声,提升新闻的说服力。我们有时候会听到这样的报道:“大多数市民都对某某事件一无所知”。但是在随后的同期声中,只有一位市民的录音。这样的报道给人的感觉就是在缺乏调查的情况下,武断地作出了结论,不能给人一种严谨可信的新闻态度。

而正确的做法是深入调查、广泛收集之后,对同期声要精心剪裁、谨慎选用,以最大限度体现客观、还原新闻的真实性。

三、要让同期声成为特色典型,使一闪而过的声音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听觉的单线传播是广播的一大特点。广播是一种随着时间行走的声音形态,不可能复读和回放。也正是这个特点,要求广播记者要在选取同期声的时候选择最鲜活的语言、体现最真实的情感,使同期声在广播新闻中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

例如,在采访中要让采访对象说出符合其身份特点的话。2016年上半年,记者在做《20年20行,我体验看发展》报道的时候,做了一篇关于城管这一行业20年的变化的稿件,一位老城管队员回忆起十几年前的城管执法情况,他说“当时我们开展市容市貌的整顿,发现人家围墙里面养着鸡,翻着围墙就过去把鸡抓走了,老百姓意见很大”。这一句话里面,没有对过去的城管执法作出明显的评价,但是这一句形象生动的语言,恰恰一字一句都在说明一个现象,就是过去的城管执法方式粗暴单一。另一名新城管队员则说道:“我现在走在路上,经常有市民向我问路,从哪里到哪里,应该怎么走”。这一句话又很好地说明了如今的城管队员已经获得了市民的信赖,并且职能也从“管理”转向了“服务”。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具有趣味性和代表性。

让听众过耳不忘的同期声应该符合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语言具有人物的个性。例如,在《杨立新老师的生命方程式》一文中,杨老师的家属在替他领取荣誉证书时的一段录音“我不要替你来拿,我要你自己来拿”,撕心裂肺的语言配合当时的场景,能够让听众也体会到这种失去至亲的痛彻心扉的感受。

综上所述,同期声在广播新闻中要做到运用得恰如其分,就需要采访时的深入细致和需要选择时的精心取舍,更需要使用时对同期声价值的权衡,使同期声为广播新闻增色。

G222

A

1674-8883(2016)13-0135-01

猜你喜欢

城管听众广播
城管执法的“民生温度”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提高城管水平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爸爸也爱听广播